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革命先行者长眠地】 革命先行者

  安葬中山先生的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景色秀丽,气势雄伟,包括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建筑。中山陵全部建筑面积约2000亩。而建筑轮廓巧妙地构成了一座“自由钟”式的平面结构,掩映在一片林海和花丛之中,亦象征着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敲起“自由钟”、唤醒民族魂、反抗专制、拯救国家的崇高理想与辉煌业绩。
  
  孙中山临终独爱紫金山
  
  中山陵每天都吸引着世界各地数不清的瞻仰者与游客。人们常常要问:孙中山是广东人,一生为革命奔走呼号,5次环行世界,足迹遍及全球各地,何以独爱南京,要将遗体安葬于紫金山下?
  或许在当年孙中山撰写的《建国方略》中可以解开这个疑惑。“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虽然只有短暂的3个月,却是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初创的阶段,是他的理想、奋斗目标初步实现的3个月。正因如此,孙中山在临终前留下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当时南京还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孙中山要葬于南京,正是要激励同志继续努力,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显然,其寓意是深远的。
  据国民党元老陈去病致孙中山秘书柳亚子的一封信中记载,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逝世。在北京的国民党上层人士集会讨论中山先生的归葬之地。汪精卫将中山先生的临终遗言告诉大家,说:“孙总理欲葬紫金山,但不稔山在何处耳。”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在广西,有的说在广东,等等。当时在场的国民党元老陈去病是江苏吴江同里人,在清末曾与柳亚子等一道创办过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民国成立后曾在南京担任过江苏博物馆馆长和东南大学教授,是饱学的文史专家。他站起来说:“总理欲葬的紫金山,就是南京明孝陵所在的钟山是也!”他这一说,大家顿时醒悟过来。汪精卫说:“对!对!你快写一篇文章考证―下。”于是陈去病写了一篇《紫金山考》,送到各家报刊发表。孙中山的安葬地也就随之定了下来。
  其实,孙中山生前很早就爱上了雄伟秀丽的南京山川胜景。1912年初,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历时3个月。在这期间,他曾和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等人骑马出朝阳门(今中山门),去东郊狩猎。当时他们站在现中山陵墓穴的地方,中山先生四面环顾,指着对面远处的方山,和回环如带的秦淮河,说:“你们看,这里地势比明孝陵还要好,有山有水,气象雄伟。我真不懂当初明太祖为什么不葬在这里!”胡汉民说:“这里的确比明孝陵好。拿风水讲,前有照,背有靠,左右有沙环抱,加以秦淮河环绕着,真是一方大好墓地。”孙中山先生接着带笑说:“我将来死后,若能葬在这里,那就好了!”胡汉民立即阻止孙中山继续讲下去,说:“先生怎么想到这个上面?”众人听了也不觉凄然。想不到事隔13年之后,孙中山于弥留之际仍想到了南京紫金山。
  
  莫忘吕彦直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逝世后,其灵柩并没有立即送到南京营葬,而是先将遗体移往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让民众瞻仰遗容,后将灵柩暂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中。4月10日至22日。宋庆龄在孙科陪同下,3次赴紫金山踏勘墓址。4月23日经“葬事筹备委员会”议决,选中紫金山中茅峰为孙中山墓址。
  与此同时,“葬事筹委会”通过《征求陵墓图案条例》,决定向海内外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5月15日,上海《申报》登载了“征求”启事。当时留美安徽籍建筑师吕彦直看到启事后即报名应征,此时他已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报名后,吕彦直特意赶到南京紫金山研究地形走势,根据《征求陵墓图案条例》设计要求,绘制出“设计范界略呈一大钟形”的中山陵平面图及建筑物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等9张设计图以及)张祭堂侧视油画,撰写千字《陵墓建筑图案设计说明》,提出了具体设计建造框架。9月19日,“葬事筹委会”聘请4位评判顾问分别对应征设计图进行评议。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不仅征服了评判顾问,经过“公展”又被各界普遍看好。因整个设计中陵区总平面酷似钟形,当时有学者曾称赞它“尤具木铎警世之想”、“形式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公展”结束后,“葬事筹委会”对入围设计进行复议,一致认为吕彦直设计方案“简朴坚雅,且完全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精神”。
  吕彦直在设计图案获选后,受聘担任中山陵墓建筑师,主持绘制建筑详图、选用建筑材料、监工及工程验收等事务。他随即着手编制初步概算,限于经费,经“葬事筹备委员会”讨论决定,工程分两部分进行。1926年1月7日,吕彦直在宋庆龄、孙科勘定的陵园范围内确定建陵位置,后经“葬事筹备委员会”确定了墓室、祭堂位置和朝向。吕彦直返回上海后闭门谢客,绘制工程进展详图。1月15日,中山陵工程在紫金山炸山填土。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由于当时军阀割据,政局不稳,1926年7月中旬,工程开工已半年,主要材料尚未运到,墓室、祭堂的基础工程尚未完成。为加快工程进度,吕彦直不得不奔波于上海与南京之间。当年9月。他因劳累过度在上海病倒,但有关中山陵建设的技术工作,必须由他来严格把关。1927年6月,吕彦直抱病住在山上督促施工,11月24日第二部工程开工,进展顺利。1928年1月,南京遭遇罕见严寒。由于开工时拖延太久,工期已超过了一年,工程量尚不及一半。7月,“葬事筹备委员会”召集委员、建筑师、包工联席会议,商量赶工办法,最终采纳吕彦直提出日夜施工的建议。自8月11日起,两部工程同时日夜赶工,此时病中的吕彦直昼夜在工地巡查。中山陵尚在施工中,1927年,由吕彦直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又在28份中外建筑师应征设计方案中夺魁。这期间他强忍病痛折磨,绘制了“首都都市两区(中央政府和市区)规划方案”和“国民政府建筑设计鸟瞰图”。1929年初,吕彦直回到上海一病不起,他要求施工方全部工程必须在3月9日前完成,以便在原定3月12日奉安大典前验收交工。就在工程即将全部竣工准备吕彦直来工地验收之时,他却因肠癌晚期于3月18日病逝上海。年仅35岁。
  从1926年1月开始兴工建造至1929年初,历时3年多、耗费150万银元的陵墓主体工程次第落成。1929年6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举行盛大的奉安大典。将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北京碧云寺运至南京安葬。此后几年,南京国民政府又在陵墓四周继续营造了一系列纪念建筑,直至1933年各项工程才先 后竣工,成为今日所见中山陵建筑群体。
  
