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沈二马]三沈二马加二周

  在鲁迅、周作人兄弟的通信和《知堂回想录》里面,读者们可以多次看到“三沈二马”的说法。这指的是20世纪前半叶在北京大学文科任教的沈氏三兄弟和马氏两兄弟。许广平回忆说:“我初到北平时,即听朋友说:北平文化界之权威,以三沈二马为最著名。当时人们都以‘大先生’、‘二先生’、‘三先生’称呼他们。”
  因此,“三沈二马”就成了早期北京大学文科的代表人物。在学术上,可说是章太炎学派的继承者;在家族籍贯上,又是同源于浙江的书香门第。他们跟鲁迅、周作人兄弟具有既是同乡又是同事的友好关系。
  “三沈”原籍浙江吴兴,长兄沈士远(1880―1957),二弟沈尹默(1883―1971),三弟沈兼士(1887―1947)。他们的祖父沈拣泉1867年随左宗棠自京赴陕西,家室安置在汉阴;父亲沈祖颐1875年起在陕南兴安府汉阴任职十八年,后任汉中府定远厅同知十年,1903年在任内去世,后沈家移居西安,1907年才迁返吴兴、杭州。沈家四代人在陕西生活四十年,其中在陕南三十七年。为纪念“三沈”,如今陕西汉阴设有“三沈纪念馆”。
  “二马”即马氏两兄弟:马裕藻和马衡。他们原籍浙江鄞县。马裕藻(1878―1945), 字幼渔,行二;马衡(1881―1955), 字叔平,行四。
  鲁迅《华盖集》多次提到“某籍某系”,指的就是当时北京大学文科主力乃为“浙江籍国文系”的章太炎的门生“三沈二马”中的沈兼士、马裕藻,还有钱玄同、周作人、陈大齐、朱希祖、朱宗莱等。
  1913年2月,沈尹默应聘到北京大学预科教中国历史,第二年任文科教授兼国文门研究所主任,教授汉魏六朝诗文,从此一直在北大任教十六年。他的弟弟沈兼士和兄长沈士远亦先后到北大任教。沈兼士创办北大国学门(研究所),任主任,讲授文字学《说文解字》等课程,后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沈士远曾在北大预科讲授《国学概要》,后来任庶务部主任。
  蔡元培1917年初来北京就任北大校长时,他的朋友汤尔和对他说:“要了解文科情况,请找沈尹默。”可见沈尹默资历之深。
  沈尹默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他的书法成就更为人所知。北京大学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挂在门前的大长木牌,皆为沈尹默所书,他被海内外公认为“一代书宗”和当代中国书法第一人。著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法书管窥》等。他还擅长旧体诗词,也写新体诗。沈尹默性情温和,沉着,善思考,多谋略,遇事虽似后退,实则暗中推动,因而有些人(如胡适)称他为“鬼谷子”。
  沈兼士是文字训诂学家章门大弟子,1905年与兄长沈尹默赴日本留学,师从章太炎。著有《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等;也写得一手好字,只是不如沈尹默出名。他曾长期主持北大国学门,在学问上,他比沈尹默贡献更大。
  沈士远成就稍逊。他在北大预科教国文,因不善言辞,改任北大庶务主任。后来他又去燕京大学任国文教授。
   马裕藻是章太炎的得意门生。1905年,浙江公费选派一百名学生留学日本,马裕藻夫妇双双入选。他在日本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1911年归国,担任浙江教育司视学。1913年至1937年先后任北大文科教授、国文系主任。曾聘请鲁迅来校任教,并与鲁迅、许寿裳、朱希祖等共同提出以审定字音时使用的符号作为“注音字母”,1918年由政府颁布施行。这是中国第一套汉字注音方案,使用了四十多年。
   马衡在清朝最末一次科举中考得秀才。受维新运动影响,没去参加乡试,而是进了南洋公学。毕业后马衡结婚,岳父就是宁波帮“五金大王”叶澄衷。身为商界巨擘的女婿,马衡却抛弃富豪生活,毅然北上从事高等教育。1918年至1931年,马衡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讲师、史学系教授兼国学门导师、考古研究室主任、北大图书馆馆长,1934年起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他继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著有《中国金石学概要》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推荐访问:二马 三沈二马 北大三沈称谓之由来 竹墩三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