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联通 高光辉_“铁血书生”高光辉

     高光辉,沈阳军区某师师长,硕士研究生。曾荣获总政治部、中宣部、国家教委授予的“80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荣誉称号,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被沈阳军区评为“优秀连长标兵”、“优秀大学生干部标兵”,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
  
  2009年2月,沈阳军区某师“老虎团”综合训练场,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官兵犹如离弦之箭,过雷场、跨独木桥、穿越铁丝网……在现场观摩的泰国陆军司令员阿努蓬上将无比钦佩地对该师师长高光辉说:“你们的部队训练有素,中国的军队不可战胜!”
  
  让北疆雄师阔步迈向信息化
  
  3年前,高光辉受命担任沈阳军区某师师长不久,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便拉开了我军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序幕。
  作为驻守祖国北疆的作战师师长,高光辉顿时觉得千斤重担压了下来。可是,当时师里的武器装备是“多代同堂”,既有机械化装备,又有信息化武器,还有半机械化“家什”,技术含量偏低,信息化程度不高。
  近些年,几场局部战争带来的作战模式的改变,一直深深地印在高光辉的脑海里:未来战争将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样的武器装备与军事强手抗衡,不是“乞丐”与“龙王”比宝么?
  几天后,高光辉来到“苏宁团”检查训练工作,这是该师一支全军闻名的团队,该团原参谋长苏宁生前以追赶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潮头为己任,狠抓军队指挥自动化建设和科技练兵,牺牲后受到军区和总部表彰。
  在苏宁纪念馆的石碑上刻着苏宁日记:“当你看到外军指挥系统一秒钟处理几万个数据,指挥战争效率成倍增长,而我军指挥员们还用铅笔在地图上点点时,作为一个中国军人,你不着急吗?当你看到外军炮兵采用一个不同的方法,就能用不到一百发炮弹达到两百发的效果时,作为炮兵指挥员能不奋发进取吗?”
  晚上,高光辉辗转难眠,耳朵里仿佛总是回响起苏宁的声音,而心里,另一个声音也在质问自己:“对手早已转型了,你该怎么办?”
  信息时代,随着战争优势由兵力优势到火力优势再到信息优势转化,智能要素成为打赢信息化战争不可缺少的智力支撑。高光辉深谙这个道理。
  第二天,全师电视电话会议上,高光辉的声音激励着全师官兵:“战争离我们很近,我们离‘打赢’还远。必须站在当今时代军事竞争最前沿提升‘打赢’能力,以‘智能’推进部队信息化和战斗力生长!当务之急就是举全师之力升级改造野战指挥系统。”
  忧患催生使命。经过半年的研究攻关,他们在原有信息系统上嵌入无线接入系统,建成了师、团、营、连四级指挥信息系统,实现了远程信息交互、多维信息获取和态势信息共享等功能。
  随后三年,高光辉先后3次主持这套系统的改造升级,先后嫁接卫星通讯、网桥系统和微波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了卫星定位、文电传输和远程视频会议等功能,指挥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
  军队信息化建设没有休止符。不断带领部队开拓进取的高光辉总是瞄着世界军事科技前沿,扎扎实实地解决部队演练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一次接近实战的演习中,“出动时几大车,展开时一大片”的“中军帐”却成了“蓝军”的活靶子,指挥部开设不到5分钟,就被导演部判定“被摧毁”。
  未来战争透明度高,发现即摧毁。怎样才能躲过敌人的精确打击呢?这个夜晚,高光辉思虑了很久很久……
  黎明时分,高光辉忽然想起他在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合成学院留学时,导师讲的那句话:“最好的防是‘动’。”高光辉茅塞顿开:对!就是要动起来,建立一个“移动中军帐”对付对手的精确打击。
  演习归营后,高光辉立即组织精兵强将,把一辆运输车改装成小型方舱,装备了数字通信、卫星定位和电子导航等高新技术设备。
  “兵撒千条线,手里一网牵。”这辆“袖珍”指挥车,可对数百公里范围内的部队进行不间断的指挥控制,同时和其他指挥方舱同步实现车上作业,联结成作战指挥网络,解决了“动中通、动中藏、动中打”的难题。
  采访中,记者问高光辉:“当初没有任何人让你搞信息化建设,是什么让你有了这种想法?”
  “使命!”他的回答很简洁,可记者却充分感觉到那沉甸甸的份量。
  
