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扎尔巴耶夫:中亚政坛的“超级强人”]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

  有人说,中亚地区对强人政治有着特殊的眷顾。而在中亚政坛的几位强人中,哈萨克斯坦现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可以视为一个颇具特色的“超级强人”。   现年七十一岁的纳扎尔巴耶夫是一位资历深厚的政治家。早在1989年,他就站在了哈萨克斯坦权力的巅峰――当时的哈萨克斯坦还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自1991年独立后的二十年间,纳扎尔巴耶夫一直稳坐哈萨克斯坦总统的宝座。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哈萨克斯坦第四次总统大选中,这位以铁腕治国的强人又以高票当选,赢得了又一个总统任期。大选中,连纳扎尔巴耶夫的竞争者也把票投给了他。
  
  勤奋进取,牧民之子跻身政坛
  
  纳扎尔巴耶夫的全名为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他于1940年7月6日出生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卡斯克林克区内一个哈萨克族牧民家庭。其父辈和祖父辈都是牧羊人,父亲后来到当地俄罗斯人家里做长工。这样的出身令他始终将亲情、乡情、民族之情、故土之根视为最宝贵的东西。
  尽管家庭贫困,生活艰苦,但纳扎尔巴耶夫仍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十八岁那年,他来到乌克兰钢铁之都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第八技工学校学习,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哈萨克去看外面的世界。两年后,他回到哈萨克参加工作,在卡拉干达冶金联合企业里整整干了七年。纳扎尔巴耶夫工作积极,头脑灵活,干活卖力,当过铸铁工、高炉炉工、调度员、工长,曾被评为“共产主义劳动突击能手”,照片还刊登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在此期间,他还曾就读于卡拉干达冶金联合企业高等技术学校,获得过冶金工程师职称。
  由于对政治充满兴趣,纳扎尔巴耶夫二十二岁时就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凭借出色的能力和踏实的作风,他逐渐获得上级领导的信任以及广大工友的喜爱与支持,从最基层的工人岗位一步步走进了政治权力中心。
  纳扎尔巴耶夫是由共青团干部开始步入政坛的。起初,他担任苏钦米尔陶市团委委员,1969年即被任命为市团委第一书记。由于表现优异,时隔不久他又得以进入该市党委,先后担任重工业部部长和市委第二书记。
  在担任行政职务的同时,纳扎尔巴耶夫没有放松学习。任职市团委干部时,纳扎尔巴耶夫即以函授形式学完了苏共中央党校的全部课程,后来他还赴苏共中央高级党校进修,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学识上的充实为其政治升迁进一步奠定了基础。从此,纳扎尔巴耶夫在职务上节节上升,1977年他成为卡拉干达州委书记。1979年底,时年三十九岁的纳扎尔巴耶夫进入哈萨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任主管工业的哈共中央书记。此后他又成为哈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任期间,纳扎尔巴耶夫工作十分敬业,经常风尘仆仆地奔波于国内的厂矿企业之间,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知识和政治经验。
  
  风云突变,稳健务实执掌权柄
  
  1984年,纳扎尔巴耶夫出任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政府总理)。从那时起,他开始在党内外凝聚越来越高的威望,也自然而然地与当时哈萨克的一把手、哈共第一书记库纳耶夫出现猜忌和抵触,在哈共十六大上,纳扎尔巴耶夫就曾批评库纳耶夫在停滞时期的错误。
  1986年12月中旬,库纳耶夫被以戈尔巴乔夫为总书记的苏共中央解职,代替其位置的是从俄罗斯联邦调来的俄罗斯人科尔宾。这一人事变动引起哈萨克民众的强烈不满。12月17日和18日,民族主义情绪汹涌的哈萨克青年学生在阿拉木图中心广场上举行游行示威。学生们高呼着“每个民族要自己人来领导”的口号,高唱着后来成为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国歌的《我的哈萨克斯坦》,并与前来镇压的苏联军队和警察发生了流血冲突,两人被打死,近二百人受伤。这就是当时轰动全球的“阿拉木图事件”。该事件是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发生的首起严重的民族抗议活动,它拉开了苏联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大爆发的序幕。
  事件发生后,纳扎尔巴耶夫奉命出面处理善后。经纳扎尔巴耶夫的劝导和苏共当局的努力,局势逐步稳定。在此过程中,纳扎尔巴耶夫显示了其善于调解的才干,被戈尔巴乔夫视为“最有前途的少数民族干部”。
  1989年后,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开始急剧恶化,科尔宾离开哈萨克。同年6月,纳扎尔巴耶夫出任哈萨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登上了哈萨克共和国这片二百七十二点五万平方千米土地的权力顶峰。上任后不久,纳扎尔巴耶夫就为1986年的阿拉木图事件平反,这使纳扎尔巴耶夫的政治威望迅速上升。1990年4月,纳扎尔巴耶夫出任哈萨克共和国总统,同年7月担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全联盟仅次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第三号实力人物。1991年“8・19事件”后,纳扎尔巴耶夫退出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同年12 月,随着苏联的解体,哈萨克斯坦成了独立的主权国家。在当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纳扎尔巴耶夫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以百分之九十九点八八的选票当选为哈萨克斯坦总统。从那时到现在,他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宝座。
  
