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的“隐痛”】台湾人

  当今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然而,如果我们把问题的由来更往上追溯,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寻找问题的根源,那么历史的坐标就应该设定在1840年。
  为什么是1840年?
  它的道理不言自明。就在这一年,英帝国主义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从此,封建中国不得不面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蚕食鲸吞;为了救中国,无以数计有良知的爱国知识分子也从此苦思“中国往何处去”的历史命题,同时朝着如何让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展开了漫长而艰辛的寻索以及分歧的实践。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力图跻身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从侵占台湾展开,具体地说就是所谓“牡丹社事件”。1874年4月,日本政府借口3年前因遭飓风遇难而漂流台湾的琉球居民被牡丹社少数民族误杀,派兵进攻牡丹社。在这场侵台战斗中,美国一直参与其中,充当谋士,供给军火,直接参战。最后,在英国公使从中调停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台事专约》:日本政府在索取赔款50万两银后,从台湾退兵。然而,日本对台湾的野心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巡抚,展开了台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3年后,康有为上书主张变法。再过6年,清廷在甲午战争战败。第二年,也就是1895年的4月17日,腐败无能的清廷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因为台湾的割让,于是就有了“台湾问题”的产生。与此同时,台湾人的祖国意识与弃儿意识(孤儿意识)也随着历史的进展而有了此起彼伏的发展。
  割台之议甫定,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愤然而起,立即会同任职朝中的台湾进士,联名上书,表示强烈抗议:
  “今者闻朝廷割弃台地以与倭人,数百万生灵皆北向恸哭,间巷妇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各怀一不共戴天之仇,谁肯甘心降敌!
  纵使倭人胁以兵力,而全台赤子势不与倭人俱生,势必勉强支持,至矢亡援绝,数千百万生灵尽归糜烂而后已。不知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敌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今一旦委而弃之,是驱忠义之士以事寇仇,台民终不免一死,然而死有隐痛矣!……”
  这里,所谓的“隐痛”,不就是弃儿意识(孤儿意识)的感情根源吗!
  在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亲睹台湾举人垂涕请命,莫不裒之,于是聚会商议,公推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万言书(史称“公车上书”),指出割让台湾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前奏。
  另一方面,割台消息传来之后,台湾全岛群情哗然,丘逢甲等士绅及官员商议于5月25日成立“台湾民主国”,推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以蓝地黄虎之旗为国徽,并发表抗日宣言:
  “我台湾隶大清版图二百余年,近改行省,风会大开,俨然雄峙东南矣……查全台前后山二千余里,生灵千万……今已无天可吁,无人肯援。台民惟有自主,推拥贤者,权摄台政,事平之后,当再请命中国,作何办理?……台湾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预。设以干戈从事,台民惟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从这段宣言可以看到,这时候,台湾菁英主观的自主意识依然压过“无天可吁,无人肯援”的客观处境,还没有发展到悲怨的弃儿意识(孤儿意识)。
  “台湾问题”及台湾人的“隐痛”既然是历史的产物,我们就应该通过历史的考察来理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历史条件,作为台湾社会主体的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是如何表现的!唯有理解了这段历史的发展与台湾人民身份认同的变化,我们才能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去解决历史留下来的问题!

推荐访问:隐痛 台湾人 台湾人的“隐痛” 台湾人的悲情意识 一个台湾人周游大陆及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