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在何处]草雉剑的碎片藏在何处

  摘要: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设疑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05-01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恰当的质疑问难,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浅谈一下如何巧“设疑”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应该在知识引入之时巧“设疑”,以引
  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当一个人的认知结构与其碰到的某件事产生矛盾冲突时,那么这个人必然会对这件事产生疑问,也就会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就会去思考这个问题。换句说也就是“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与其认知结构产生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二、应该在教材易出错之处巧“设疑”,以引起认知冲突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落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三、应该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巧“设疑”,来
  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内容学生是否成功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
  如对于0.9=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老二分总数的,老三分总数的。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一智者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可得10头;老二分可得5头;老三分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对此故事,学生很感兴趣,……老师带领学生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即转化为数列各项和公式S=(q

推荐访问:在何处 “疑”在何处 钩玄决疑出自何处 井水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