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广播稿 宜兰县文化之旅

  宜兰县位于台湾东北部,与台北、桃园、新竹、台中、花莲等5县相邻,辖宜兰市和3镇、8乡,县治设在宜兰市。面积2137平方公里,人口44万。   宜兰大部分地区属兰阳平原,旧名噶玛兰或蛤仔难,原为少数民族平埔人居住地。1768年,汉人林汉生探访噶玛兰,却被杀害。1796年汉人吴沙率众击溃噶玛兰人,进垦兰阳平原。平埔人撤走后,汉人将原野与森林开辟为农田,平埔族赖以维生的猎场逐渐消失,传统文化逐渐式微,大多被汉人所同化。
  清治初期,宜兰地区隶属台湾府诸罗县,雍正元年(1723年)改隶于台湾府下新设置的淡水厅。清嘉庆十七年(1809年),台湾府增设噶玛兰厅,为宜兰地区单独设治之始。光绪元年(1875年),噶玛兰厅升格为宜兰县。并改隶于新设立的台北府。日据初期隶属于台北县,1897年独设为宜兰厅,1920年废厅改隶台北州。台湾光复初期,宜兰地区隶属于改制后的台北县,后于1950年恢复设县。
  宜兰是个多山的县,山的环抱致使兰阳平原形如畚箕,在东北季风的吹拂下,尽揽雨水湿气,故人们常以“竹风兰雨”来形容。宜兰森林茂密,蕴藏丰富。河川多发源于中央山脉,以兰阳溪为最大,全长73公里,其下游形成扁状三角形的肥沃平原。农业、渔业是宜兰的重要产业。山林、沼泽、河塘遍布,山鸟与水鸟齐飞,宜兰又为野生鸟类的新天堂乐园。
  就旅游资源而论,宜兰以山水胜景取胜,北关、太平山、翠峰湖、栖兰、明池、松萝湖、神秘湖、福山植物园最具代表性:人文风情则有头城牵罟、二龙村赛舟、本地歌仔戏,还有致力田园乡土体验的头城、北关、香格里拉等休闲农场,以及南澳淳朴的泰雅风情:而规划设计精良的冬山河游憩区、罗东北成运动公园,更是近年台湾公共建设的里程碑之一。
  
  古庙史迹
  
  宜兰孔子庙
  宜兰孔庙位于宜兰市新兴路,始建于1868年,历时10年完工落成,是当时地方文化的象征。宜兰孔庙仿照的是台南孔庙的建筑形式,整体高耸而壮丽,其歇山重檐式的檐线弧度十分优美,被学者誉为“全台最美的大成殿”。可惜于日据末期因战火而损毁,原址在今宜兰市新民路中央市场,仅余康乐街的~堵矮墙而已。台湾光复后,于北门外按原有大成殿规模予以重建,庙内仍有泮池、东西庑等。孔子为平民教育的倡导者。表现于建筑上,乃以屋脊的枭鸟浮雕为代表:而楹柱、门楼皆未刻写文字,意谓孔子为思想巨擘,后人不敢卖弄。立于光绪七年(1882年)的卧碑乃清廷礼部刊布,用来晓谕生员“读书在于明礼、富国先于利民”的仕人思想规条。这里的孔庙祭典在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之日举行,有六佾舞于庭、学子争拔智慧毛等活动,是全年中最热闹的时节。
  
  三清宫
  位于宜兰县冬山乡梅花湖山麓的台湾道教总庙三清宫,集中国古典之精粹,典雅庄严建筑风貌与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是兰阳知名的庙宇之一。正殿内奉祀道教最高神祗:玉清元始大天尊、上清灵宝大天尊及太清道德大天尊,统称“三清道祖”,这也正是三清宫宫名的由来。另外还有弥罗殿及圆明殿。弥罗殿里奉祀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地母元君、玄天上帝、正一天师,圆明殿里则奉祀斗姥天尊及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六十甲子诸星君。整座庙宇庄严中带有轩昂之气。正殿三清殿建筑富丽宏伟。前有九龙蟒堵,回廊左右相通,饶富宫殿建筑特色:文化大楼前兀立九龙壁一座,前后壁浮雕18条龙,栩栩如生,全用福建青斗石精雕而成。
  
