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托举战鹰的双手更有力|托举战鹰

  塞外八月,骄阳似火。北空航空兵某团中央停机坪,八架战机一字排开,三个保障中队激烈比拼,一场装挂比武竞赛进行得如火如荼。机务三中队2个机组彼此配合紧密,动作干净利落,又一次以绝对优势夺魁,质量达标率100%。近年来,该中队着力加强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出色地完成了25 项重大保障任务,被军区空军评为“优秀维护机务中队”,整体保障水平实现大幅跃升。
  
  “人头”决定机头,跨昼夜连续保障飞行,零下30多摄氏度坚持户外作业――
  将主动作为的思想熔进每个岗位
  
  该中队历史上战绩显赫,曾9次入闽、入滇、入桂、入藏驻训,6次保障核试验取样,曾经是随时能飞、到处能打的“拳头”保障中队。可前些年,他们的机务保障水平出现整体滑坡,有的人还坚决要求调离。
  到底是何原因?支部“一班人”经过调查分析,发现不少人感到机务保障任务繁重乏味、自然环境艰苦恶劣,对机务工作逐渐丧失了进取心。“人头决定机头”,时任党支部书记邵苗在支委会上指出:“必须首先整治人员思想,引导官兵对机务工作有热情,对本职岗位有感情,用主动作为的思想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内动力。”
  他们开辟战鹰论坛,开设红色博客,营造“天梯文化”,组织演讲、互动式大讨论等配合活动,深入开展“三爱、两耐、一树立”爱岗敬业教育,号召官兵爱空军、爱机务、爱岗位,耐得住严寒酷暑,耐得住孤寂乏味,树立极端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同时,他们大胆向各种不良思想风气开刀,敢于较真碰硬,唱黑脸,施重罚,努力端正连队风气。
  战士小王在机务保障中作风散漫,一次执行挂弹任务时,他居然把保险销落在导弹发射架上,清点工具时才发现丢失。党支部并没有把此事当作“家丑”进行遮掩,而是以此为反面教材,启发大家引以为戒,并主动揭短亮丑向上级报告,建议给予小王严重警告处分。
  针对一些干部、老士官中的思想问题,中队干部多次与他们促膝长谈,耐心说服教育。可个别同志却毫不买账,依然我行我素。在团党委的支持下,该中队对影响不良、不知悔改的同志,毅然作出了严肃处理。
  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犹如巨石击水,警醒了思想“抛锚”的官兵,迅速刹住了不正之风,中队由此逐渐统一了“讲奉献、讲责任、讲敬业”的思想观念,“见第一就争,有红旗就扛”的队风重新焕发了光芒,官兵在本职岗位上主动作为,毫不松劲。
  这两年执行保障任务,即使跨昼夜连续保障飞行10几个小时,官兵们依然毫无怨言,精神抖擞。去年冬天,气温骤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大家穿着厚厚的防寒服,戴着结满冰花的防寒面罩,坚持户外作业不停不歇。
  
