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恩师温可铮先生 追忆恩师马季

     直到今天我都不愿承认恩师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舞台,离开了他疼爱的学生。每当想起恩师,我总是泪流满面。虽然我跟他学习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但他的精神魅力早已融进我的灵魂里。
  
  拜师
  
  我2003年9月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我的导师是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副主任、著名声乐教育家王世魁教授。王老师对我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我的发声、音色和表演均有显著提高。2005年春天的一天,王老师在给我上完课后,亲切地对我说:“咱们学院来了一位老先生,著名的歌唱家,叫温可铮。你可以去找一下温老师,让他听听你的声音。如果温老师同意,还可以把你交换到他那里去学习。”当时我就蒙了,心想是不是自己表现不好,王老师想把我推出去,就一直没去找温先生。后来,当发现我根本没去,王老师十分生气地说:“温老师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歌唱和教学都很有经验。你和他都是低声部。让温老师听听,给予指导,对你的提高和发展很有帮助。这是我考虑很久的问题。你明白吗?”王老师的话,让我特别感动。他是全院学生评选出来的“我心目中的优秀老师”。这件事再次印证了王世魁老师忠诚教育事业、全心全意对学生负责的高尚情怀。我敬佩地说:“王老师,我明白了!”
  温可铮的名字我原来听说过,但了解不多。王老师找我谈话后,我检索温老师的资料,顿时吃了一惊:温老师是北京人,世界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被国际乐坛誉为“声乐大师”、“一代歌王”、“当代的夏里亚平”。20世纪中期,他师从俄籍著名音乐教授苏石林和保加利亚索亚菲音乐学院院长、著名声乐教育家契尔金。1957年荣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歌曲比赛银奖。他能在一台独唱音乐会上演唱意大利、法国、德国、中国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风格的十四首中外名曲。他在日本皇宫的独唱音乐会轰动东瀛乐坛。他在新加坡和联合国总部等地多次举办独唱音乐会暨绘画个展。他一生参演的音乐会达一千五百多场,演唱的歌曲多达六百首。他还曾任南京金陵大学音乐系和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系主任,后又被聘任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是著名的声乐教育家。了解温老师的资历和业绩后,我突然害怕起来:这样驰骋国际乐坛的大师,我一个音乐学院的普通学生,温老师愿意接见我吗?
  正当我焦虑的时候,2005年9月的一天,和我要好的一位师兄说他的导师病了,请我和他一起送导师到医院。这时我才知道,他那得病的导师正是我日思夜想的温可铮先生。
  温先生得的是痛风病,双脚痛得厉害,无法下地走路。在他老伴、著名钢琴家王逑老师的安排下,我和师兄将身材高大的温老师送到医院。温老师不停地用地道的北京话说:“麻烦你们了,我身体太重了,真不好意思!”一天的治疗结束的时候,我和师兄又把温老师送回了家。温老师躺在床上,我坐在床边,第一次和老师近距离谈话。老师问了很多关于我的事情。聊天中,原本表情痛苦的老师两只眼睛放出炽热的光来。不久,温老师的病好了。等我和师兄再去看他时,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向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温老师高兴地说:“好吧,让我听听!”
  几天后,我应邀到温老师家。温老师笑呵呵地坐在大厅里等着我,亲切地问:“准备好了吗?打算唱什么给我听呢?”我唱了一首歌剧选段《破碎的心》,王逑老师给我钢琴伴奏。听罢,温老师说:“你嗓子很好,是个男低音,就是程度有些浅,语言的错误太多。如果以后好好学习,应该很有前途。”听温老师这样一说,我马上将王世魁老师的意见告诉了他。他说:“王老师是个好老师。你告诉他,我愿意教你。”王世魁老师知道这件事后,马上安排声歌系为我出具了调换导师的介绍信,而且还亲自给温老师打电话,介绍我的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两位德高望重的师长,就在电话中将我拜师的事给敲定了。从2005年10月10日起,温可铮老师正式接纳我为他的学生。我成了温老师的关门弟子。
  