  天下第一美陵
  
  南京中山陵,古称金陵山,金陵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屹立在城东郊,是宁镇山脉中支的主峰。东西长7000米,南北最宽处4000米,周围绵延10万余米。巍巍钟山,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其间掩映着200多处名胜古迹。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坐北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以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为主要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走进中山陵,随即看到前广场上屹立着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牌坊用澳门花岗石建造,高12米、宽1238米,中门横眉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博爱”的鎏金大字。“博爱”二字出自于唐韩愈《原道》中“博爱之谓仁”一语。故此石牌坊也被称为“博爱坊”。中山陵沿用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中轴对称。正对墓道的是平台。平台迎面的三拱墓门高16米,宽27米,进深8.8米,用福建花岗岩建筑,是陵区的入口。陵门以青色的玻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天下为公”4个大字。该4字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登上台阶,径直向上,来到碑亭。会发现吕彦直的设计确实独具匠心。由“博爱坊”至祭堂,共有392级台阶。AT向上仰视,只见台阶,不见平台:从上向下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台阶。进入拱门,一块高大的碑石上刻着由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谭延间手书“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鎏金大字。由于孙中山当年以袁世凯保证颠覆满洲专制政府为条件,答应荐袁以自代,辞去临时大总统,由袁世凯就任首任大总统。故以中国国民党总理的名义下葬。1928年,“葬事筹委会”认为中山先生思想和业绩非文字所能概述,故决定不用碑文。绕过碑亭,拾阶而上,在第6层平台,两侧各摆放着一尊奉安纪念铜鼎,为1929年民国政府时期上海特别市政府为孙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而敬献,鼎壁上铸有“奉安大典”4个篆字。西侧的铜鼎,腹壁上有两个孔,据说是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时炮弹所击留下的痕迹。
  从“博爱坊”到碑亭的两个平台共102级台阶,碑亭到祭堂共290级台阶,加起来一共392级台阶,代表了当时3.92亿全国同胞共同悼念中山先生。这段路程上下高差约70米,平面距离700米,从牌坊经过392级石阶,8个平台,即到达祭堂。堂中有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双脚并坐的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由法籍波兰雕塑家保罗・阿林斯基用意大利白石在巴黎雕刻而成,于1930年从巴黎运至南京。坐像东西两侧刻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的东西护壁大理石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全文,穹顶上则绘有巨幅中国国民党党徽。中山陵祭堂与墓堂相连,自堂基至脊顶,高26.2米,重檐歇山顶,檐下各筑石拱斗飞檐二层,正面有三拱门,门框上方大额枋上,由右至左分别镌刻着由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的“民族”、“民生”、“民权”6个篆体大字,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还有中山先生所书“天地正气”4字。祭堂内部护壁为黑色花岗石,12根黑色花岗石圆柱代表一年12月,各以白色花岗石柱承载。护壁及圆柱材料均产自青岛浮山。堂后有两重墓门,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然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顶部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中国国民党党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墓室内墓穴上方安放着孙中山先生身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由捷克斯洛伐克雕塑家高崎按孙中山先生遗体形象以1:1的比例、采用北京房山汉白玉雕刻而成,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堂内静谧无声,静谧的气氛仿似怕惊醒梦中人,令人站在其中肃然起敬。据说中山陵内两尊中山先生雕像,一身着长袍马褂、一身着中山装,源于当年国民党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以蒋介石为代表一派的主张雕像应穿长袍马褂,另一派则主张应穿中山装,两派意见分歧,最终出现了两尊身着不同服饰的中山先生雕像。

推荐访问:中山陵 先行者 长眠 中山陵:革命先行者长眠地 中山陵革命先行者长眠地 革命先行者长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