  大里天公庙
  大里天公庙,又称草岭庆云宫。有兰阳第一胜和前人精神堡垒之称,位于宜兰县头城镇滨海公路旁。坐拥草岭山,前临太平洋,建筑繁复,气势磅礴,庙内供奉玉皇大帝,远近知名,香火十分鼎盛。主奉由漳州供奉来台的玉皇大帝(天公)。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历经多次整修,直到光绪三十年(1905年)改建后、才有了今日堂皇庙貌。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当地庆典之日,远从各地而来参拜的信徒络绎不绝。庙前方则面对波涛汹涌的太平洋,视野辽阔,同时可欣赏龟山岛的旭日红霞,景色殊丽,“大里观潮”曾被列为“兰阳八景”之一。
  
  石观音寺
  石观音寺又名龙山岩,位于宜兰头城镇往桃源谷的步道路线上,兴建于清道光年间,为一天然的石洞佛寺,至今大约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寺庙内供奉多尊神像,主祀观世音菩萨――一全身漆金的千手石观音像。观音寺的大牌楼旁则有一“石观音寺沿革史”碑,叙述着观音寺的历史故事。
  
  开成寺
  俗称佛祖庙,庙址原在福德溪铁路桥下附近。大约在1864年因为严重的水灾而毁坏,因此迁于头城现址。1988年庙方增购800多平方米土地,将开成寺扩建成为占地2100多平方米的大庙,于1994年落成完工并举行安座大典。大殿二楼供奉城隍爷、三楼供奉佛祖,左右两侧间分别供奉与宜兰开发有关的历史人物吴沙和杨廷理禄位,顶楼部分则奉祀观音菩萨。寺内的匾额如“慈云广被”、“圆光普护”等,都是从清朝流传至今的。
  
  庆元宫
  位于头城镇的庆元宫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为大规模移民入住宜兰时建立的第一座庙,奉祀着庇佑移民的妈祖。
  
  苏澳南天宫
  位于南方澳渔港旁,建于日据时期。1951年重修,庙内主祀妈祖。全殿闽南南方宫殿式建筑,外观金碧辉煌。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世界最大的金身妈祖圣像,全身重200多公斤,由20多位师傅以纯金手工打造完成,1995年安座之时,曾吸引众多信徒来此朝拜,至今依然香火鼎盛。此外,二楼另有一尊玉妈祖神像,同样远近驰名。
  在南方澳旁还有一座新建的妈祖庙――苏澳进安宫,大殿供奉湄洲妈祖圣像与妈祖之父母圣像。庙内神像金碧辉煌,庙的外观更是雄伟壮观。
  
  协天庙
  建于清嘉庆九年(1805年)又名关帝庙。建庙之初,只有茅屋三间,至清咸丰七年(1858年)方改为土墙瓦顶。庙内供奉的是福建东山岛关圣庙分灵而来的关圣帝君神像。是台湾北部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关帝庙,其分灵庙遍及北部和东部各地。
  协天庙内供奉一尊蚕丝关公像,是先以竹片或木片制成模型,蚕儿在模型上吐丝后,再涂上涂料而成,制作细密、层次分明,栩栩如生的神韵十分罕见。协天庙的祭典以春秋祭典与乞龟为主,每年此时,各地分灵庙都会回协天庙进香,正殿内供满了上千座的关帝君神像,各地信徒也前来观礼、参拜。农历正月十三日(关帝飞升日)的春祭、六月二十四日(关帝诞辰曰)的秋祭,都于一日之始――午夜子时举行。春秋祭典中,佾舞是一大特色。乞龟拜拜于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日举行。庙前供奉的“寿龟”数量十分惊人:由各地前来的信徒也使得协天庙一带人车塞巷。   
  昭应宫
  昭应宫位宜兰市中山路上,列为三级古迹,一直是宜兰民众的信仰及聚会中心。除奉妈祖外,另奉杨廷理等开兰功臣。初建时其方位依传统坐西朝东面向大海。取妈祖佑讨海者之意,到了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整座庙却搬到对面,改为坐东朝西并加以扩建,成了全台罕见的面山妈祖庙。但因年代久远曾经整修,唯三川殿、正殿尚保有道光时期的建筑风格,其中又以石雕、木雕最有特色。正殿妈祖神像上写着“泽覃海宇”的匾额为道光年间古物,也是庙中年代最久的古匾。
  
