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人陈忠实】 陈忠实的白鹿原

     一部《白鹿原》,使陈忠实成为文坛炙手可热的大作家。著名学者范曾对《白鹿原》推崇备至,他称陈忠实完全可以和世界一流作家相媲美。国外一些评论家认为,陈忠实一点也不比某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逊色。
  
  日前,笔者在陈忠实先生的办公室,采访了这位著名作家。当陈忠实打开办公室门时,一股鲜花的芳香扑鼻而来。在陈忠实办公桌的一个大玻璃瓶里插着十余枝百合花,色彩鲜艳,生机勃勃。
  陈忠实的办公室并不算大,大约只有三十平方米左右。办公室里到处堆放着书刊,显得有点杂乱。写字台上、窗台上、茶几上……凡是能放书的地方都放上了书。
  作为文坛大家,陈忠实为人随和,待人热情真诚。他给笔者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说道:“我近来参加了两个大的活动,比较忙,只好把采访时间放在晚间,请不要介意。”陈忠实身材适中,长方形脸庞,脸上沟壑纵横,给人一种沧桑感。他双眸炯炯有神,透出一种坚韧和睿智的目光。他稳稳地坐在沙发上,手里夹着一支粗大的雪茄,神情从容淡定,一派大家气度。陈忠实先生的普通话中夹杂着浓重的关中口音,他的声音很有磁性。这位文坛大家从容不迫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道来。
  
  喜爱赵树理 做起文学梦
  
  1942年6月,陈忠实出生在西安市白鹿原南坡的一个村子里,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白鹿原在历史上就颇有名气。原是从平地拔地而起的,原上一马平川。北边是灞河,南边是�河。东头是蓝田遗址,西边是半坡村遗址。白鹿原从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很远,最早见于周朝。据史书记载,那时原上因有白鹿出现,乃祥瑞之兆,故称白鹿原。到了西汉时期,白鹿原这一名字逐渐被霸陵原取代,其原因是汉文帝陵墓修建于此。再后来因大将军狄青常年屯兵于此,后世又多称为狄寨原。狄寨原这个名字被人们一叫就是上千年。说到这里,陈忠实先生以一种自信的口吻说:“直到我的小说《白鹿原》出版后,白鹿原这一已被我们当地人疏远了两千多年的名字,才被重新叫响。”
  陈忠实的祖辈虽然是农民,但算得上是耕读之家。他的爷爷曾是一位私塾先生。陈忠实从小对书就有一种莫名的情结,从内心深处感到书是一个好东西。陈忠实的父亲喜爱读书,在村里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他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文化教育,使陈忠实小小年纪便受到文化的熏陶。
  陈忠实和哥哥都在霸桥中学上学,尽管当时学费不多,但对于陈忠实的父亲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负担了,因为家中太困难了。1956年,刚上初中二年级的陈忠实,家中生活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父亲已经难以供两个孩子都去上学了。于是,父亲和陈忠实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意思是让陈忠实先休学一年,以实现一年后让他的哥哥去投考师范的愿望。当父亲告诉他让他休学时,十四岁的陈忠实顿时感到大脑一片空白,这太出乎意料了。对于那些不愿上学的学生,这应是一件好事,但陈忠实热爱学习,喜欢上学。懂事的陈忠实没有哭闹,他尽量把痛苦埋在心底,但泪珠还是从他的双眸中滚落下来。陈忠实去学校呈上了休学一年的申请书,又十分虔诚地向老师鞠了一个躬,然后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
  
  休学一年,陈忠实的思想轨迹发生了变化,他对人生对未来有了新的思考,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思想也成熟了许多。复学后不久,陈忠实鬼使神差地爱上了文学。陈忠实与文学结缘还得益于赵树理。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向学生讲述了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陈忠实感到很新奇。感到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他感到很惊讶,赵树理居然把农村生活和农村人物写得这么生动有趣,语言又诙谐幽默。他在农村的种种见闻顿时浮现在脑海中。像赵树理书中的生活我也有啊!既然这些东西都可写成小说,那我也试试看。于是,陈忠实便在作文课上模仿赵树理一连写了好几篇小说。其中,有一篇名叫《桃园风波》,是描写农业合作化过程的人和事,有三四千字,写了大半个作业本子。他还给文中每个人物都起了绰号。这篇作文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给他写了两张纸的评语。这对于陈忠实是个莫大的鼓舞。
  一颗文学的种子开始在陈忠实的心灵中发芽了。这时的陈忠实开始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到高中后,陈忠实和同学中的文学爱好者一起,成立了一个新芽文学社,并出版文学墙报。一时间,在学校里形成了一股文学热,这时的陈忠实也开始做文学梦了。
  
