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东文:坚持行走在两岸之间] 两岸一家亲,共筑中国梦

  在两岸关系热络以来,不,应该说是在两岸关系还没有完全热络以来,有一位台湾同胞就为了两岸关系能够热络起来,而常年不懈、累月不停地做着两岸交流交往、牵线搭桥的事。如今,恐怕知晓一点点或关注一点点两岸之间事的人,没有不知道、不认识、不熟悉这个人的,他所做的事情,台湾方面亦给予了很高的肯定:
  2008年10月15日,其所在的夏潮基金会获“陆委会”第7届两岸专业交流学术教育类绩优团体奖;2009年1月15日,他本人荣获“2008年度江丙坤两岸交流贡献奖”(第一届):2010年10月25日,夏潮基金会再获“陆委会”第8届两岸专业交流学术教育类绩优团体奖……
  这个人名叫宋东文,他的名片上清楚地写着:
  台湾财团法人夏潮基金会董事长;
  台湾若水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致力于两岸活动的夏潮基金会
  夏潮基金会成立于1996年,创会宗旨就是“以提升中华文化质量,协助与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体育、学术、大专院校青年学生和教师,以及杰出的经贸人士等之间的交流互访活动”。多年来,为了这一宗旨,夏潮基金会人勤奋努力、任劳任怨,使定期举办台湾大学生冬夏令营等两岸青年学生交流活动,以及赞助两岸学术团体的学术研究、大陆学人短期到台研访等成为常态。
  举办两岸青年学生交流活动,可以说是夏潮基金会长期以来举办的两岸交流交往最成功的活动之一。成立的第二年,即1997年1月,夏潮基金会就受全国台联之邀,组织了台湾青年到大陆的北京、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进行交流活动。随后,并连续多年多次与全国台联合作开展台湾青年大陆行活动。如:“历史文化名城、塞外草原风光、中俄国界界河之行”、“巴蜀文化、九寨沟、长江三峡之行”、“北国风光之旅”、“江南水乡之旅”、“巴蜀、香格里拉秘境之旅”、“中国古代书院之旅”、“中华国乐、戏曲文化之旅”、“北京、江南水都、园林、美食之旅”、“北京、上海、苏州、杭州锦绣江南行”、“台湾青年千人夏令营、冬令营”等各类大型活动。
  活动不仅得到了两岸青年人的喜爱,而且在两岸之间形成了反响,好潮如评。来自台湾的蔡依婷在参加完活动之后,有感而发。她写道:“在以人文古迹保存完整著称的北京,我们参访了防御外敌的长城、皇帝上朝及居住的紫禁城、慈禧太后的避暑山庄、颐和园,在这些壮丽的古迹中,可以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华古代建筑的宏伟,及现今无法超越的技术;此外,我们也参访了孕育中国菁英人才的摇篮,建校逾百年、是年轻人的光荣与梦想的北京大学,由于历史悠久,其建筑物的古色古香。宛如第二个颐和园;以理工科闻名的清华大学,参访当天适逢该校毕业典礼,让我们也感受到毕业生的愉悦及感伤弥漫整个校园;最后参访的是以人文著称的人民大学,其校徽公认是北京最美的,更具特色的是其繁体字的藏书居首都之冠: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3所大学志愿同学的热情,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即使我们的问题再无厘头、再私人,他们还是竭尽所能地为大伙儿解惑,而我们也乐于将台湾的信息毫无保留地回馈,充分达到此次交流的目的。”
  开展两岸交流交往活动是夏潮基金会的又一大特色。他们先后主办了几十次两岸互访交流活动。如1999年1月主办了“大陆南京大学台研所参访团”;2001年6月主办了“中国华艺音像实业有限公司”到台拍摄电视专题片《台湾往事》:2002年1月组织了台北市教师会“北京、哈尔滨、吉林、冰雪世界冬令营”参访团;2003年8月主办了电视专题片《台湾往事》首发会;2006年10月接待了海南台资企业协会经贸考察团到台访问;2006年11月主办了“周培源基金会青少年科技委员会筹委会学者专家赴台交流团”:2010年4月落地接待“大陆作家台湾采风交流团”等等。
  自2002年起,夏潮基金会开始资助大陆学者去台短期研究,目前受惠的人数已达到了74人。受过资助的方刚在文章中很有感慨地说,每一个“夏潮学者”,每一个经由夏潮基金会组织去大陆交流的台湾学生,每一个曾受夏潮基金会点滴恩惠的人,都不应该忘记这个宋东文和海峡两岸的故事……据悉,宋东文和他的夏潮基金会有一个计划:希望在资助100名大陆学者考察之后,在大陆办一场学术研讨会,让这些实践者“现身说法”,来求证两岸关系进程中所确需的数据,进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至于是否资助100人后就会停止?宋东文说,不会,会做到死。至于死之后,他风趣地说,那就不得而知了,那要看未来基金会有没有新的金主,新金主愿不愿意继续做下去,而他这个在另一世界里的人已管不了这个世界了。