  不能放过每个细节,哪怕一颗螺钉松动、一块抹布丢失,都不能放飞――
  将精益求精的作风铸成集体品格
  
  “在机务一线,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是如今三中队所有官兵时刻铭记的第一信条。
  中队长黄建华念叨最多的是:“我们机务工作重在细节,只有把细节做亮,才能把工作干实。”他经常教育官兵,哪怕一颗螺钉松动,一块抹布丢失,一个保险丝漏打,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飞行事故。再小的细节出了问题,都不能放飞。
  只要到了机务现场,三中队都会不分职务高低、专业差别,哪怕再细微的问题,只要发现,都会有人站出来提醒一下,“拉拉袖子”。
  一次机务准备,三级军士长、代理军械师李永强在复查把关时,发现减速伞舱后一颗螺钉长出半截,违反了规定。他立即责问军械员小涂,小涂无奈地解释说,螺钉死活拧不进去。李永强二话没说,拿起改锥,眨眼间就把螺钉牢牢拧了进去,小何登时脸红在一旁。
  还有一次,一名老机械师打完保险丝,刚要收兵,站在一旁的新学员李伟发现有些保险丝歪歪扭扭,便上前提醒。老机械师细细一瞅,果然不假,当即把保险丝剪断,重打了一根。
  机械师冯华惠有一个小本时刻带在身上,只要在机务现场发现问题,他便记下来。周讲评会上,他都会一条条地过,指名道姓,讲出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细微问题。谈及此事,他深有感触地说:“不敢大意啊……航空史上的多少惨剧,都是由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造成的。我们可不能把别人的教训当笑话看、当故事听,要真正把每个细节做足做实做到位才能罢休。”
  此外,他们还从一点一滴加强日常管理,始终保持严谨的日常机务作风。翻开三中队的《日常管理细则》,里面没有一句套话、空话,内容都是实实在在:集合站队不能超过五分钟,抹布要叠成方块……如此不一而足。在机务保障现场,记者看到,他们工具码放有面有线、一丝不苟,蒙布叠放四四方方、棱角分明,进场队列走直线、拐直角、有板有眼……处处体现出精益求精的细致作风。
  通过点滴养成,三中队每名同志都牢固树立了“对战友安全负责、对国家财产负责、对战斗胜利负责”的观念。正是这种人人关注细节的集体品格,将全中队熔铸成了密合的保障链条,实现了次次飞行保障“零差错”。
  
  创新之火越燃越旺,中学生、大学生、留学生齐上阵,形成技术革新群体――
  将争先创新的精神化作奋进动力
  
  以前,不少官兵存在这样的观念:机务工作每次都是“老一套”,只要照章操作就够了。
  可一次尴尬的经历,让这种惯性思维受到了挑战。某日,一个机组负责拆换飞机轮胎,7个人忙活了一整天,愣是没能成功换上一个轮胎。原因何在?重达几百公斤的轮胎,换一次至少3个小时,但每次换上后,注水检查,都有冒气泡的现象,不得不重新拆换。如此反复5次,都以失败告终。
  “这要是在战场上,别说快速反应了,连升空都实现不了,怎么打仗?”支部“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一味采用“马车拉奔驰”的“老套路”、“笨办法”,适应不了未来快节奏的信息化战争。
  他们主动进行反思,对传统落后的保障方法进行改革。为鼓励官兵积极创新,连队专门申请经费设立“创新基金”,并腾出一间20平方米的房间作为“创新工作室”,想方设法激发官兵的创新热情。
  “栽下梧桐树,引来了金凤凰。”一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同志开始开动脑筋,寻求突破。空军技术骨干、特设师周思宝在一次对抗演练中,细心地发现,不少飞机发动机的滑油压力在最大状态下有波动。这样下去,需要频繁更换滑油附件,过程尤为耗时,将导致大量飞机停飞。于是,他主动提出研制“新型发动机滑油压力校验器”的课题。
  夏日炎炎,周思宝和几名战友猫在“创新工作室”里,画电路图、测量数据、分析误差,为了获得一个精确的数据,常常要反复试验上百次。他们白天保障飞行,晚上通宵达旦搞研究,平均每天只睡5个小时。3个月后,面容消瘦、满脸油垢的他终于完成了这个课题。经专家鉴定,这种滑油压力检验器不仅测试稳定精确,且自动化程度、实用价值都很高。
  周思宝的成果惹得其他官兵争相效仿,中学生、大学生、留学生纷纷挽袖上阵,战士、士官、干部同台研究,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创新氛围。
  不到3年时间,该中队共收获了9项技术革新成果。某型机轮拆装运输车,使保障效率提高了80%;某型轴承清洗注油机,使清洗注油工作时间一举提高了13.3倍;改进的某型电压测量仪,彻底解决了锌银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无法测量电压的问题……这些成果,让他们在一次次惊喜中实现了“小步快跑”,真正成为提升保障能力的“倍增器”。

推荐访问:托举 战鹰 双手 让托举战鹰的双手更有力 用双手托举战鹰 鹰的悲剧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