  炮台山
  炮台山风景区位于宜兰苏澳的苏花公路旁。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时,鉴于法军欲入侵苏澳之故,清廷便在此处建两座海防炮台和营房,以防御外海,“炮台山”之名即由此而来。日据时期。又增设“金刀比罗”神社并立“祈愿和平”碑。炮台现在只留下台基残迹,神社已改成“天君庙”。
  
  吴沙故居
  吴沙是福建漳浦人,清乾隆年间至贡寮经商。当年兰阳平原还是未开垦的荒野之地。嘉庆三年(1799年),吴沙率彰、泉、粤三籍汉人乡勇入垦兰阳,在港口南方筑土城头围(即今头城)作为移垦根据地。初始与噶玛兰人常起争端,次年天花为患,吴沙以药救助,噶玛兰人感激之余,允以继续开垦。
  吴沙奠定开兰之基,故被尊称为“开兰第一人”。鉴于他对宜兰开发贡献功绩卓著,特整修其百年古宅,供奉其牌位与画像。吴沙故居在距礁溪火车站东南方约6公里处。
  
  老街古道
  
  头城老街
  头城镇是兰阳平原最北端的所在地,也是兰阳平原开发最早的城镇。据文献记载,噶玛兰以吴沙当时开垦所形成聚落单位实施行政管理,清道光三年(1823年)吕志恒通判将噶玛兰厅划分为七堡,头城地区为第一堡“头围堡”。头城因临近兰阳地区唯一商港――乌石港的地利,与大陆和台北商业贸易往来频繁,曾盛极一时。今日头城车站附近的和平街,即当时最热闹的市街,是头城兴衰的见证。老街北段是十三行遗址及卢家宅院。卢家宅院占地宽广,在清代素朴的闯式传统风格中糅合了日据时期的繁复雕饰与彩瓷洗石,斜顶、灰瓦、圆拱,看起来别有风情。十三行是卢家13家商行、仓库的总称。商行虽历经岁月的风霜而颓貌毕露。但是当年往来乌石与福建间所载回压船底的长石板、唐山砖,至今仍叠砌墙头或残留檐下。清代素朴的闽式传统风格也依稀可辨。商行整体建筑最特殊的地方在于木雕门联,相当具有传统价值。沿老街南行,可抵开兰第一古庙一一庆元富。若以庆元宫为界,老街南段为当年小商家的所在,因此屋舍较为密集,虽不像北段那样宽阔,却更有老街的独特韵味,成排的红砖店屋前圆拱连绵,“女儿墙”上仍刻着昔日商号。
  
  草岭古道
  草岭古道介于台北县贡寮乡远望坑到宜兰县头城镇大里之间的路径,因台北县及宜兰县两县分界山为“草岭”,故称为“草岭古道”,全长约8,5公里,是清朝时代淡水厅到噶玛兰厅的重要交通孔道,也是台湾目前为数极少的前清所遗古道之一。途中设有3座凉亭、解说牌及公厕等设施,还有澄澈山溪、福德祠、跌死马桥、雄镇蛮烟摩碣、虎字碑、观景亭、草岭古道大里游客服务中心等景点。
  雄镇蛮烟摩碣石碑位于草岭古道半山腰,传说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镇台总兵刘明灯北巡噶玛兰,途经此地遇到大雾弥漫导致过路的旅人方向无法辨识,所以刘明灯就在此地的石碑上写下“雄镇蛮烟”四个大字,借以镇压山魔。“虎”字碑以草书所刻位于草岭古道岭顶隘口处山径步道旁,上款“同治六年冬”、下款“台镇使者刘明灯书”,传说也是于清同治六年刘明灯北巡途经此地被狂风所阻,即取自易经“风从虎、云从龙、圣人作而万物睹”的意思,当下以五节芒花为笔写下“虎”字,并命属下刻于巨石上,藉以镇风。现已与“雄镇蛮烟摩碣”同列为三级古迹。
  
  跑马古道
  宜兰跑马古道是最富绿意的健行古道,为淡兰(淡水一宜兰)古道的支线之一,全长7公里。由于此系清朝末年连接台北与兰阳地区的主要道路,故又称“淡兰便道”。日据时期曾是运军火、陶土的要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因作为军用运输道路,故又称陆军道或跑马路。后荒度多年,经整建,重新展现跑马古道昔日风情。沿途多为碎石山径,绿荫夹道,风光怡人。
  