  摆脱困境,政绩卓著赢得民心
  
  纳扎尔巴耶夫曾说,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前是通过莫斯科看世界的,而苏联的解体却为纳扎尔巴耶夫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哈萨克斯坦地扼中亚要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它拥有里海百分之六十的石油储量,还是世界第三大产铀国,其他自然资源也相当丰富。曾有学者说,谁控制了哈萨克斯坦,谁就控制了中亚,进而可控制欧亚大陆。不过,纳扎尔巴耶夫刚上台时,摆在他面前的现实却并不美妙。20世纪90年代初,对哈萨克斯坦人来说,与激情燃烧的独立岁月相伴的,是通货膨胀、饥荒、工业瘫痪和农业大幅度减产。俄罗斯杂志《明天》曾这样记录当时的哈萨克斯坦:这是一个巨大的、冰冷的、可怕的地方,到处是散落着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生锈残骸的大片荒地,阴森恐怖死气沉沉的工厂,荒无人烟的采煤场和铀矿山。国家深陷危机,人民看不见希望……
  面对严峻的形势,纳扎尔巴耶夫表现出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风采和魄力。他强调“以现实主义态度”对待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从客观实际出发”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他执政后,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政策都做了重大的调整,并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政绩。
  在政治上,纳扎尔巴耶夫强调民主改革,巩固族际和谐及公民的和睦,重视社会稳定,但明确反对提自由民主化的口号;经济上,他大刀阔斧地对哈萨克斯坦实施私有化和市场经济改造,加强对外开放和广泛开展国际上的经济合作,但反对人民贫困化,重视保护雇佣劳动者的利益;在对外关系上,强调“面向东西方的外交”,奉行“积极、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特别重视与中国、美国、欧盟及俄罗斯的关系。
  在纳扎尔巴耶夫所作出的决策中,有两件大事曾在哈国内引起极大争议并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其一是弃核。在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地区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核武器库,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当年哈萨克斯坦境内有一千二百一十六枚用于洲际弹道导弹的核弹头和重型轰炸机的炸弹。当时该地处于待命状态的核武器数量超过了英国、法国和中国的总和。哈萨克斯坦东部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场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试验基地。该基地在1949年至1989年间曾进行了近五百次核武器试验,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害。1991年8月29日,纳扎尔巴耶夫下令将其关闭。他还宣布哈萨克斯坦放弃核武器及其基础设施,实现无核化。他的明智之举,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尊重。时隔十八年后,纳扎尔巴耶夫又向联合国提议,将每年的8月29日定为“国际弃核武器日”,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赞同。另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把哈萨克斯坦首都从该国最大城市和金融中心阿拉木图市迁至该国版图中部的阿克莫拉(1998年5月,阿克莫拉更名为阿斯塔纳)。1994年开始,纳扎尔巴耶夫即以铁腕手段实施迁都计划。尽管最初受到了诸多反对和冷嘲热讽,但数年之后,新都迅速崛起,一大批新建筑在市内拔地而起,交通、通信、能源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成为哈萨克斯坦新的政治中心,与阿拉木图双星闪耀,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的均衡发展和工业布局调整。
  随着大规模的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开发,哈萨克斯坦的经济渐出低谷,迈入快速增长之路,国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纳扎尔巴耶夫成功地安抚了哈萨克斯坦的各个部落。与维吾尔人、俄罗斯人、朝鲜人、犹太人等少数民族关系也相处和谐,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主体民族哈萨克族的部分利益,使得这个有上百个注册民族的国家二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重大民族矛盾。
  国力的增强大大提高了国家的地位,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享有“中亚雄狮”之称。经济上的成长和社会的安定给了纳扎尔巴耶夫更多的信心和意志力,也为其赢得了民心和选票,让这位铁腕总统得以在政治领域牢牢掌控权力。1995年4月29日,纳扎尔巴耶夫宣布取消1995年总统选举,改为全民公决,以百分之九十五点五的选民支持将其任期延长至2000年12月。1998年10月,哈萨克斯坦议会对宪法做了十九处修改,其中就包括取消了对总统年龄的限制。后来,哈萨克斯坦议会还几度修改宪法或做出决定,为纳扎尔巴耶夫继续当选总统扫清障碍。1999年1月,纳扎尔巴耶夫又在提前举行的总统大选中获得连任。
  
