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摘要:文章从湘西侗族建筑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发展出发,论述了该建筑形态的营造特色及相关特征,结合当下侗族建筑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对其在未来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传统建筑人才的保护和培养,为侗族建筑艺术的传承提供后备力量,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化建筑手段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便利舒服的生活环境,将旅游业发展与整体规划相结合,促进对该建筑形态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建筑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湘西侗族;传统文化;建筑风格
  湖南境内的侗族主要是分布在西南方位的通道、靖州、芷江、新晃等地区,这些地方的侗族村寨大多数出现在山水汇集的地方,其丰富的装饰元素和独特的造型结构使得这里的传统建筑表现出清新而又浪漫的地域特色。
  一、湘西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湘西侗族建筑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建筑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是与各地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相契合的产物,侗族主要集中分布在东经108度到110度,北纬25度到31度之间,东至湖南洞口,南至广西罗城,西至贵州都匀,北至湖北恩施。侗族所在地区拥有众多江河,主要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这里山清水秀,具有优越的地理、气候以及物产条件,这对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侗族所在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阴雨天气较多,降雨量充沛,该区域热量丰富,又因为其雨热同季,所以十分适宜于农林行业的发展。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且树木木质极佳。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优良的气候环境,使得侗族人民在建筑传统房屋时可以充分利用该优势,从而形成了诸如风雨桥、萨岁庙等极富特色的民族建筑。
  (二)湘西侗族建筑形成的社会人文环境
  湘西侗族建筑除了适应当地的地理特征、气候特性等自然条件以外,社会人文环境也是决定其建筑文化的重要因素,其中当地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宗教信仰等都对其形成和发展演变产生重要影响。侗族传统的社会组织是指侗款以及家族组织。组织即是指精心设计用以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群体。侗族也有属于自己基本的社会组织即“款组织”。“款”在侗语中指的是“相互盟誓,真诚结交”的意思。所以说“款组织”在本质上指的是通过真诚结交、相互盟誓而产生的组织形式,根据史料记载侗族“款组织”的发展直接导致了鼓楼这一传统建筑样式的产生,同时随着“款组织”的不断发展,侗族鼓楼以及其它一些特色的建筑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侗族的宗教信仰为该族群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侗族的建筑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侗族的宗教信仰属于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多神崇拜,自然事物诸如古树、巨石、桥梁等均属崇拜对象,侗族人视女神“萨岁”为至高无上的神,每个村寨都建立以草卜、鸡卜、螺卜、卦卜、卵卜、米卜来测定吉凶,因此,“萨岁庙”成为侗族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传统中华民族的节日以外,侗族一个重要的纪念节庆即踩歌堂,在该活动中侗族人用独特的民间歌舞来悼念民族女英雄“萨岁”。该活动的举行需要宽大的空间做支撑,多年来该活动与传统建筑设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互动关系,从而使诸如萨岁庙、祠堂等建筑形式形成格局宽敞、布局灵活形式多样等的特征。
  二、湘西侗族传统建筑相关特征探析
  (一)主要类别和结构特点
  湖南地处亚热带,春夏较为湿润,秋冬则干燥寒冷。为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等自然条件,侗族建筑的构造多依据山地的形态而展开。在造型上,湘西侗族的传统民居是较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人们以木桩为底,上部架设横梁构成浮空的基座,屋顶主要有双重檐悬山式和单檐悬山式两种,以满足通风和防潮的需求。在布局上,侗族的传统民居表现出“凹”形的状态,其方块内包含有堂屋、卧房、火铺屋和厨房等区域。除了传统民居之外,鼓楼、福桥和萨堂也是侗族的重要特色建筑。鼓楼位于村寨的中心地带,形似宝塔,内部有四根大木柱,中间较为宽敞,便于人们进行集体活动。福桥又称风雨桥,包含有桥廊亭这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桥面铺板、桥顶盖瓦、两边设有栏杆,为人们带来通行上的极大便利。萨堂是用于祭祀的建筑,内部有铁锅和泥土所垒成的土包,形似坟茔,表现出浓郁的湘西地域特色。
  (二)建筑材料
  石材和杉木的搭配是湘西传统建筑在选材上的主要特点,松木、竹、干草、泥土和石灰等材料也较为常见。人们凿刻石材,堆砌成深入地下的基座,石材能够延缓土壤中水分的侵蚀,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杉木是一种常绿乔木,生长速度快、产量大。经过风干处理后的杉木材料结构均匀、强度适中、不易断裂,而且气味独特,能够减少虫害带来的腐化作用,十分适合湘西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在那里的侗族人民广泛采集杉木,并将它用于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杉木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而存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象征力量而存在,所以侗族人集会的场所鼓楼即是对杉树的一种模仿,这体现出杉木在侗族建筑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侗族建筑文化传承中的主要问题
  (一)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不断减弱,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模仿导致湘西侗族建筑慢慢遗失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一部分侗族人放弃了对传统建筑的修缮和维护,他们开始利用现代技术来搭建西式建筑。这些住房不再由石材和杉木构成,而是由钢筋水泥和玻璃等现代材料构成。随着外来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湘西侗族村寨原有面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其民俗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也逐渐呈现出没落的倾向。
  (二)木质建筑保存难度大
  湘西地区夏季有着丰沛的降水,空气中的湿度较大。与砖石结构的现代建筑相比,湘西侗寨的木质建筑十分脆弱,它们不仅容易受到雨水的腐蚀,流动空气的风化也会使得木头变得更加破败和疏松。此外,随着电器在侗族人生活中的普及,乱接电线的现象也极为普遍。在木质建筑较为集中而又缺乏消防设备的侗寨,一旦失火,将会酿成严重损失。这些问题是侗族传统建筑的严重隐患。

推荐访问:侗族 湘西 建筑风格 传统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