  博物展馆
  
  宜兰设治纪念馆
  “设治”是“设官治理”之意。宜兰系于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年)方由清朝设厅任官。宜兰设治纪念馆建于1906年,位于宜兰市旧城南路,是一套日式建筑。建造所用均是当时太平山的桧木。日据时期,这里是宜兰郡郡守的住处。光复后这里由当时的国民政府接收。尽管是日本统治台湾时期的产物,却见证了近百年来宜兰政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馆内的大量图片真实地记录了一段段历史的瞬间。馆内陈列主要涵盖了三个时期的文物史料,第一是清朝的噶玛兰厅时代、第二是日据的宜兰厅时代、第三则是光复后迄今的宜兰县时代。
  
  宜兰县史馆
  宜兰县史馆位于宜兰市县政北路,建于1993年,是台湾第一座县市级地方史料馆,以保存及推广宜兰历史为宗旨,典藏内容为公文书、日据时代教育史料、宜兰人家谱等文献。可以说是一个完整搜藏、记录、研究、推广宜兰历史的地方。馆内典藏多样、繁多,包括大量图书及古文书、老照片、家谱、古今地图、政府档案等第一手史料:并经常举办文献专题展、研讨会,出版各种文献书刊等活动,是研究宜兰的重要史料库。
  
  台湾戏剧馆
  台湾戏剧馆是台湾第一个公立地方戏剧博物馆,位于宜兰县立文化中心内,是1980年为推展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专题博物馆,代表兰阳地区淳朴民风下的地方民俗文化,为逐渐式微的民间戏曲标注精神里程,俨然成为台湾歌仔戏曲的代言人。
  歌仔戏可说是台湾民间最受欢迎的传统戏曲艺术,以民谣小调为基础,并吸收其他剧种的音乐、身段、服饰、道具而形成的闽南语歌唱剧,是台湾最受欢迎的传统戏剧之一。台湾戏剧馆收藏与展示的内容即是以歌仔戏为主,偶戏为辅。戏剧馆全馆共三层,三楼的歌仔戏展示馆介绍台湾歌仔戏的演进,展示各式曲谱剧本等宝贵资料。二楼为偶戏展示馆。偶戏或傀儡戏,是由人操作戏偶表演的戏剧形式,其种类多,台湾则仅见悬丝傀儡一种。这里的偶戏展示馆介绍台湾偶戏的渊源、发展,到戏偶、角色、行头等,并且虚拟实境,解析傀儡戏的八种基本动作,每半年至一年更换主题,搭配展出各种戏码的戏偶与场景,展现传统戏剧的多样风格。
  整个戏剧馆的规划,无论硬件、软件,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为台湾地区传统地方戏曲的保存、研究与推广,扮演着传承与咨询服务的中介角色,值得到此作一趟知性的兰阳戏曲之旅。
  螃蟹博物馆
  北关螃蟹博物馆位于头城镇更新路,建于1999年,为全世界第一座螃蟹博物馆,又是一座将农场、博物馆融于一身的民间博物馆。全馆占地800多平方米,共有四层楼,每层楼以不同的方式让民众了解螃蟹、鱼虾等生态环境。并有栩栩如生的标本(以各式螃蟹为主,加上其他甲壳十足类生物,一共收藏了2000多件的标本和活体)。一楼为螃蟹主题餐厅,二楼为活体生态区,三楼为螃蟹标本展示区,展示螃蟹的演化、食用的文化及螃蟹的自卫术等许多关于螃蟹的生态介绍。生态区从螃蟹栖地的不同生态环境观察到螃蟹的生活习行,加上专业的解说导览,让游人对螃蟹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河东堂狮子博物馆
  这座岛内第一座以狮子为主题、兼备文物展示与户外景观的博物馆,位于头城镇滨海路旁,馆内收藏2000多件狮型文物艺品,以石材占多数。创建于1998年。向海落地窗的设计,除了赏狮,亦能饱览海天一色的自然美景、晨光夕照或虚无缥缈中龟山岛的灵姿。整座博物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分室内展示与户外休闲观景两部分,因位于东北角海岸风景区内,与龟山岛遥相对望。景色更是美不胜收。
  