  
  实践
  
  音乐学院的专业课,基础是发声训练。温老师给我上课,也是从练习发声开始。
  我按照温老师的方法练,越练声音越自如,进步很快。
  在声乐教学中,温老师把演唱和比赛当做是声乐教学的实践,也看成是对自己声乐教学成果的检验。我跟温老师学习不到两个月,就学会了三首新歌。2005年11月的一天,温老师突然对我说:“你成熟的曲目已经有三首了,我们应该找机会去实践一下。”老师是要给我找一个上舞台演出的机会,我心里很激动。
  11月20日,温老师对我说:“我给你找了一个参与国际声乐比赛的机会,时间在2006年1月份。这是报名表,你回去填一下。”听完老师的话,我简直傻了,心想国际声乐比赛,我能行吗?温老师从容地说:“怎么不行?!你已经学习了三首歌曲,而且这些歌曲的完整度都已经很好。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你只要再学好一首歌曲就可以参加这个比赛,难道你没有信心吗?我想你应当没有问题。”温老师看我脸上还有难色,又对我说:“为你选择这次比赛,我经过了反复的考虑。我对你学会的这三首歌曲很满意。虽然你现在的曲目不多,虽然你还不是一个全面的歌手,但只说这三首歌曲的演唱,你应该是世界级的水平。”听老师这样说,我焦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兴奋起来,感动地说:“真没想到老师为我考虑这么多。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
  在参赛前的那一个月中,老师常常在周末给我加课。为了锻炼我的心理素质,老师家只要有专业人士来访,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总会向他们推荐我,并且要求我为他们演唱。每次演唱后老师都要求那些前辈或名师给我点评。我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信心也增强了,但老师对我的要求更加严格。记得赛前三周的一节课,我个人感觉四首曲目都近乎完美,心中非常高兴。但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在听完我的演唱后却说:“你演唱的这四首歌曲虽然现在已很规范,而且你对音乐的处理也很到位,可就是不能感动我。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老师接着说:“主要问题就是你没有对歌曲进行第三次创作。”我马上问:“老师,什么是歌曲的第三次创作?”温老师说:“一首好的歌曲,作词和作曲是第一次创作;歌唱者根据歌曲的意境和歌词准确表达自己的体会是第二次创作。但在我看来,第三次创作更为重要。因为,第三次创作的地方是舞台,和你一起创作的人是你的观众。你要把观众带入歌曲的意境中去。比如上课时,你每次演唱,我就是你的观众。可在听你演唱的时候,我完全没有音乐的带入感,不能和你产生共鸣。一个好的歌唱家,当他演唱的最后一个音结束,只要歌唱者自己没有从情绪里走出来,台下观众的掌声就不会响起,因为歌唱者的情绪牵动着观众,他们因为你的演唱而陶醉,这样的第三次创作才是最成功的。”
  老师的讲解,让我第一次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声音和技巧,只是歌者和观众之间的一座桥梁。而桥梁的两端,是歌者和观众的心。只有心与心的沟通,才能让词曲作家的作品焕发出光彩;只有情与情的交流,才能让歌者的演唱与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牢记“第三次创作”,这是温老师传授给我的又一法宝。
  2006年1月1日,加拿大国际音乐比赛在广州拉开帷幕。虽然有众多国内著名的歌手参赛,但我坚持温老师教导的“舞台上多实践、超越自我、用心去演唱”的宗旨,抛弃一切杂念,一路轻松地走到决赛,并且发挥出色,荣获了那次比赛的金奖。
  