  高考落榜 命运转折
  
  1962年,陈忠实参加了高考,未曾想在班里学习成绩位居前三名的陈忠实落榜了。名落孙山的他痛苦不堪。他本来有一个从大学中文系到职业作家的梦想,随着高考的落榜,化作了泡影。一段时间内,陈忠实郁郁寡欢,内心痛苦到了极点。如果当时陈忠实不休学一年,以他的学习成绩,考上大学基本上不成问题。因为就是从他考大学那一年,高等院校大幅度压缩了招生名额,这也改变了陈忠实的人生轨迹。
  看到儿子精神如此压抑,陈忠实的父亲也暗暗为儿子担心,担心把他“压”出病来。于是父亲问陈忠实:“你知道水是怎么流出大山的吗?”陈忠实漠然地摇摇头。父亲和缓地说道:“水遇到了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冲垮,不能越过它,就会转弯,绕道而行,借势取径。记住,困难的旁边是出路,是机会,是希望!”这段话使陈忠实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心中的块垒顿时一扫而空。此后,陈忠实那颗抑郁的心开始变得坚强了。他摆脱了因高考落榜给他带来的精神枷锁,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其实,父亲在开导儿子时,心中也隐着一种痛,他后悔当年让儿子休学。但那也是一种无奈啊!陈忠实的父亲在生命弥留之际曾对儿子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那就是让你休学,那一年休学,就耽搁了你二十年。”听到父亲从微弱气息中说出来的话语,陈忠实如万箭穿心,十分难过。他当时确实曾埋怨过父亲,不过后来随着事业的成功,早把这件事淡忘了,可父亲却记了一辈子。陈忠实觉得,应当感到愧疚的不该是父亲,而是自己。
  那时陈忠实人是留在农村了,但他的心还在悬着,总感到上了这么多年学,当农民心有不甘。后来,陈忠实做了村里的民办教师,这个职业是公社给他安排的。当时能做一位民办教师,对于陈忠实来说,已经是很荣幸的了。因为不用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了,就有时间读书和写作了。他的文学梦还在,他还要去圆这个梦。陈忠实白天教书,晚上就读书和写作。他还坚持记日记,写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中,他记下了乡间老百姓生动幽默的语言,如怎样骂人,怎样逗乐等。他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对于一些生活细节和人间趣闻,他都一一记下来。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积累生活素材,夯实文学基础。
  
  博览群书,观察生活,勤奋写作,使陈忠实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1965年,陈忠实在《西安晚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夜过流沙河》,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又相继发表了《樱桃红了》、《迎春曲》等散文作品。这时的陈忠实自我感觉良好,感到文学梦离自己越来越近了。
  正当陈忠实向着自己的梦想奋进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一些名作家被打倒了,并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业余作者也失去了发表作品的阵地。像他经常发表作品的《西安晚报》的文艺副刊也被取消了。此时的陈忠实深深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不公。他那时十分迷惘,看不清未来,感到自己的文学梦再度破灭了。这时,他被调到公社去做一般干部。陈忠实决定放弃文学梦,专心地去做一名基层干部。1973年,地方报纸恢复了文艺副刊,有的编辑知道陈忠实发表过作品,就向他约稿。盛情难却,他在找回创作灵感后,又开始给报纸副刊写散文。但此时的陈忠实搞创作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并没有重新燃起自己的梦想之火。
  