  甲子兰酒文物馆
  甲子兰酒文物馆设于旧城西路的宜兰酒厂内。
  宜兰酒厂为1909年由当地士绅林青云等人所设立,酒泉采自阿兰城的兰阳第一井。所产红露酒曾获世界评鉴银牌奖,被认为是最富营养价值的酒类,源自福建安溪的老红酒。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因怀念故乡而在台酿制。
  宜兰古称噶玛兰、蛤仔兰或甲子兰,厂酒文物馆以甲子兰为名,一方面为了凸显宜兰酒厂历史悠久,一方面借此推广宜兰酒厂以甲子兰为注册商标之产品:由旧材料仓库所改建的酒厂,处处呈现老式建筑风格,文物馆里仿佛网罗酒厂百年缩影,诉说着过去岁月的史迹。
  一整排数十年老酒瓮所堆砌出的酒瓮墙是文物馆所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在一楼的大厅则展示着各种酒香副产品及多种美酒,还有许多兰阳特产。沿着木梯上二楼,犹如进入一段细诉着百年老酒厂的历史走廊,内容包括制酒的流程、酒与人类生活、酒与文化的关系等,还有各种酒器。
  在一楼展示区可品尝酒厂特制的美酒及酒香制品。其中有宜兰酒厂最出名的红露酒和独树一格的金枣酒,此外还有美食副产品――酒头清冰、金枣酒冰、酒果冻、酒蛋、红麴香肠等,品尝后还可以买点拌手礼品馈赠亲友。
  
  传统艺术中心
  传统艺术中心位于宜兰县五结乡冬山河风景区内,创立于2002年1月16日。2003年10月正式开放。占地总面积约24公顷,规划包含中心区、演艺厅区、工艺坊区、产业景观区等多个各具特色的区域。其宗旨是倾力推动传统艺术的维护与研究及推展保存、传习、展演、推广等,为带动民间艺术的再生、发展与创新,永续保存民间生活艺术之美。建筑景观传统朴实,曾荣获“2001台湾建筑佳作奖”。从戏剧馆、曲艺馆、图书馆、工艺传习所、目仔窑、民俗街坊、住宿中心至文昌祠、戏台、黄举人宅等等,都值得细细观赏。展示系统分为动态和静态展示两种。动态展示以市街聚落区以及水岸的露天舞台、田园景观区等技艺展演活动为主:静态展示则以展示馆的传统工艺美术与戏剧馆文物陈列室的音乐戏曲相关文物展示为核心。
  
  人文风情
  
  乡土之花歌仔戏
  歌仔戏是台湾唯一最古老的传统戏曲之一,曾经风靡整个台湾且拥有最多观众和深受喜爱的民间娱乐,据文献传述,它的诞生地就在宜兰的员山。宜兰人昵称之为本地歌仔戏,又通称为传统歌仔戏或旧卷歌仔,是歌仔戏最早期的表演形态,介于歌舞小戏与大戏之间,保存了歌仔戏最原始的风貌。
  台湾传统戏剧中的歌舞小戏,像车鼓弄、牛犁阵、桃花过渡、歌仔阵等大都属于落地扫(俗称土脚挫)演出形态。宜兰本地歌仔戏就是从落地扫表演演化而来的。落地扫表演最大特色是没有固定的舞台、道具、布景,演员演出常先“踩四门”,向四方观众致敬示意。表演角色大多一丑、一旦或增加一生、一小旦。剧情大多取材自日常生活男女打惰骂俏趣事或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偏重小丑和小旦间的插科打诨。演员妆扮服饰、身段动作简单,手执扇子、手绢或四宝、钱鼓等简单乐器,一唱一答,无固定歌词或对白,完全由演员自己诠释,即兴发挥,展现歌舞小戏生动活泼的一面。
  野台歌仔戏演出是为了请神明观赏,故不受观众多寡影响。台湾庙宇前的固定戏台不多,大部分为临时塔建的野台,通常以木头或大竹筒为戏棚架,上面覆以铁皮,用木板做戏棚板,十分简陋,拆建均易。其后场之位置,文场在右,武场在左。已有布景、道具、戏服、妆扮,但并不讲究。这种简陋的戏班、舞台,在歌仔戏风光之时,居然普受观众的喜爱,其主要原因在于本地歌仔戏具有浓厚的乡土草根性,展现无比的亲和力,加上唱腔曲调口语化,人人易懂。野台歌仔戏与其他形态歌仔戏表演(像内台歌仔戏、广播歌仔戏、电影歌仔戏、电视歌仔戏等)最特别不同之处,在于未表演之前先表演一段扮仙戏,其作用一方面是答谢神明庇佑,一方面是在祈求年丰民安。
  宜兰本地歌仔戏的剧目有所谓四大出,是指《陈三五娘》、
  《山伯英台》、《吕蒙正》、《什细记》。其故事内容无一源自台湾本土,这说明了台湾民间戏曲艺术的发展深受海峡彼岸母体文化哺育影响的事实。
  目前,在台湾歌仔戏发源地宣兰的员山乡,仍可以欣赏到本地歌仔的原始风貌。
  