  
  家宴
  
  温老师对学生,关怀无微不至,大到人生前途,小到饮食起居,就像我们的家长一样。
  2006年10月6日,是农历中秋节。应当说,这是学生拜访、看望恩师的良机。但谁也没有想到,温老师节前早早就通知了我们,中秋节晚上他要请学生们到他家里聚餐。中秋节晚上,我拎了一些新鲜水果,到了老师家。老师看到我手中的水果,用责备的语气对我说:“老师让你来吃饭,你拿这些东西来干吗?真是的,多不好!”我解释说:“今天是中秋节,这些水果是学生的一点心意。”温老师说:“你们在外学习很不容易。自己没有收入,买这些东西都是用从你们的生活费中节省出来的钱。以后再别把钱浪费在这上面了。中秋节你们能来,老师就已经很开心了。”晚上7点,学生们都到齐了。大家和温老师、师母围坐在餐桌边,桌上是师母为我们精心准备的饭菜。饭前,老师动情地说:“今天是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你们从外地来北京求学,过节不能回家与你们的爸爸妈妈团圆,一定会想家的。所以,我和王逑老师就把你们都叫来,我们在一起过个节。我希望你们把我这里当成自己在北京的家,好吗?”温老师这简单朴素的话语中,充溢着他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和深情。席间,老师给我们讲他年轻时学习声乐的故事,鼓励我们抓紧时机,好好学习,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同学们也向老师畅谈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那个晚上,老师家小小的客厅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其实,类似的小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事情很小,点点滴滴,说起来微不足道,但做起来实在不易。一个个小故事,反映的却是温老师纯美的心灵。事实说明,温老师是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是一个忠厚诚挚的人、言行一致的人。老师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方面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想,做人就要做温老师这样的人。
  
  支教
  
  参加完加拿大音乐比赛广州区大赛后,我的专业成绩第一次进入全班第三名。之后,在温老师的教导下,我的专业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班前三名的水平上。本科毕业后,我被保送为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硕士研究生。2007年9月,学院派遣我到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支援西部教育一年。温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他说:“我为你骄傲。但我担心的是,你到广西支教能教好学生吗?”
  一个周六的下午,温老师突然给我打来电话。我马上赶到老师家,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见我进来,他说:“叫你过来是因为他。”老师指着钢琴旁边的那个学生说,“他刚来我这里,程度不是很深。今天是我给他上的第一节课。你马上要去桂林支教了,为了能给你一些经验,现在由你来给他上课,我坐在旁边给你指导。”听完老师的话,我走到钢琴前,为这位同学上课。真是不教不知道,我这才发现,原来教学是这么困难、复杂。我能听出这个学生发声的问题,也知道解决的方法,可就是表述不清楚。学生着急,我也着急。一次次的反复练习,始终不能达到效果。这时,温老师让我停下来,由他来给这个学生上课。老师只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下课后,老师把我留下来,对我说:“刚才叫你给那个学生上课,难为你了。”他又接着说:“其实,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不但找出了这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只是你的表述方式有一些问题。声乐不同于器乐的学习。学习器乐,如果你的手形错了,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示范去纠正;可学习声乐,嗓子长在你的脖子里,我既不能用手去纠正你的错误,也不能直观地让你看到错误在哪里,只有通过老师的耳朵来分辨什么声音是对的,什么声音是错的。虽然你没有教过学生,可是你却能正确地指出那个学生的错误,这就说明你有一对分辨声音对与错的耳朵。就是说,你现在已经具备了做一个声乐老师的前提,能听出声音的对错与好坏。下面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解决的方法,你现在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从今天起,只要你有时间,就来我这里听我给学生上课,学习教学的方法。除此之外,我还会给你专门安排些时间,找些学生来给你实践,让你多学习一些教学的方法。你看怎么样?”
  听老师说罢,我无比感激。老师总是提前替我们考虑,而且总能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把他能教给你的知识和技能全都教给你。这种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让我感佩。正因为老师的提前指导和教育,我在广西的支边教学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学校领导的肯定,支教期间还代表广西师范大学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广西赛区的比赛,并荣获美声唱法金奖。这一切都是与温老师的悉心教导分不开的。
  恩师温可铮先生一生的业绩和德操令人感怀。他曾在一幅《思乡》的书法作品中挥毫写道:“一年容易又秋凉,课读生涯觉倍忙。切磋端赖于勤奋,化育全凭在热肠”――这正是他事业人生的真实写照。“勤奋”激励学子的斗志,“热肠”化育学子的身心。敬爱的温老师,您的“热肠化育”已经结出硕果,愿您的在天之灵静听学子的佳音吧!■
  (责任编辑/吕 静)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