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拓西部台商机遇与挑战]扩内需调结构

  发展经济是两岸当前共识,大陆炙手可热的“扩大内需”及西部大开发,无疑将是大陆台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严苛挑战。   2008年金融海啸暴发,面对出口严重衰退,同年11月5日,大陆提出10条“扩大内需”措施,以人民币4万亿元的振兴经济计划因应。
  大陆“扩大内需”政策重点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优惠补助都是振兴经济计划的一部分。
  “由外转内(由专攻外销市场转为以内销为主)”的台商多半顺势攻占蓬勃发展的大陆市场,享受到机遇好处。
  今年开始的大陆“十二五规划”,对台商看似机遇,却也潜藏不少挑战。
  “十二五规划”的主轴为“保增长、调结构”,并赋予“扩大内需”、“推动产业升级”、“协调区域发展”等6大目标。其中,属于政策延续的“扩大内需”、力推的“产业升级”及“协调区域发展”,是台商扩大企业版图、强化经济实力的切入点。同时,台湾“黄金10年愿景”主推的6大新兴产业、4大智慧型产业与大陆“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推动产业升级),存在诸多共通性,这也是台湾的机遇所在。
  然而,近几年大陆的工资上涨、劳工短缺、人民币升值等问题,也深刻影响为数超过8万家的大陆台商,进而制约台湾母公司的发展,这是对台商的严酷挑战。
  尤其,“十二五规划”强势推动节能减碳及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台商若不能调整步伐跟上、增强竞争力,恐将面临淘汰出局。转向大陆西部内陆发展,应当是台商的可行途径,套用台商圈近来流行的话:“(企业)西进500公里,多活10年。”
  大陆内需市场究竟有多大?依据数据,2009年大陆生产总值为人民币33.5万亿元(约合新台币157.4万亿元),新华社更估计,未来5年内,内需市场约有66%的增长空间。按照大陆经济学者估算,未来几年,大陆生产总值约有40%由西部内陆创造,就地留财的结果,意味着重庆、成都这些大陆西部城市的消费潜力将不逊于上海、北京。台湾人擅长的高科技产业将是攻占“西部大开发”内需市场的领军主力,以鸿海集团为主的台湾资讯、光电等尖端产业这一二年来陆续进驻重庆地区,已经为其他台商的后续跟进,打下坚实基础。
  要台资更要多学台湾经验
  海西的许多大项目与台资有关,漳州古雷半岛要建台塑石化产业园,厦门翔安综合试验区和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也大力引进台资。台资当然是海西发展臂助,但招商引资的同时不应忽略,台湾的发展经验有时比有形的资金更有用。
  如台塑石化园区这样的大项目,足可对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城镇起到立竿见影的提振作用,地方大旱望甘霖的心态,并不难理解。但是,资金的选择有其现实的利益逻辑,比如当地的环保要求相对较低。而急于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对于不利条件往往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和意愿。
  眼前的经济压力和未来的持续发展出现矛盾,新产业的发展要以当地传统文化的消亡为代价,是大陆许多落后地区都要面对的发展悖论。海西地区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政府部门加强把关,提高引进资金的环保门槛外,还要作出更全面更长远的规划,在这一点上,台湾的发展经验有借鉴意义。
  台湾的北中南部各地发展,虽也多从一穷二白起步,但并未一味地走工业化道路,各县市注重保留历史风貌,商家精心发展当地品牌,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小产品,都可作出与地名相连的品牌:宜兰葱饼、深坑豆腐、嘉义木雕、彰化肉丸、金门高粱、台南担仔面、阿里山高山茶……曾经的寻常巷陌,因其用心经营,也可以变成文化味道浓郁的鹿港小镇、艋胛老街,变成熙来攘往的士林夜市和时尚闪耀的西门町。
  台湾经验说明,一个地区的发展有多种途径,不一定非得破旧立新推倒重来,也可以保留传统而经营出新意,经营出差异化和地方特色。正在大规模引进台资的海西地区,应该可以从中学到东西。
  (摘编2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实现陆客“个人游”为台经济注“活水”
  台“观光局”初步统计,去年大陆民众来台人数超过150万人次,来台旅客总数则逾500万人次,双创历年新高。台当局发展观光产业打铁趁热,正与大陆展开协商,希望今年中以前开放大陆民众来台观光“个人游”,以掀起新一波陆客来台观光热潮,为台湾经济注入“活水”。
