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补白”技巧的实践研究] 语文补白是什么

  摘要:文本解读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作为解读主体的读解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作为教师如何尊重个体解读文本的心理机制,如何创设情境促成学生个体对文本更好的理解、领会,如何获得更高层次的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这较单纯的读解活动要复杂得多。语文教师到底应该如何从事课堂教学的实践,本文试从“补白”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补白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88-01
  
  由于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语言多义性、模糊性、意象性、以及语言修辞的运用等等,给读者留下了许多不确定的空白,文本的召唤结构给解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空白并对之进行完形,而读者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也是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的空白点,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透过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深层去探寻意义,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可以说,针对文本的这种内在机制,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解读方式,但我们这里着重讨论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补白性阅读,这既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句法补白
  作者在创造文本的时候,在语言表述上通常会采用一些艺术化的处理,如叙述的突然中断,叙述的省略,叙述的陌生化处理,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来为读者创造想象的空间,把这些不确定的空白点留待读者自己去填补。如在鲁迅的杂文《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原来如此……”和《故乡》中“我”与闰土三十年后见面时,闰土说话时的断续省略,都是含义丰富的空白,意味深长。易卜生的名著《玩偶之家》的结尾,女主人公娜拉出走的情节颇为富有戏剧性。娜拉砰的一声关上了大门,戏是到此结束了,但观众的思绪并没有结束,相反,在观众心灵深处不是关上了门而是开了闸,情感之水汹涌奔流。就像英国的戏剧大师萧伯纳从文艺欣赏的角度评论说,这一关门声“比滑铁卢或赛顿的大炮还要响”,震醒了观众,把观众带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艺术和人生的天地里,驰骋想象,引起回味,触发深思。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上的空白点都需要教师敏锐地挖掘并引导学生对之进行完形、创造性地解读。
  二、意境补白
  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借助一定的意象,营造了虚实结合、引发读者无限想象的审美空间。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生的结果。“实”是指物态化了的意象,具有可感触、可捉摸的品质,是意境中的稳定部分,但它又蕴含着概括性极强的虚的部分。“虚”是指由实触发的、联类无穷的象外象或象外意,常常蕴含丰富的间接形象,充满特定的艺术情趣和艺术气氛,是要靠联想、想象来补充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想象”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方式来对意境的空白进行填补,让学生将文本中在场的、显现的东西与不在场的、隐蔽的东西之间进行结合。通过想象体会到文本背后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想象在文本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境还原,让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还原文本中的意象,填充意境中的空白,把意境具象化,使之具有可感性。
  三、主题补白
  文本主题的空白主要表现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将写作之前的目的和价值预设在文本之中,而不直接言说出来。这种预设是一种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在的经验信息,它“作为隐匿在话语深层的无形力量,既规定了表达者的话语权,也规定了接受者的解释权”。例如,莫泊桑的《项链》的首句是“她也是一个炙丽动人的姑娘”;鲁迅的《藤野先生》首句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两个“也”字,都埋伏下一种相信读者能够理解和认同的经验预设。而这种经验预设实际上隐含着作者意欲表达的主题,作者没有明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点,唤起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在很多的文本中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就是作者通过预告、信号、暗示等激发读者开放某种特定的接受趋向,唤醒读者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开始便唤起一种期待。读者带着这种期待进入阅读过程,并在阅读中改变、修正或实现这些期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捕捉到作者对文本主题的预设点,帮助学生建立文本解读的期待视野。
  四、情感补白
  文本作为作者情感的载体,作者有时不是直接将情感抒发出来,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有时这种情感欲言又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情感上的空白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出作者情感方面的空白点,将之点化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世界的共鸣。如《永远的蝴蝶》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作者在这里为了感情表达的需要,在“蝴蝶”前加逗号,从语法角度讲,是不规范的,但却传达出了作者对蝴蝶的特殊情感。
  当然,文本中空白的表现还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笔者只列举几个主要的方面,以期对阅读教学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补白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作者对话,并用主动的创造性想象消除言语作品中的“未定点”,充实“空白”,连接“空缺”,使言语作品包孕的“意”变得充实和完整。
  补白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的过程,是读者聚精会神于语言本身的习惯,注意某人是怎样、另外一些人又是怎样使用语言的。但又不能被动地接受文本,而应该有内在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在建构文本意义的同时,进行着超越文本的创造性理解。通过对文本空白的填补和创造性的想象,不仅是将作品中的意象、意境与人物、事件在大脑中以图象的形式放映出来,同时也是对文本进行完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J].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3]〔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阅读史[M].吴昌杰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