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两岸平台 促进两岸医药交流搭建研究合作平台

  2010年12月21日,是一个值得被两岸人民铭记的日子,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台北圆山大饭店签署了备受两岸医疗卫生专家、业者普遍关注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双方同意本着保障两岸民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促进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的宗旨,建立两岸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机制,加强检疫防疫措施和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处置:同意加强两岸医药品安全管理及研发合作,建立重大医药品安全事件协处机制;同意加强两岸中医药研究与交流,促进中医药发展,采取措施保障中药材品质安全;同意加强两岸重大意外事件所致伤病者的紧急救治合作。此举促进了两岸医药交流,搭建了研究合作平台,至此,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步入了更广阔的新天地。
  第六次“陈江会”签署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在医药卫生标准规范协调、协商处理机制、医药品质与安全管理及研发、临床试验合作等方面做出了框架性的表述,有3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内容含金量高:二是条款多、文字长;三是可操作性强。两岸有望在医院管理模式、传染病防治、中医药研发、医疗体制等方面积极借鉴与交流;在中药的生产、保存、杀菌以及泡制等环节,以及中医问诊、处方、理疗等方面,达成共识、形成规范。两岸患者将享受标准化的医药服务,两岸中医药领域的产学研也可以逐步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这将保障两岸民众安全健康权益、深化两岸医药卫生领域合作、促进两岸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对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两岸医药学者和业界交流合作的愿望非常迫切、空间不断扩大,但实质性的交流合作还呈缺口。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两岸医学交流一年不过一两次,多数集中在大型国际会议上的沟通与交流,而药学交流则更少,台盟中央医药科技委员会多年来邀请大陆和台湾口腔科著名医生,在上海、厦门等地举办了“两岸口腔医学交流会”,未来,会议也将在台湾举办。目前大陆已经开放在广东、江苏、福建、海南、上海五省市设立台商独资医院,为大家所熟悉,由台湾的王永庆先生生前投资兴建的厦门长庚医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还没有一部协议可以指明两岸医药事业合作的方向。记得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中,台湾的医疗产业被列入其中;2005年“胡连会”后,两岸医学交往日趋活跃,每年的交流人数达到10万余人次,为两岸协议提上议事日程和最终签署奠定了基础。
  我一直盼望早日实现两岸医药界广泛深入的共同研究合作开发愿景,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搭建这方面合作平台。2010年,我在全国“两会”上就此提出了“关于加强两岸医药交流,促进更长期合作研究”的建议。台盟中央每年都邀请台南医师工会来大陆参访,促进了双方的了解互信。2008年,我有幸跟随“两岸医学交流访问团”赴台,参观了台湾荣民总医院、奇美医院、慈济医院等多家大型综合性医院,以及部分社区和地区医院,深切地体会到台湾全民健保的参保益处和执行难处,有些管理模式值得大陆相关部门学习借鉴和思考,比起台湾,大陆的优势体现在中医药方面,在生物医学,诸如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台湾在中药颗粒剂和粉剂方面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起步较早,而大陆近年来则在中药饮片的GMP认证领域相对领先。可以说,两岸医药合作交流是促进医药领域发展,造福两岸人民健康的好事。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紧密围绕两岸民众十分重视的民生热点,达成医药卫生合作意向,有助于两岸医药卫生管理工作的广泛交流,促进两岸医疗技术相补,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身体健康、民族复兴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无疑是第六次“陈江会”带给海峡两岸民众的最大福音。
  
  作者简介:
  
  蔡国斌,男,汉族,1957年8月出生,台湾台南人,1987年5月加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台盟中央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华医学会会员、台盟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台联理事,中华医学会会员。
  1982年,蔡国斌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6年9月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1991年在协和医大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工作。1991年6月至2008年10月,历任中国医学整形外科医院斑痕治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蔡国斌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二批整形医学博士。多年来,他始终战斗在临床一线,完成各类整形手术4万余例,培养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对于整形外科组织缺损畸形,采取各种皮片、皮瓣移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移植修补术。尤其对斑痕的专业修复治疗具有独到的造诣。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发明专利一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推荐访问:搭建 促进两岸 合作 促进两岸医药交流搭建研究合作平台 搭建两岸医药健康产业平台 促进两岸医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