  清理思想 酝酿新作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陈忠实在公社水利工地任总指挥。他读到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心灵受到震撼,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象征性作品。从那时起,陈忠实就感受到中国文学的春天到了。他重新做起了文学梦。当时已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的他要求组织调自己去郊区文化馆工作,以便有精力从事文学创作。1978年秋,陈忠实调到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工作。这时的陈忠实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文学基础比较差,加之受极“左”文艺思潮的影响,这将会成为自己今后从事文学创作的羁绊。如何从思想上清理极“左”的文艺思想?如何使自己回归到正确的创作轨道上来?陈忠实找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通过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来排解自己头脑中的极“左”文艺思想。陈忠实这一招确实很见成效,他一边苦读书,一边反省自我,用大师的经典作品将极“左”文艺思想从大脑中一点一点地清理出去。
  “清脑”的成功,使陈忠实的创作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使他的创作步入了正确的轨道。这时的陈忠实以创作短篇小说为主,连续发表了十几篇短篇小说。1979年,陈忠实的短篇小说《信任》在《陕西日报》上发表,后被《人民文学》转载,这篇小说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时的陈忠实已经开始步入全国知名作家的行列。1983年,陈忠实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乡村》。此后陈忠实以创作中篇小说为主。三年的时间创作了七八个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是当时陈忠实所有作品中唯一涉及1949年以前生活的中篇。书中描写了一个叫蓝袍先生的人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文革”期间的人生轨迹。在这个人物身上,陈忠实开掘了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的命运,并剖析了其所经历的精神和心灵上的剥离过程。陈忠实在创作这篇小说时,有了一个更深远的想法――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用较大规模的作品来写一段历史。陈忠实深知要驾驭这样一个重大题材,完成这样一部作品,殊非易事。它的整个结构以及着眼点究竟确立在哪里?如何去积累新中国成立前的乡村生活?陈忠实未雨绸缪,从1986年春天开始,着手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要了解这块生活大地的昨天,就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渊源。陈忠实决定从查阅周边的县志入手,去了解和积累那个时代的生活素材。
  陈忠实的前期准备工作整整进行了两年的时间。他当时查阅县志,了解近代历史,其目的还不在于小说怎么写,而是想了解家乡这块土地近代以来发展的大脉象,去感受那些地方特殊的人文精神以及他们的经历。陈忠实创作的目的就是把他能感受到的理解到的关于中华民族的封建体制解体以后一直到共和国成立的精神历程告诉读者。重大的历史事件大家比较熟知,但普通人经历的一场又一场革命事件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等,都是陈忠实在创作中需要认真关注的。如作为一个有着特殊记忆的民族,他们怎样脱下长袍?为什么要脱下长袍?他们怎样剪去那长长的辫子?为什么要剪去那长长的辫子?都是陈忠实创作这部书的最初构想。
  陈忠实还发现,没有一部成功的作品其结构和另一部作品是完全相同的。能够承载生活的结构没有现成的。陈忠实通过借鉴和融合,找到了适合自己创作的结构。他说:“结构在文学创作,特别是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至关重要,结构不好,提起来一串子,放下去一摊子。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现成的结构能把你的思想放进去。”
  
  雄浑史诗 文学经典
  
  有了创作素材,找到了创作结构,做好了语言上的准备,现在对于陈忠实来说,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陈忠实为了排除干扰,潜心创作,偕夫人回到了家乡的老屋,他要在这里实现一个梦想,写一部可以垫棺作枕的书。
  