  无疑,夏潮基金会是宋东文苦心经营的两岸交流的一块阵地。当初,他创建这块阵地,没去参加什么政党,而是拿出了1000万元新台币资金,成立了“台湾财团法人夏潮基金会”(之所以取名“夏潮”,依旧是基于当年对《夏潮》杂志的那份感情)。基金会实行董事会制,现第五届董事任期自2008年1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止,董事由宋东文、王晓波、毛铸伦、林守一、金鸿文、杨羽雯、张晓平7人组成,宋东文仍为董事长。
  纵观这几年的交流成果,我们可以从宋庆龄基金会与夏潮基金会汇编出版的交流者的征文心得《永恒的依恋》一文中,可窥见一斑。获得优秀奖的学员、辅仁大学学生张嘉惠,在她那以《那个我想念的城市》为题的文章中这样描写道“……当实地走踏后,过去那从地理课本上得到的知识,这才开始在眼前栩栩如生起来”,那超出想象的美丽和人间真情,让她相当感动。《永恒的依恋》的编委李章程这样说,他在大二时曾以学生身份参加了两岸交流,毕业后正是因了这次活动他选择在宋庆龄基金会工作。他认为,《永恒的依恋》的目的是通过参与者的笔,让更多人看到两岸不同的故事与风貌。而宋东文则一语中的,这本书的问世,“等于把一个中国的历史联结了起来”。
  
  在台专卖大陆简体书的若水堂
  
  “若水堂”是台湾最大的简体字图书连锁书店,在台湾从北到南一共有6家。自2002年开始,宋东文将大陆图书源源不断运进台湾,每年销售数十万册。如大陆曾经在市场上行销很旺的《朱�基答记者问》等,也都能在“若水堂”的书架上看到。
  “其实,在台湾卖大陆简体书,生意不好做。大陆图书在台湾所占市场份额只有1%左右,当然这也说明成长空间还很大。在台湾开书店门槛不高,七八十万元新台币资金就能开,特别容易形成恶性竞争,换句话说,在台湾甚至可以买到比大陆更便宜的大陆图书。台当局对卖大陆图书也有歧视性对待,譬如,同一本书,有繁体字版,就不准卖简体字版,再加上经济不景气,一般民众第一个砍的就是文化娱乐的支出。现在买书人也变了。李登辉和陈水扁多年的“去中国化”似乎已有效 果,现在很多台湾年轻人对中国大陆不再好奇,不再向往。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看到西湖,就很激动,马上想起苏东坡,年轻人就会觉得,不就是普通的风光吗?大陆去台湾旅游的也一样,50岁以上的人看到日月潭会激动,20岁的人就会说不就是个池塘吗?其间的差别就在于感情。我们搞两岸青年交流,开简体字书店,就是要让年轻人找回对中国文化有所期待的情怀。”宋东文如是说。
  尽管如此,自创店以来,“若水堂”始终不改初衷,以打造一家全新风格的简体字书店为出发点,秉持着稳健踏实的经营脚步,采用现代书店管理制度,持续进行图书品项的调整与服务质量的优化,逐渐开阔了台湾简体图书销售通路和顾客的认同。如今,“若水堂”书店在台湾从北到南开设的6家连锁店,分店位于台中、桃园、新竹、台南、高雄以及台北。2004年8月,又在北京市海淀区正式设立了简体书采购代理处。而销售的大陆图书数量,也由2004年的约12万册,逐年增加至2010年的37万多册。“若水堂”的会员亦已突破1.3万人,会员多为台湾知识精英。其中,博士为15%,硕士生为35%,本科生为40%。其他教授级会员达到了1500多人。
  不过,书店虽开得如火如荼,但却是一个只赔不赚的亏本买卖。毕竟,台湾人熟悉的是繁体字,习惯了竖排的繁体书,对于来自大陆的简体书,还处在一个认识、认知、熟悉的初级阶段。但实际上,宋东文讲,在台湾卖大陆的简体书,还不在经营上的困难,更复杂的还是来自于敏感的两岸关系。特别是在陈水扁时代,卖大陆书,处处都是陷阱、步步都是地雷。可不论怎样,宋东文和他的“若水堂”照旧“我行我素”,因为他坚信,最终两岸会越来越热络,台湾会需要更多大陆的信息;台湾人对大陆的恐惧感会日渐淡化,更多人想早日了解大陆;大陆出版市场会越来越成熟,好书会越来越多;“若水堂”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祖国统一大业一准会到来。就像他给书店取名缘自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若水堂”,是有感于文化事业任重道远的社会角色一样。
  正因为秉承这个信念,“若水堂”坚持了下来。现今,“若水堂”越来越得到了台湾广大读者的认可,虽说一直是每年都得往里“扔钱”,但它的社会意义、社会影响力则随着“若水堂”连锁店的不断增多,而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台湾人民的认可和信赖。
