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 [浅谈楚舞中的“水文化”]

  摘要:楚舞作为中国舞蹈史上一个重要角色,其影响力众所周知。楚国舞蹈最负盛名的是巫舞,《国语・楚语》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如此则神明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由此可见,楚国的巫风是颇为盛行的。然而楚舞除了“巫”这一重要特点,其韵律、形式中所蕴含的“水文化”也同样不可忽略。
  关键词:楚舞;舞蹈;形态;形成背景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03-01
  
  中国是文明古国,其舞蹈资源几乎囊括和保留了人类所有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类型。而这些被涉及的内容,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加以发掘,作出理论阐述、发掘。
  楚舞作为中国舞蹈史上一个重要角色,其影响力众所周知,其不仅衣被两汉,且对其后戏剧、民间歌舞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楚国舞蹈最负盛名的是巫舞,《国语・楚语》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如此则神明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由此可知,楚国的巫风是颇为盛行的。然而楚舞除了“巫”这一重要特点,其韵律、形式中所蕴含的“水文化”也同样不可忽略。
  一、 如水的楚舞形态中
  现存的有关楚舞的实物资料很少。从出土文物刻纹燕乐画像椭木否上的舞人形象来看, 楚舞特点有二, 其一是翘袖, 其二是折腰,。令人想起《西京杂记》中记载的戚夫人善于“翘袖折腰”之舞。汉舞承楚风,可见楚舞舞态的影响。长袖是手臂的延伸,在舞动中配合躯干的曲线形成“S”型,舞袖在空中飘动的动势波涛翻滚,云烟蠕动,如行云流水般,妙不可言。楚舞的表现形态既然是水波荡漾,因之对舞者的要求格外高。其舞者皆是“丰肉微骨”、“小腰秀颈”(《楚辞・大招》)。唐朝杜牧诗云:“楚腰纤细掌中轻”, 描画出楚女纤腰不堪一握的体态。赵飞燕擅长“掌上纤腰”之舞,史亦有载。当时歌赋中有“袅纤腰以回翔”, “纤腰舞尽垂杨柳”之类的辞句, 可见楚舞纤腰不仅流行于先秦, 其余风流绪也波及两汉以至后。
  楚舞非常讲究曲线律动之美。由湖北省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歌舞剧《编钟乐舞》,其舞蹈中 “三道弯”的造型,体态之美感无不让中外观众啧啧称赞,从中也不难看出楚舞的体态特征。《淮南子 ・修务训》中曾记载楚女擅长“弓腰舞”: “绕身若环, 曾绕摩地, 扶于阿那, 动容转曲, 便娟似神, 身若秋药被风, 发若结旌, 驰骋若惊。”纤细的舞腰作为躯体的中心,灵活的曲折,转绕,大大增强了楚舞中水柔和美的形象。汉朝傅毅有《舞赋》描写汉初宫廷舞女的舞姿“委蛇女冉女弱 云转飘忽。体如游龙, 袖如素。” 由于汉舞继承楚风 所以也可以看作是对楚舞的描摹,就舞姿而言, “委蛇”、“游龙”、“素”都以波浪造型为主,由此可见楚舞与水的渊源所在。
  与楚舞相伴而生的楚乐如《涉江》、《采菱》和《扬荷》亦皆有水乡韵味。《招魂》云: “肴羞未通, 女乐罗些。陈钟按鼓, 造新歌些。《涉江》、《采菱》, 发《扬荷》些。……二八齐容, 起郑舞些”。此歌此舞, 彼时彼景, 顿有水气缭绕、水风扑面之感。
  二、楚舞形成背景中的“水”
  (一)地理环境因素。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文化氛围及别致的灵巫观念等诸多因素共同造就了楚舞的表现主题――水。
  楚包括今日的湖北、湖南两省,江西大部和河南南部,其河湖纵横交错,水势汪洋浩淼。因而楚地多水, 楚人爱水。《左传》记楚昭王言: “三代命祀, 祭不过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可见楚人恶山好水。祭祀江水、汉水、睢水与漳水,唯独不祭与之毗邻的睢山、荆山,可见水与山在楚人心目中的地位真有云泥之别。屈原《九歌》中祭山神的只有《山鬼》一篇, 却有《湘君》、《湘夫人》、《河伯》三篇是祭祀水神的。《涉江》: “山峻高以蔽日兮, 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 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 幽独处乎山中。”写到山时, 楚人有无穷的忧愁与郁闷。而在《河伯》中写到水时则神采飞扬。楚人与水性相合之处甚多,楚舞对水的逼真摹仿便成为最自然不过的事了。
  (二)“傩舞”与“水”。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楚人在感激这块因为降雨适中而能带来农业丰收的北温带土地, 其担心也是有的。当暴雨成灾, 大水至时,以农耕生活为主的先民无力与之抗争, 只好借助于巫术。“傩舞”便由此而生。“祭神或宗教仪式向来都是艺术创造最当然和最丰富的源泉。它产生的第一种艺术品就是舞蹈”。《山海经・大荒北经》中: “神北行! 先除水道, 决通沟渎!”便是验证了这一说法。楚舞担起了祈神的重任,盼与悦水便很自然地成为楚舞的主题。楚巫便是楚舞最古早的表演者。在巫凤盛行的楚国人们把巫师看作是可以在人与鬼神之间游走的人。《国语・楚语》云: “古者民神不杂, 民之精爽不携贰者, 而又能齐肃衷正。……如是则神明降之。在男曰觋, 在女曰巫。”可见楚巫是穿行于人、神、鬼三界的使者, 楚巫舞必然要表达人的意愿。为表达这种心愿, 以水为楚舞主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至今南方楚文化圈中的巫舞仍然盛行“踩八卦”、“走禹步”, 模仿大禹治水时跋涉溪涧的步态, 应是先民征服洪水欲望的余绪。
  三、总结
  楚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南支,是一种可与中原文化相媲美的地域文化。它是南方蛮夷巫风传统与中原华夏礼仪正统文化的融合,既有巫凤浓郁的“祭祀”乐舞,又有供上层建筑享用的“宫廷乐舞”。楚舞吸收融合了吴、越、黎、苗、巴、蜀等国的艺术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艺术,并以其婉曲流动的美感和富于浪漫遐想的精神色彩,影响了两汉400余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楚文物的出土如青铜、漆器、帛画等,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华民族的楚辞、楚舞可算是我们屹立世界之林的资本之一。楚舞在楚辞和唐诗中,既有浓墨重彩,也有水粉白描。认识楚舞,了解楚舞,思索楚舞的美学价值,应该是有益于艺术进步和繁荣的。
  
  参考文献
  [1] 皮道坚著 《楚艺术史》湖北艺术出版社1995年
  [2] 杨匡民 李幼平.《荆楚歌乐舞》 1997年12月
  [3] (美)苏珊・格朗 《艺术的问题》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