  自2008年中马英九当局开放大陆民众来台观光以来,初期设定的每日上限3000人,很快就在2009年不敷使用。今年起,台当局再把陆客来台人数的上限提高到每日4000人;但以目前陆客来台观光的热度来看,此一上限也将很快就被超越,“陆委会”已表示将在第二季度时再放宽至每天5000人,并逐步达到马英九竞选时喊出的每天1万人目标。
  在陆客来台人数快速增加下,许多商机也应运而生。比方说,多年以来一直亏损经营的台北101大楼终于在去年第一次出现获利,主要就是作为全球第一高楼的101是陆客来台观光的首选,大量陆客的参观与采购带动101大楼业绩直飞冲天。另外,陆客高度喜爱的凤梨酥,其产值也由以往每年的60亿元(新台币,下同)上下暴增到240亿元。
  然而,陆客来台观光虽带来许多生意,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的生意是由特定商家或产业独享,例如特定的旅馆与餐厅等。原因之一即在于,目前台当局规定陆客来台观光必须“团进团出”,亦即所有来到台湾的大陆民众,都要由台湾的导游带着走。因此,陆客的吃、住与采购行为,绝大多数被限制在与旅行社有签约的特定商家。
  在这种规定下,只有这些商家能参与陆客来台观光的商机,而占大多数的其他商家却无法雨露均沾。所以,很多出租车司机纳闷儿:“来台湾的大陆观光客这么多,为什么我一个都载不到?”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陆客都是团进团出,坐的是旅行社安排的游览车,出租车当然一个都载不到。
  陆客团进团出还隐含更大的问题:因为需在大陆先参团,所缴团费有一部分被大陆的旅行社抽走,台湾的旅行社分到的团费自然少了。在将本求利下,台湾的旅行社在安排陆客行程时,就会尽量以能提供更多回扣的旅馆和餐厅为主。羊毛出在羊身上,旅馆和餐厅提供了回扣,其所提供的住宿、餐饮等服务的质量也很可能跟着打了折扣。如此一来,形成了恶性循环,日积月累就会造成陆客对台湾观光质量低劣的印象。
  为提升陆客来台观光的质量,最好的做法是开放个人游。因为这让陆客得以选择自己来或参团来,如果旅行社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陆客就可选择个人游。
  陆客拥有选择的自由,才能促使台湾的旅行社以提供更佳的服务来吸引旅客,也才有可能把陆客来台观光的整体质量提升起来。
  开放陆客个人游还有更多的好处。第一,个人游让陆客选择他们要住的旅馆,不必经由中介的剥削:陆客个人游会选择更好的旅馆进住,意味他们在台的花费会更多。第二,个人游的陆客能自己决定景点及餐厅,因而他们的消费能普及于台湾大部分的商家,使开放陆客来台的政策效益由全体商家所共享,包括一般餐厅、艺品店,甚至出租车等。第三,为服务大陆观光客,相关的服务产业必然会增加,也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大多是非技术性的就业机会,这可以吸纳目前很多的非技术失业人口,有助实质改善失业问题。第四,在竞争中还可提升服务质量。
  因此,台当局在与大陆协商陆客个人游时,不要被枝节或个别利益所困,而应尽速完成协商,早日实现开放。而且,在开放人数、城市与流程方而也应从宽从简,最好不要设限,因为陆客自由行为台湾带来的商机是由绝大多数民众所享,而这正是台当局推动“庶民经济”所想要的结果。
  (摘编2月10日台湾《经济日报》)
  期待兔年两岸关系“柔性跃升”
  农历新年是兔年,人们因而互相祝愿“鸿兔大展”。的确,兔子生性活泼,动能十足,各行各业人士如能援引这样的特质,当有助开拓事业“鸿图”。但也应注意到,兔子的形象是细腻的,其习性则是柔中带巧。恰好两岸关系与两岸经济都刚发展到“质量应该超越数量”的转折点,两边都要开始以比较细巧的手法,来发展经济及推动两岸关系。新年的这只兔子来得正是时候,它给两岸带来了“柔性跃升”的启示。
  社论在分析大陆经济、台湾经济今年的重点趋向后说,今年两岸双方交流合作的动能会比往年更强,因此可以相互观摩、配合之处不少。
  社论指出,巧合的是,两岸关系发展到现在,刚好需要更多柔性思考和细致的沟通。众所周知,去年年中顺利签署ECFA后,两岸协商谈判即进入了“深水区”,双方开始涉及一些比较难缠的课题。如“两岸投资保障协议”,以及今年两岸双方预定在“经济合作委员会”的框架下,洽签ECFA后续之货品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等重要文件。由于其中包涵着重大的原则问题,可以预料,今年两岸这方面协商谈判的“难度”,将比去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社论说,在这种情况下,两岸双方更应该发扬“兔年精神”,即以多一点的柔性,多为对方的立场和处境着想:同时也应该以多一点的细致,一步一步地打开问题的纠结,使两岸关系也能在今年呈现“柔性跃升”。
  (摘编台湾《工商时报》2月7日社论)

推荐访问:内需 台商 机遇 扩内需拓西部台商机遇与挑战 扩大内需化挑战为机遇 扩内需拓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