  二龙村赛舟
  二龙村为礁溪乡东缘的一个小村,源自五峰旗瀑布的二龙河(得子口溪)流经此地,昔日噶玛兰人居住于此,每户人家后院直通河道,数度发生孩童落水溺毙的事件,于是噶玛兰人以划船竟渡的方式驱逐水中精怪。后来汉人移入混居,将此习俗与端午节结合,延续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二龙村的龙舟赛由上游的淇武兰与下游的洲子尾两庄相互竞技,两庄各有专用龙船,平时置于“龙船厝”内细心维护,端午节上午由年高德勋者带领,以吉礼祭拜后才开始正式竞赛。竞赛方式与一般的龙舟赛不同,不设发令员、计时员与裁判,两村选手在起点前约40米处立下木桩作为起点,在大家同声吆喝下以站立姿势划动船身至木桩处,若双方觉得旗鼓相当时便敲锣示意,表示这次竞赛算数,但若有一方认为对方抢划,或没有信心赢得胜利,就不敲锣,表示不算,要折回起点重新开始。若双方都敲锣示意,则双方抢夺置于终点处象征村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平安旗,先拿下的一方即获得胜利。
  
  头城抢孤
  头城抢孤是一年一度农历鬼门关时的盛事,是全台湾规模最大且最特别的民俗活动之一。早期宜兰先祖吴沙开垦兰阳平原,由于头城是当时开垦的第一城,因天灾、战争或是疾病死伤者众多。抢孤就是为了普渡在开垦过程中的牺牲者所举办的,让他们的魂魄有所依 归。活动中,以12根高约12米的杉木为支柱,柱顶有一个“倒塌棚”。上面再竖立12根10多米高的孤栈,并插上各村的旗帜,还在孤栈抹上牛油增加困难度。
  这项民俗活动每逢农历七月举行。以抢孤者象征孤魂,攀爬孤柱。在抢孤队伍抱住棚柱攀爬开始,及喧起一阵高潮,在队员同心协力下登上涂了厚厚牛油的孤棚顶端。翻上孤棚,再上孤栈,取得祭品与顺风旗,以表达普渡孤魂、慎终追远的涵意。
  
  头城牵罟
  牵罟是早期渔民捕鱼的传统技术之一,为让民众体验早期补渔时的工作情境,而开始牵罟体验。由渔船出海放置鱼网到把鱼网拉回来为止,约需30至40分钟左右,再由岸上的人群将鱼网拉到浅滩,再将鱼堆成一堆。以往除卖给鱼贩外,当地居民还可分一些鱼货带回家中吃。现在捕捉的渔货由参加活动的旅客带回家品尝。
  
  南方澳鲭鱼节
  南方澳是台湾东岸最大的渔港,在传统渔业之外,近年更朝观光方向发展,而丰厚的渔产、渔村风貌正是最大的观光资源所在,于是在1997年举办首届鲭鱼节,推广南方澳的特色渔产及习俗。
  南方澳有不少独特的渔村习俗,昔日每当新船下水时,船家除了以三牲祭品祈求平安丰收,还会从船上抛下大把的包子、麻糈、糖果等食物,供民众分享。据说人群聚集愈多,象征未来的渔获愈丰,而有的包子里还有硬币,吃到的人便能享有好运。这项热闹的活动成了鲭鱼节中的重头戏。此外,还有滚油桶、扎钓饵、补破网等,搭配以渔港为主题的历史文化、鱼类模型、珊瑚精品等静态展示,兼具趣味及人文风情,届时总带来不少的观光人潮,小镇也为之沸腾。
  