  应对有方,成功抵御“颜色革命”
  
  21世纪初,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相继发生“颜色革命”,而就在当时,哈萨克斯坦即将举行大选。面对“颜色革命”的威胁,纳扎尔巴耶夫从内外两个方面采取了防范措施。
  对外,他以“平衡”二字应对。对国家的外交形势,纳扎尔巴耶夫深知,美国是“颜色革命”的推手。因此,他一贯注重与美国的关系。美国开始对伊作战后,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头一个表示愿将机场提供给反恐联盟军队使用;美国觊觎里海石油,力主兴建巴库-杰伊汉输油管道,尽管从经济角度来说对哈并不很合算,但纳扎尔巴耶夫还是决定向该管道供油;在美国从乌兹别克斯坦撤军一事上,纳扎尔巴耶夫的评价也相当低调。时任美国务卿赖斯在选举前访哈,曾经会晤反对派领导人,纳扎尔巴耶夫出人意料地保持了缄默,这体现出了他不凡的政治胸襟,难怪赖斯也出言“恭维”,说“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民主改革的典范”。
  但纳扎尔巴耶夫并未因此怠慢俄罗斯。他让俄继续使用哈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基地,在独联体峰会上坚决支持俄罗斯成立统一经济空间的计划,还表示将与俄罗斯联手加入世贸组织。乌克兰在与俄罗斯的民主之争、天然气之争中大伤元气,但哈萨克斯坦却从哈俄合作中收获颇丰。凭借长袖善舞的外交功夫,纳扎尔巴耶夫成为独联体地区屈指可数的、令美国和俄罗斯同时满意的领导人。
  值得一提的是,纳扎尔巴耶夫十分重视对华关系。他曾多次访问中国。2002年12月,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2008年,纳扎尔巴耶夫曾亲自参与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并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09年4月访华期间,他曾被授予中国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最高荣誉勋章和中国海南省荣誉公民称号。在他的支持下,哈萨克斯坦同中国的多领域务实互利合作卓有成效。
  纳扎尔巴耶夫对内则充分利用其掌控的国家机器,为自己的胜选创造条件。他吸取了格鲁吉亚的教训,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控制,允许检察院监督和关闭非法传媒;吸取了吉尔吉斯斯坦的经验,修改选举法,规定从竞选拉票工作结束至正式结果公布,禁止游行集会,以“保障选举委员会能够正常工作”。
  2005年11月12日,反对派重要人物,曾任阿拉木图市长、紧急状况署署长和议员的努尔卡季洛夫诡异地在家中中弹身亡。头部一枪,胸部两枪。但官方最终调查结果称他是自杀身亡。两个月后,“为了公正的哈萨克斯坦”联盟领导人萨尔森巴耶夫在阿拉木图市郊与两个同伴一起被枪杀。
  2005年的总统大选就发生在这两起暗杀事件之间――在当年12月4日举行的大选中,纳扎尔巴耶夫以百分之九十一的支持率连任总统,一举戳破了“颜色革命”的谶言。
  
  外柔内刚,铁腕治国稳坐江山
  
  纳扎尔巴耶夫具有典型的哈萨克斯坦人的相貌和风度。他头脑清醒,策略灵活,注重实际,以理服人;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常常走到群众当中,谈笑风生。有人将他描述为“精明、能干的政治家”,还有人说他是“丝绒般柔和的政治家”,但这种温柔的外表下面却藏着铁腕:他有坚强的意志,他有搞政治的强硬手段,他在解决原则问题时是极其严厉的。在其著作《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里,纳扎尔巴耶夫曾将20世纪90年代的哈萨克斯坦形容为“过渡时期的温和独裁”。显然,他本人就是这“温和独裁”的体现者,而西方国家则称他为“一个想抓住所有权力的独裁总统”。
  纳扎尔巴耶夫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在哈萨克斯坦的大路上、闹市区、公务员的办公室、学校的教室等处都可以看到纳扎尔巴耶夫的画像。他还正在着意培养自己的大女儿达利嘉作为其政治接班人。在出国访问时,达利嘉经常伴随其父左右,并一起参加谈判。在外国领导人访哈时,纳扎尔巴耶夫也不忘将她介绍给外国政要。达利嘉现在除了担任议员及政党领导人外,还是全国电视台台长,控制着全国的新闻传媒。而该国不少工厂、矿山、银行和其他产业则掌握在纳氏家族及其亲信手里。
  当然,纳扎尔巴耶夫也并不是只会一味采用高压政策。据哈萨克欧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叶尔波拉提说,哈萨克斯坦拥有较好的新闻自由度,反对派有自己的报纸《黑暗报》、《年轻哈萨克》等,发行量不错。“他们对政府和领导人的讽刺和批评程度不亚于美国报纸,但反对派没有任何电视台。”几乎没有反对派能够对纳扎尔巴耶夫构成威胁。纳扎尔巴耶夫从不讳言要强化总统集权,保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
  让纳扎尔巴耶夫保持高威望的又一秘诀则是亲民和看得见的政绩。在哈萨克斯坦人民心目中,纳扎尔巴耶夫是一位“圣君”。朴素、务实是他为人与执政的最大特点,“人们的需求”如住宅、食品、幼儿园则始终是他关注的重点。2005年大选前,很多社会调查显示,纳扎尔巴耶夫是哈“民众最信任的政治家”。当地专家认为,与其说选民选择了纳扎尔巴耶夫,不如说是他们选择了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2005年7月,纳扎尔巴耶夫六十五岁生日时,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发给他的贺电中评价道:“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从零开始,建起了一个独立国家。只有非凡的人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正因为如此,当叶利钦、库奇马、谢瓦尔德纳泽、阿卡耶夫等一批与其一起成长起来的苏联时期领导人相继告别政治舞台时,纳扎尔巴耶夫却用微笑仍在续写着他的政坛传奇。
  
