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低端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摘要:造成我国部分新能源产业链的低端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获得非核心生产技术,并依赖这些技术进行重复投资。同时,自主研发能力缺乏,致使高端产业生产能力不足;企业对行业片面的乐观预期和投机行为导致盲目投资;GDP导向下地方政府的发展冲动也助长了过度投资。为抑制这种低端重复建设,应改善新能源产业组织结构,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企业,整合新能源产业链;完善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技术标准;建立新能源行业市场评价体系,科学引导企业投资决策;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减少政府行为的短期性。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链;产业链低端;产能过剩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5-0037-04
  
  2009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会议指出:我国风电、多晶硅等新能源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倾向。新能源产业在我国是仅发展了几年的新兴产业,为何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这种产能过剩有什么特点,如何化解这种产能过剩,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对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低端产能过剩现状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获得快速发展,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新能源产业更是成为最重要的新兴产业之一,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积极性都很高。但我国新能源产业也出现一哄而上、无序发展的问题。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产业链的低端过度投资,而高端、核心、关键技术则缺乏。
  以新能源产业中的光伏产业为例,近年来,从东部到西部、从沿海到内地,大批企业投资多晶硅的生产。多晶硅行业主管部门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经济技术管理部报告显示:到2009年6月底,我国已有19家企业的多晶硅项目建成投产,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另有10多家企业在建、扩建多晶硅项目,预计到2010年总规划产能将超过10万吨/年。而2008年我国多晶硅的总需求量才1.7万吨。这些产能若全部兑现,将超过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风电设备行业也是如此。从2004年开始,我国风机产业就走上扩张之路,风电制造企业的数量迅速增长。目前,国外风电设备制造商只有10多家,而我国近年就已涌现出70多家厂商,其生产能力已达3 500万千瓦,是目前我国风电装机需求的3.5倍。
  仔细考察我国光伏行业和风电行业的产业链可知,存在过度竞争的只是低端的非核心技术的产业链和技术链环节。我国光伏产业呈“金字塔”式发展态势,不同环节竞争者的数量沿产业链自上而下逐渐增多。2007年,已有的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上游环节的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的核心设备几乎都依靠进口:硅片生产多晶炉是美国设备,生产硅片电池的七道工艺中五道需要进口设备。而在众多多晶硅生产企业中,能生产出纯度达11个9的多晶硅高端产品的厂家少之又少,80%的多晶硅厂家都是没有核心技术、上不了规模的小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依赖进口生产设备,我国光伏企业多数还只能是“代工车间”。再看风机市场,尽管我国有70多家风电设备制造商,但大部分没有研发能力,投产的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数企业靠买图纸进行简单组装,通过牺牲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来压低价格。而国内2兆瓦和3兆瓦风电机组生产目前还处于空白阶段,其中,东方电气、金风科技等公司的2兆瓦风机开发刚起步,上海电气3.6兆瓦的国内自主生产最大风机要在2010年下半年才能下线。同时,我国的风电零部件大部分依然依赖进口。总之,以多晶硅和风力发电设备为代表的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重复建设突出表现为关键设备生产能力不足及核心技术严重缺乏、低水平过剩与高水平不足并存的问题。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低端产能过剩的原因
  
  (一)企业过度依赖技术引进,缺乏创新能力
  我国新能源产业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研发能力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即使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其研究开发能力也不如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因此,现阶段我国新能源产业主要依靠技术引进。2006年,在德国和日本同意向我国输出多晶硅生产的相关技术且技术转让费也大幅下降后,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以技术转让方式获得的不可能是最先进的核心技术。而这些企业很多都规模较小,创新动力不足。研发能力较弱,它们只是对引进的技术简单地加以应用,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及较低的环保要求,以低价来抢占市场。这种企业在新能源行业中占绝大多数,它们获得的技术相近,又没有对技术进行任何改进,只能进行低水平的同质产品的生产,结果导致低端产品市场上的过度竞争。同时,国内具有一定研发能力、能生产高品质和高纯度多晶硅产品的厂家少之又少。这些问题一方面导致国内大批多晶硅生产企业因产品纯度不足、技术指标不达标而面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亏损倒闭的窘境,另一方面,市场对高纯度、高品质多晶硅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反而使国内多晶硅产品进口不断攀升。
  
  (二)企业的片面乐观预期与投机行为
  我国新能源产业重复投资的重要原因在于许多企业对新能源产业的预期存在片面性及一些企业借助市场的热情采取投机行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巨大的市场需求带来新能源行业的高额利润回报,这是吸引许多企业投资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因素。以风机制造业为例,2007年,国内最大的风机制造企业——金风科技,其整机的毛利率达到29%,也就是说,卖一台价值千万元的风机,可净赚300万元。如此丰厚的收益使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这一领域。由于忙于进入市场分享利润,许多企业在进人时根本没有充分考察市场容量和技术要求,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致使风机市场供需关系在短时间内发生迅速转变,风电设备的价格也直线下降。一些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初,一方面想在国内风电市场的巨大蛋糕中分得一块,另一方面还寄希望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份额。而事实上,它们不但没有掌握风电行业的核心技术,而且对风电的特性及国外的风电标准、认证、运行环境等更缺乏了解。多晶硅行业的情况也是如此。2006年我国多晶硅年产量只有87吨,与市场需求的缺口相差上万吨。如此紧缺的产品一生产出来就立刻遭到下游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哄抢,价格从原来的20美元/公斤飙升到300美元/公斤。2007年2月,我国第一条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在四川新光硅业建成投产,其产品同样遭到市场疯抢,仅仅用1年半的时间就收回全部10多亿的投资。于是,多晶硅凭借新能源概念受到市场热捧。但好景不长,因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国家纷纷取消太阳能补贴,国外订单锐减,多晶硅价格从过去的每吨300万元暴跌至

推荐访问:新能源 产业链 低端 产能过剩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