  军人只有两种状态
  一是打仗,二是准备打仗
  
  采访高光辉,是一种享受。他博学,机敏,声音轻柔,语速缓慢。
  窗外雪花飘舞。话题不知不觉就扯到天气上,没想到他对气候也很有研究,说到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变暖等,都极为专业。
  “这跟行军打仗有关吗?”
  “当然有。比如说,南方冰雪灾害、北方干旱,就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反常,自然灾害多,在部队执行多样化任务中,我们就得多做这方面的准备。军人只有两种状态,一是打仗,二是准备打仗。”
  “快反营”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成立的:高光辉在每个团挑选一个营编成快速反击“拳头”营,分阶段加强设施和器材建设,并按作战分队编组,每个季度进行200公里的全要素、实案化综合拉动检验,锻造远程机动、快速到位和快速控势能力。
  
  高光辉常用这句话教育部队:“一切为走向战场,时刻要准备打仗。军人的腕表上,没有和平刻度,只有战争和战争准备期。”他决定,连每周、营每月、团每季度、师每半年都要进行战备拉动。这种常态化战备训练刺激着官兵的神经,使官兵始终绷紧战争准备之弦。
  高光辉在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合成学院留学时,研究二战战史时发现,莫斯科会战中,短短3个月时间德军冻死冻伤达11万人。部队驻在黑龙江高寒地区,一年中平均有5个月被冰雪覆盖。“猫冬”,是驻地群众多年形成的生活方式。高光辉对记者说:“我们处于高寒地带,5个月的漫长冬季,有一半以上的军事行动都是在极度严寒中展开,仗在寒区打,兵就要在冬季练。”
  以前冬训,只有15天的适应性训练,仅练“铁脚板”。高光辉当师长第一年,就将冬训时间增加了15天,将51%的新装备拉出去。有人质疑:这么多装备拉出去,以前没有过,万一冻坏了怎么办?他回答:装备就是为了打仗的,就是要在恶劣环境下检验。
  高光辉懂得,对于现代指挥员来说,勇敢,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冲锋陷阵,更是责任、胆识和意志。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没有敢冒风险的胆识,又怎能取得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突破!
  三九时节,高光辉带领万人千车百连挺进白山黑水生疏地域,围绕严寒条件下的“走、打、吃、住、藏、联、供、救、修、管”等训练课题,探索严寒条件下的训战规律。严冬寒潮成为大抓军队训练的热潮。针对高寒地区作战需要,他们总结出上万组数据,突破百余个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瓶颈问题,他们总结的《冬季训练纲要》、《冬季训练指导法》,被沈阳军区列为冬季训练教材。
  
  战争就是你死我活
  出手就要一剑封喉
  
   在高光辉的案头,有一套《林则徐全集》。林则徐是高光辉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之一。林则徐的著名诗句:“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常常引起高光辉的共鸣。
  2007年3月,高光辉作为中国军事代表团成员,应邀去挪威北部巴杜弗斯地区观摩北约18个成员国“寒冷反应―2007”联合军事演习。目睹多国部队多军种联合行动指挥畅通、行动协调的情景,高光辉陷入深思:这么多国家和军种都能行动一体,我们该如何筹划多兵种联战联训,真正成为协调一致的“拳头”?
  “只有做到各军兵种末端的单兵联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
  归国之后,高光辉开始把联战联训向单兵专业训练延伸:单兵呼叫直升机实施打击、步兵分队为装甲分队指示目标、侦察分队请求陆航部队协助开展纵深地域侦察等一批新训练课目纷纷亮相。
  