  如愿以偿,“超级总统”再度连任
  
  自2005年再度当选总统以来,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领导下继续得到长足发展,国民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八,2010年人均GDP超过九千美元,国家外汇储备进入世界前五十名国家行列,居民月均名义工资及退休金也大幅度地增长。从综合国力来看,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中亚第一大国”。
  2010年年底,纳扎尔巴耶夫又争取到一个极好的露脸机会――作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简称“欧安组织”)的轮值主席国,2010年12月1日,哈萨克斯坦以异常隆重的规格举办了欧安组织峰会。来自五十六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和伙伴国、国际组织代表,约两千五百名各国政要来到哈首都阿斯塔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等人纷纷到场。峰会期间,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停飞所有国内航班,学校放假,组织方动用了七千多名警力维持治安,甚至俄罗斯的“联盟号”TMA-19宇宙飞船也应要求提前返回地球――因为哈萨克斯坦要求在此期间严密控制领空,而俄飞船需使用位于哈境内的航天基地。
  这次高规格的国际会议的召开,使纳扎尔巴耶夫的个人声望再度得到极大的提升。欧安会后,纳扎尔巴耶夫的支持者们立即建立了“就总统权力延长至2020年筹备全民公决行动小组”。下届总统选举应当在2012年举行,但支持者们要求直接“授予”纳扎尔巴耶夫十年的执政时间。最终,纳扎尔巴耶夫拒绝了这份好意,并主动要求将2012年的总统大选提前到今年4月举行。
  本来,哈萨克斯坦也存在不少对纳扎尔巴耶夫不满的人以及他的反对派。比较痛恨纳扎尔巴耶夫的,主要是年轻的知识分子,很多是从西方回来的。他们讲西方民主政治、普世价值,不满当前的体制,不满他连任这么多年。2011年3月3日,一个名为“纳扎尔巴耶夫退休”的网站就宣称:“作为哈萨克斯坦的公民,我们要求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退休……在纳扎尔巴耶夫执政的二十年间,哈萨克斯坦的法律和宪法都变成了一纸空文。政府、议会和司法体系功能退化,丧失了自己的作用。”但反对派基本未成系统,既没有统一的纲领,也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总体上声音很微弱,形不成气候。更重要的是,原本有可能在2012年总统选举前联盟的各股反对派势力,由于猝不及防的提前选举而来不及形成任何合力,也无法对现有政权进行任何挑战。
  结果,一切都按照纳扎尔巴耶夫的意愿进行着。在2011年4月3日结束的哈萨克斯坦总统大选中,这位超级总统获得百分之九十五点五的选票,其他三位候选人的选票最多的也没有达到百分之二,其中一名候选人、生态学家梅尔斯・叶列乌西佐夫在阿拉木图投票后说,他本人投了纳扎尔巴耶夫的票,以“表达我对胜利者的尊敬”。媒体和专家认为,纳扎尔巴耶夫之所以赢得总统大选,主要得益于他在提升综合国力、关注民生发展、推动平衡外交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如今,第四次当选哈萨克斯坦总统的纳扎尔巴耶夫已经又一次宣誓就职。他将继续执掌政权,至少可以到2016年――如果他的身体状况足够好,也没有其他意外发生的话。但当今世界正值多事之秋,纳扎尔巴耶夫的下一个任期是否能风平浪静呢?人们正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吕 静)

推荐访问:中亚 政坛 强人 纳扎尔巴耶夫:中亚政坛的“超级强人” 纳扎尔巴耶夫 铁腕娘子的妩媚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