  1988年春天,陈忠实开始起草长篇小说《白鹿原》,写作中很顺利,超出想象,从年头到年尾,不到八个月时间写出了四十多万字。主要人物的脉络、框架,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已经理得比较顺了。1989年,陈忠实写成了草稿。后经过两年半的修改,1992年1月定稿,3月份交稿,《白鹿原》一开始在大型文学刊物《当代》上发表。199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在中华大地诞生了。
  《白鹿原》的成功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水到渠成。一是社会环境宽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二是创作的理念变化了,更适合时代了;三是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学养丰厚了。正如陈忠实所说,这部书时间早点写就写不出来,因为那时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体验还不成熟。
  《白鹿原》成名的时候,文学杂志已走向低谷,作家出书也越来越难。陈忠实原计划将《白鹿原》写成上、下两部,但考虑到出版困难,就压缩到四十万字左右。《白鹿原》的第一版,印数还不到两万册。后来该书畅销不衰,如今销量已达到一百二十万册以上。《白鹿原》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魅力?陈忠实先生透露了其中的创作秘诀。他在创作时,曾找来一个美国畅销书作家的小说进行研读,想从中找出作品吸引读者的原因。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故事情节不是靠色情、暴力,关键是人物描写要准确到位。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成功叙写了渭河平原五十年历史的变迁,三代人触目惊心的生死悲欢故事。《白鹿原》一问世,就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目光。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在评论《白鹿原》时说:“我也很少看到当代作品中像《白鹿原》这样,把人在历史生活中的偶然和必然的复杂微妙关系,揭示到了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白鹿原》向海外发行后,也得到海外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爱好广泛 富有情调
  
  1968年,陈忠实与未读完初中的妻子结为伉俪,后来生下了二女一男。那时他在农村工作,每月工资三十多元,却要养活五口之家,生活很拮据。在最困难时,孩子的尿布、裤子都没有替换的。如今儿女事业有成,家庭生活美满幸福,陈忠实也因为一部《白鹿原》,成为一位文坛“富翁”。
  陈忠实心胸宽阔,性格豪爽,很讲义气,是典型的关中汉子形象。他好烟酒,喜爱书法、象棋和秦腔。陈忠实的烟瘾很大,他平时多是抽雪茄,每天能抽七八支。在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两个一模一样的玻璃大烟缸,一个盛着各种品牌的香烟烟蒂,这是客人用的。一个则是清一色的雪茄烟蒂,那是陈忠实自己用的。
  陈忠实好酒,他奉行“早茶晚酒”的生活习惯。白天要喝茶,以调动情绪进入创作状态,晚上则要喝酒,赶走那些萦绕脑际的人物。他最喜欢喝高度酒。早年没有这个条件,只好喝地瓜干酿制的白酒。陈忠实的酒量也不算小,加上他人实在,喝酒也实在。有时高兴了,一斤多白酒不知不觉喝个精光。因为喝酒伤了胃,如今他喝得少了。
  
  陈忠实喜欢书法已经有数十年历史了。闲暇之余,他便铺开宣纸,调好墨汁,挥毫泼墨。陈忠实的书法,遒劲洒脱,颇见功力。十几年前,他给笔者写过一幅字。那时他的字已经有些“模样”了。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版《白鹿原》,书名就是由陈忠实自己题写的。
  听秦腔也是陈忠实的一大爱好。他受父亲影响,自小喜欢秦腔艺术,而且达到了痴迷的程度。2008年9月2日,陈忠实在《文艺报》上发表了《我的秦腔记忆时间》,在数千字的文章中,陈忠实述说了对秦腔艺术的痴迷情结。他对秦腔经典唱段百听不厌。在创作《白鹿原》期间,写得累了就要歇一会儿。这时他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上一段秦腔。用他自己的话说“听完秦腔后,从头到脚,从内到外是一种无以言说的舒悦”。陈忠实还爱吼秦腔,他认为吼秦腔是一种呼吸新鲜空气的良好活动。常吼秦腔,能解除脑部郁胀和疲劳,还可以调理身体气血运行,有利于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
  文人气质较重的陈忠实还喜欢足球,而且十分痴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杆球迷。1982年,因为农村的电视信号微弱,很多时候电视机只能当广播听,陈忠实通过空军工程学院的转播信号,才勉强能看到。后来他买了一台电视机,没想到一个月后就不转播了。他心里那个着急啊!只好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哪里有信号就在哪里看。后来他出名了,有人请他坐飞机去抚顺看球,算是过了一把足球瘾。有的媒体知道陈忠实有此爱好,每当有世界杯等足球大赛,就约陈忠实写球评,陈忠实也乐于从命。
  陈忠实,一个才华横溢的关中汉子,一个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的著名作家。■
  (责任编辑/谭玉先)

推荐访问:原人 白鹿 陈忠实 白鹿原人陈忠实 陈忠实白鹿原简介 白鹿原陈忠实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