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龙:我经历的中石化煤化工历程


  煤化工从波澜不惊到投资热点,折射出经济周期无可预测的曲线。刘文龙所指的细节,依然考验着大企业的长线战略布局。
  刘文龙曾任中石化总经济师,他亦属于中石化内部最早看到煤化工发展前景的一批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建议中石化以煤炭替代石油发展化工,整个中石化与煤结缘的历程,他均全程参与。
  傅成玉执掌中石化之后,加速煤化工发展历程。回顾过往,在刘文龙看来,中石化本可以更早布局煤化工,他曾多次撰写报告,建议中石化决策层发展煤化工,但最终结果却是不了了之。想起这些,刘文龙不胜惋惜。
  中石化与煤化工结缘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1994年油价并轨,油价三次上涨,用石脑油作原料生产化肥难以为继,于是使用廉价煤炭作为替代原料进入中石化的视野。
  当时我就担任中石化的总经济师,中石化下属项目成本经营效益管理是我的职责范围。油价并轨后,我就在关注化肥生产的替代原料问题,当时国家也看到这一状况,在中石化之外,也有机构在探讨研究这一问题。
  中石化为解决化肥的原料问题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研究。油价并轨后,中石化下属计划部、生产部、规划研究院花费一年时间研究化肥的替代原料,最终形成了一份报告,其中也涉及采用煤炭作为原料,但并不很深入。
  1995年,时任中石化总经理的盛华仁再次将“研究解决化肥的原料问题”交给我,由我牵头进行研究。也是从此时开始,我对煤化工的认识逐渐深入。从一开始将煤炭看做化工原料,来解决具体项目效益问题,到后来逐渐认识到煤化工作为一个产业,对炼油化工具有替代价值。
  在中石化任职期间,基于我的职责,我一直努力建议中石化发展煤化工。但可惜的是,中石化错过一些很好的合作机会,也失去了更早进入煤化工产业的时间节点。从中石化退休之后,我接受惠生控股聘任,担任顾问职位,也是想借助这家企业,继续在实践中验证自己对煤化工的设想。
  中咨公司的报告
  在油价并轨之前,国家就已看到其可能对化肥产生经济性的影响。1994年3月,国家经贸委即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承担“以煤代油为原料改造大型合成氨生产装置的可行性”专题研究任务。
  1994年6月下旬,中国国际咨询公司派出4名专家先后到湖北化肥厂、金陵石化公司化肥厂、广州石化总厂和上海吴泾化工厂实地调研,对轻油型厂的原料路线改造行程形成了可行性调研报告。到了8月13日,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召开会议,邀请国家计委投资司、化工部、煤炭部等部门参加,我代表中石化总公司也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目的即是讨论专家组的“轻油型厂原料路线改造调研报告”。
  这份报告指出,以水煤浆代替石脑油的原料路线改造方案技术是可靠的,经济上是可行的。国内八十年代已经引进了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工艺软件包和关键设备,并在鲁南化肥厂建成投产。当时在建的还有渭南三十万吨氨厂和上海三联供装置,也采用德士古水煤浆技术合成原料气。尽管装置改造投资比较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大,但由于生产费用低于油原料生产费用,经济效益还是可行的。
  对于中石化下属的六家轻油型化肥厂,这份报告也提供了具体的改造建议。该报告建议,应先期在南京和湖南的化肥厂进行改造,这两家企业已经做了前期调研,具有增加煤气化等装置的场地,有铁路或水路运输条件,方便输入煤炭,周围也有电站可以依托。
  而安徽和广东化肥厂可以根据总厂炼油生产能力发展,利用增加的炼厂气资源顶替部分石脑油。湖北化肥厂由于地理位置,改造场地和交通运输都很困难,湖北又缺乏煤炭资源,采用煤代替石脑油改造方案难度较大。
  国家计委、经贸委、国际咨询公司都十分重视和支持轻油型化肥企业原料改造工作,对资金筹集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由于改造现有的石脑油型合成氨装置需要大量投资,经估算需12亿元。中咨公司建议由国家、企业、石化总公司三家分担。其中国家出资6.5亿,包括3.5亿农贷、2亿技改贷、1亿节能贷,和3900万美元外汇。化肥企业和石化总公司各出资1亿元。
  我把会议内容做了纪要,并转呈送给了盛华仁总经理和李毅中常务副总经理,我建议总公司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尽早上报项目建议书。
  化肥改造方案遭否
  中咨公司进行专题研究的同时,中石化也开始自己的内部调研。1994年5月油价并轨前后,计划部、生产部、规划研究院开始研究石脑油的替代原料,考察的替代原料包括重油、天然气、炼厂气等,也包括煤炭。
  李毅中是炼厂气路线的支持者。1994年年底的时候,他就批示“要充分发挥油化一体化的优势,抓紧安庆(安徽化肥厂)油改气的改造,取得经验后可在同类厂推广。”对于中咨公司推荐的水煤浆路线,他要求我牵头组织到鲁南、渭河、上海等处对水煤浆工艺调研,进一步论证是否可行。
  1995年初,盛华仁又再次和我说起这件事。但此前他们已经考察过这几个地方的化工厂。我决定组织团队到美国去考察,因为先进的技术控制在美国手里。我把计划部、生产部、规划研究院、科技部还有下面的化肥企业重新组织起来,一般一个部门出一个代表,最终组织了一个十人左右的团队。
  1995年的4月份,我们一行人踏上了美国的国土。我们的第一站是美国北达科他州,这里有一个采用鲁奇炉技术的化工厂。然后我们到田纳西州,这里有一个名为伊斯曼的化工厂,采用的是德士古公司的水煤浆炉。此后我们还实地考察了德士古公司纽约总部和位于洛杉矶的研发中心。整个行程一共持续两个礼拜。
  回来之后,我们撰写了报告,详细比较了鲁奇炉技术与德士古炉技术,最后建议采用德士古水煤浆炉,当时我们研究确定引进三套装置,在中石化下属南京、湖南、湖北三个化肥厂使用。
  我们编制了一个改造的科研报告上报。这个报告通过了中咨公司的评估,国家计委也通过了,包括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整个项目前期都弄完了。但是没想到,项目改造报告卡在了总理办公会上。

推荐访问:中石化 历程 经历 煤化工 刘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