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在钱学森爷爷的塑像前


   2009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都要早,来得也是时候,我感受到天地同悲的寂寥。又一次静静站立在钱学森爷爷塑像前,傍晚柔和的余晖洒满这位杰出科学家高大伟岸的身躯。钱学森爷爷和蔼慈祥的面容上带着微笑,双目若有所思地凝视着前方,充满自信,充满喜悦,更充满期待和展望。
  钱爷爷是我爸爸的工作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在从事火箭、导弹研究的科技人员心中,他有崇高的威望,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36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11名美军战俘交换回国”“钱学森不当院长”“钱学森向中央领导提教育问题”等小故事,一直为航天城里的人们津津乐道。我作为航天人的后一代,也引以为豪。
  站在钱学森爷爷塑像前,我想,人们羡慕钱爷爷的伟大成功,崇敬他的杰出贡献,但是否能真正读懂他这动人的微笑、深沉的自信,和光芒四射的生命之光背后的文字呢?我不止一次翻阅他的传记,想寻求他成功的轨迹。
  是的,在很多人看来,钱爷爷的求学之路是平坦的。他从小接受正规的现代教育,3岁时随父母进北京后,入蒙养院(幼儿园),上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小(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进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小(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年之后,到上海交通大学求学,而后考取清华公费留学,跨入太平洋彼岸的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系,再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门教授。
  人们往往容易看到迷人的鲜花,丰硕的成果,却常常忽略了浇灌鲜花的汗水,培育出果实的艰辛与坎坷。站在钱学森爷爷塑像前,我仿佛能感受到钱爷爷寒窗苦读远离亲人的孤独,漂洋过海异国求学的辛酸;我仿佛能感受到钱爷爷在阿洛约·塞科(Arroyo Seco)干涸的河床上遭遇火箭导弹实验失败时内心的苦楚;我仿佛能感受到钱爷爷看到外国人对华人的傲慢态度时从心中迸发出的愤慨;我仿佛能感受到钱爷爷受到麦卡锡主义迫害,被拘禁在特米那岛上的无奈。
  我知道钱爷爷的伟大成就是用理想、情操、意志、辛劳筑成的!但我更想知道,支撑钱爷爷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与其青少年时所受到的教育紧密相连,因此,我不禁想要探寻钱爷爷经常讲的“诚、爱、勤、勇”在他身上留下的深深烙印,挖掘他身上的“忧国忧民,求真求善,克勤克俭,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涵。
  跟同龄人相比,他是一帆风顺的,但这是由正确的选择、个人的努力而结出的必然之果!正是钱爷爷在学生阶段接受的扎实的基础教育,为他考取清华公费留美,攻读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提出著名的卡门-钱公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钱爷爷在学生阶段接受了爱国教育,懂得“国为重,家为轻”,才会有新中国成立后,他抛弃丰厚优越的待遇,离开生活了20年的美国,毅然回到当时还贫穷落后的祖国。正是钱爷爷在学生阶段形成了勇于创新的意识,他才能“位卑不敢忘忧国”,上书周总理,提出发展中国导弹技术的规划,并积极组织和实施,因此才有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究的突飞猛进。
  祖国,因为钱爷爷和无数像钱爷爷一样的人的奉献而腾飞,因钱爷爷和无数像钱爷爷一样的人的奉献而富强。我默默站在钱爷爷塑像前立下自己的志愿:我要做一个和钱爷爷一样的人!
  夜幕降临,钱爷爷的塑像渐渐模糊起来,然而,他的微笑,他的自信,他的喜悦,他的期待,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钱爷爷,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编辑 牙 子)

推荐访问:塑像 伫立 爷爷 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