  国际兰雨节
  每年夏天七八月间举办的宜兰国际兰雨节,有以“水・星・梦幻”三大元素映衬的冬山河园区,把冬山河宁静优美环境特色,营造出星河夜未眠的甜蜜气氛:而苏澳武著坑园区以“山・溪・雨水”为意象,营造绿荫盎然、刺激的冒险乐园。另外,夏季热情奔放的头城外澳海洋园区,则规划出新;中浪天堂,并在假日期间举办海上活动与阳光美少女街舞大赛、沙滩排球等体验活动。另外,为带给民众对兰雨节更深刻的印象,宜兰县政府邀请许多岛外知名表演团体前来演出。如大陆的吴桥杂技团、韩国的乱打秀等等。兰雨节期间,在头城海洋园区,针对飞行伞、;中浪、牵罟等活动特别推出优惠。现场更增设生存游戏,让游客不仅享受海洋,也充分体验活力十足的趣味。
  
  休闲农业
  
  香格里拉
  这个“香格里拉”,不是大饭店的名字。也不是专指云南省那个著名的旅游胜地,而是宜兰县一个私营休闲农场的芳名。
  香格里拉休闲农场位于宜兰大雪山山脉的大元山山麓上,海拔约250米,年平均温度25摄氏度。这里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植物种类多,农作物生长特别茂盛。香格里拉农场四面环山,景致十分清丽。满山遍野任由漫步,包括森林游乐区及农业体验采果区。还可享受乡土餐饮、品茗、住宿度假,此外并推出放天灯、打陀螺、搓汤圆等民俗活动。全方位的休闲深得游客欢迎。
  香格里拉农场也是一座最丰富的自然教室,里面有猕猴、树蛙、萤火虫、蝴蝶(凤蝶)和各式植物。还栽种大百香果、金枣、柳橙、莲雾等10多种水果,按种类分区种植,看板上有植物特色和成长过程解说。而森林游乐区配合地势及原有林木,在林荫处设置吊床、简易山训活动场、烤肉区等,使游客能有另类的享受。
  
  头城农场
  位于宜兰东北角海岸线上的头城农场,占地100多公顷,距离台北都会区车程不过2小时。场内辟有水稻文化区、农村动物区、果园区、圣帕树屋野趣区、钓鱼池、戏水区、昆虫教室、菜园区和桂竹林,可以说是台湾的“桃花源”。能让每一位有缘千里来相聚的大小朋友,感觉就像回到乡下的外婆家。尤其对那些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身心俱疲的人来说,来到这里。尽可以消除疲劳,忘掉城市生活中的烦躁。
  
  宜兰绿色博物馆
  以亲近绿色、体验绿色、了解绿色为主题的“宜兰绿色博览会”,分为绿色购物区、艺术盆栽区、可爱动物区与生活展示区若干区域,搭设有8座主题馆,及一处可让小朋友恣意悠游其间的立体迷宫。8座主题馆分别是神农馆、水生馆、影响台湾经济十大植物馆、芳菲馆、绿能馆、兰华馆、蜂采馆及绿色奥林匹克馆。在“影响台湾经济十大植物馆”中,参观者可以目睹与台湾民众生活最密切的10种植物――水稻、蕃薯、樟树、凤梨、香蕉、桧木、洋菇、甘蔗、茶树与柑橘。其他7座主题馆也分别向民众介绍药用植物、500多种兰花、各种蜜蜂的有趣习性,同时展出1公斤3万美元的沉香、高达1,7米的大蜂巢等。
  宜兰人认为,绿色是大地资源,代表着生生不息,永续经营。他们举办规模宏大的绿色博览会,就是要为县民提供一个集教育、休闲、环保和获利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益场所。
  与绿色博览会场地相媲美的,还有位于宜兰县冬山乡境内的仁山植物园。这里原来是一座苗圃,后来考虑到县民户外休闲和自然教育的需要,才扩大建设。现在,这里已成为景色独特、环境优美的休闲性植物园。园区内植物种类众多,吸引了各式各样的鸟类、昆虫、两栖类以及其他动物来此聚集。沿着登山步道上山,在宽敞的观景台上,可以眺望兰阳平原、蔚蓝色的太平洋和宜兰人民引以为荣的龟山岛。

推荐访问:宜兰县 之旅 文化 宜兰县文化之旅 宜兰县地震 宜兰县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