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监测和预测功能的评价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我国GDP年均增长令世人瞩目,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本文就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置及指标体系监测和预测功能的评价等展开讨论,提出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建立节约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资源节约;指标体系;评价
  
  资源节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既是推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大力降低资源消耗,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及监测评价方法,对建立资源节约型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为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依据。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时,我们应遵循如下指导原则。
  1.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即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必须在对区域社会大系统的运行过程及诸方面的相互关系做出准确、全面地分析和描述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及其协调性,使指标体系既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性要求,同时又要避免指标间的重叠。要求所设计的指标必须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取得数据,作为计量和评价基础。
  2.全面性与突出重点相协调的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及指标的选择要反映全面性要求。同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和现实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应是指标体系中的重点。
  3.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相协调的原则。指标体系应与国际上为各国普遍认可的指标体系接轨,但又要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特殊性,比如城乡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规模过人等等,与发达国家或国际平均水平比较均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重点等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4.简便性与可行性并重的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置避免过于繁琐,同时指标体系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是日前我国统计制度中具有或通过努力容易得到的,这样才能使其运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目的性与科学性相一致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变成可以量化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分析,用以指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工作,衡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考核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成果。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要反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目标及其内涵要求,具有代表性,同时还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内在联系,适应各省市及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具体指标的选择要通过分析筛选,明确指标含义,指标间可通过一些辅助指标;互相校核,便于取得资料进行监测。
  6.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首先应突出发展速度。但要保持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快速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重视发展的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与“总体小康”的区别,除内容更加全面以外,速度与质量并重也是明显的区别。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及具体指标的选择,要充分体现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指标设置
  
  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园区的运行特点,指标体系应由宏观经济评价指标和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构成。
   1.反映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可持续发展就要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出发,将环境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此反映包括环境因素的经济发展成果。我们从环境经济、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三个方面来设计指标。
  (1)环境经济指标如:人均国内生态产出总量(EDP);环境保护支出与GDP的比率;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份额。
  (2)资源状况指标如:人均能源年消费量;制造业增加值中自然资料密集产业所占份额;已探明矿物储量和已探明矿物燃料能源储量;物质材料利用强度;可再生能源资料的消费份额。
  (3)环境污染程度指标如:大气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噪音污染指标;资源破坏程度指标等。
  2.反映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资源资源节约型经济指标主要由产出指标和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和废物处置降低指标构成。
  (1)资源产出率指标:主要是指消耗一次资源(包括:煤、石油、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石灰石、沙石等)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2)资源消耗率指标:主要描述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3)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主要反映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农业秸秆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
  (4)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主要反映传统的六大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状况,体现了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
  (5)废物排放降低指标: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具体包括:资源产出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农业秸秆资源化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从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废弃物排放的循环过程中体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内容”;反映消费环节中主要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情况;反映具有代表性的重点行业的生产运行情况;反映主要能源、原材料的适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情况。指标主要分成三类指标:一类是目标指标,一类是过程指标,一类是条件指标。

推荐访问:指标体系 节约型社会 监测 评价 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