  2008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台湾进行参访时,就专门前往“若水堂”,和宋东文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还专门为书店题了字:“上善若水。”这在无形中也给宋东文打了气、鼓了劲,使他更坚定了自己走的这条路。
  至于人人关心的钱的问题,他给自己粗略地算了一下,自夏潮基金会成立至今,大约花掉了一亿元新台币,即每年贴给基金会的资金需要六七百万元新台币;“若水堂”每年需要贴进去四五百万元新台币,两项加起来约每年得花去1000多万元新台币,但这些对于宋东文来说,“这还伤不到我的元气,凭我的实力,还能够负担许多年”。
  而这些,都得益于宋东文早年做电子生意积累下的一定财富。
  不过,或许宋东文的执著感动了上帝,总之台湾的读者开始光临“若水堂”了。2010年,“若水堂”开始有了盈余。无悔地做着两岸的事只为理想
  2010年4月27日下午,宋东文以夏潮基金会董事长身份应邀到台湾东海大学演讲,讲题为:“夏潮与我――谈夏潮杂志与台湾‘左翼’思潮发展”……这仅是宋东文一生为理想奋斗的一个缩影。
  宋东文是在眷村里长大的眷村二代,因受父辈们的影响和教育,以及居住地点与居民环境等诸多因素,在国家观念、伦理概念、家族意识、中国文化感受等方面,均与眷村外的社会有较大对比。一般而论,最大的不同点是对中国大陆印象深刻,对台湾社会的某些现象嗤之以鼻,甚至叛逆。宋东文也没能例外。
  1976年,为突破“戒严”时期的言论限制,宣传民主理念和爱国主义思想,在台湾,由一群以“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为志向的不同阶层的社会人士,组建了“夏潮”,并先后出版了《夏潮》、《鼓声》、《春风》、《生活与环境》等杂志。特别是《夏潮》杂志,一下子影响了一大批当时的热血青年。宋东文便是其中一个。
  此时宋东文已进入台北淡江大学大三学习。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加入《夏潮》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成为《夏湖》杂志义工后,宋东文的工作十分刻苦,也十分卖力。他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上推销《夏潮》,向人们介绍其中的思想、理念。在宋东文看来,不仅是因为《夏潮》推崇的理念与自己的信仰十分接近、吻合,而且是因为《夏潮》创立了许多个“台湾第一”。宋东文总结《夏潮》,认为《夏潮》是第一个谈环保的杂志,第一个谈女性主义的杂志,第一个反核的杂志,第一个讨论农民问题的杂志,第一个关心工人阶层的杂志,第一个关注本土历史的杂志……
  几十年过来了,《夏潮》杂志早已经不在了,昔日的“夏潮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进了国民党,有人进了民进党,有人仍然坚持“统派”立场,有人则开始主张“台独”。上世纪80年代曾经成立“夏潮联谊会”,后改为“夏潮联合会”,有会员几百人。今天台湾的一些统派政党,如中国统一联盟、劳动党、劳动人权协会等,重要人物都是当年的“夏潮人”。
  至今,宋东文没有参加任何政党,但他成立了“夏潮基金会”,之所以用“夏潮”二字,完全是基于当年对《夏潮》的那份感情。基金会的全部资金均来自他个人的捐款。
  “从事两岸交流工作不要抱有得失心,理想或是成就,最后你还是要把它变成一个兴趣”,宋东文认为,在这个过程之中,“你自己看到的、见到的、参与的、结交的朋友,或者在里面自己心中的感受,这都是我个人的收获。”
  宋东文曾患恶疾,手术后复发一次,还存在再次复发的可能。但他无怨无悔,继续默默无闻地做着他的两岸的事。正如一位“夏潮”学者所言,宋东文做的这些事情,在台湾很长以来不被看好。两蒋时代反共,宋东文这样的人是敌人;李登辉、陈水扁时代搞“台独”,作为统派的他仍然是敌人;直到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大改善,国民党才发现,宋东文确实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追求两岸共同的利益。
  2009年1月宋东文被授予第一届“江丙坤两岸交流贡献奖”,或许可算作是一种迟来的“平反”吧。

推荐访问:两岸 行走 宋东文 宋东文:坚持行走在两岸之间 宋东文 坚持行走在两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