  同时,高光辉还组织精兵强将,与地方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开发了“远程无线指挥系统”、“无线数字传输指挥系统”等,通过与现有信息化通信装备组网整合,构建起新型指挥平台,实现了各军兵种、分队的互联互通。
  为把联战联训渗透到兵种专业末梢,高光辉决定强化对关键岗位人员的素质训练。高光辉清醒地意识到: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每个关键岗位都是战斗力链条上的关键环节,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战斗的失利。
  经过调查,全师关键岗位人员不及总人数的15%,却占了全师信息化含量的85%,他们总结出5大类、34种、130个关键岗位。
  治顽症当用猛药。高光辉劈出了强化关键岗位人员能力素质训练的“三板斧”。
  打破“建制”。采取小兵种大集中和上级代训、短期培训、送院校深造等多种方式,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强化训练,优中选优,满编配齐,部分岗位还有储备。
  打破“终身”。研究制定关键岗位人员素质标准、组训考核办法,建立抓关键岗位人员训练的长效机制,考核不过关、素质不达标者淘汰下岗。
  打破“常规”。士官选取60%指标用来补充关键岗位,每年评功评奖,对关键岗位人才破格提拔。
  如今,雷达兵、指挥系统操作手……这些昔日演兵场上的“配角”,成了真正的“主角”。
  高光辉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拿破仑的一句话:一个统帅最主要的条件是冷静的头脑。在高光辉看来,作为指挥员,最基本的职责就是进行科学决策。战场情况错综复杂,指挥员必须始终保持缜密的思维,随时作出科学的决策。
  那还是高光辉刚当师长不久,他带领部队参加沈阳军区联考联评,由于他冷静从容处置情况,组织指挥得力,获得了总评“优秀”的好成绩。
  任师长不到一年,就取得如此战绩,部队凯旋后,很多人提出开个庆功会,可高光辉想的是:演习中“蓝军”实施电子干扰,一个坦克营误入雷区,全军覆没。如果真是在战场上,这还了得?
  于是,高光辉决定组建一支电子对抗分队,互为对手训练。当时,部队信息化训练还没有形成共识,他听到不少反对的声音: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训练,是电子对抗和通信专业部队的事,师一级单位搞电子对抗分队,全军没有过,我们独树一帜,是不是太超前了?
  高光辉对大家说:“不是我们超前了,而是我们落后了。”他果断地从通信分队抽调20多名训练尖子组成“蓝砺分队”,利用现有电台、雷达等装备,综合运用同频模拟、等效替代等方式,模拟复杂电磁干扰。从此,“蓝砺分队”模拟的逼真电磁环境,成为部队复杂电磁训练的“磨刀石”,逼着他们先后摸索出“一键双击”、“猝发通讯”、“佯动欺骗”等30余套战法。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007年8月,高光辉出席“庆祝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模代表大会”,受到胡锦涛主席亲切接见。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干部成长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高光辉这名“铁血书生”一路披荆斩棘,留下了一串闪光的成长足迹。
  1980年盛夏,曾经是清代皇家“盛京围场”的吉林东丰县被热浪包围。东丰一中高三学生高光辉,胸中也涌动着股股热流――他一口气在报考大学的前三个志愿里,填的全是军事院校。
  两个月后,高光辉如愿以偿,被大连陆军学院录取了。到毕业时,他取得了28门优秀的优异成绩,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学院领导建议他留校任教,可他为了实现自己“当优秀指挥员”的志向,毅然来到山沟里的野战部队任排长。
  1985年,高光辉到全团有名的后进连一机炮连当连长。报到第一天,连队就发生火灾,造成不大不小的事故。一时间,批评、埋怨、责怪,如潮水般涌向高光辉。正在这时,军校来信告诉他:商调函已寄师政治部,请他回校任教。高光辉向营团领导表态:带不好一机炮连,我哪也不去!结果连队当年就被评上了先进连。
  2000年,高光辉调任某反坦克旅旅长。步兵出身的他,对反坦克两大主战装备一窍不通。他主动拜炮兵尖子马海涛、导弹射手陈红军为师。不到一年,就掌握了全旅两大主战装备的8种专业技能。2001年,沈阳军区组织反坦克主战装备“水上打”考核,高光辉第一个上场,打出了首发命中的“开门红”。他还撰写了关于装甲部队训练、作战等一批研讨文章,特别是他“把反坦克部队未来作战职能由‘反坦克预备队’改为‘反装甲队’” 的建议,被写进了新一代《作战条令》。
  2006年,高光辉走上师长岗位时,恰逢全军军事训练转变号角吹响。“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高光辉主动找到信息工程大学毕业的机要参谋陈建楠,拜小陈为师。如今,高光辉已经成为了网络工程技术方面的行家。
  不仅先学,更要先练。高光辉紧紧扭住新型指挥员的信息化素质率先训练,全师几十种信息化装备他全能操作自如,在沈阳军区推进训练转变师、旅长指挥素质比武中荣登榜首,并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从军29年,高光辉先后在步兵、装甲、炮兵、反坦克等11个岗位上任过职,有10个岗位他以前连碰都没碰过,可通过奋起直追,现在他已能熟练操作使用12种武器装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翻开高光辉的履历,是一串闪光的足迹,在他变换的10余个岗位上,每个岗位都干得扎实而卓有成果:当排长是排长标兵;当团作训股参谋是全能尖子;当连长被沈阳军区评为“优秀连长标兵”、“优秀大学生干部标兵”;当营长荣获总政治部、中宣部、国家教委授予的“80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荣誉称号,当团长是军区的优秀主官;当师长是“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推荐访问:书生 高光辉 “铁血书生”高光辉 铁血书生剑全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