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唐人街转型记:洛杉矶唐人街

  在洛杉矶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古老的”唐人街――以及那里年复一年经营着的店铺、那里维系了一个多世纪的传统――正在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唐人街。逐步的改变发生在10余年前,现在进入了加速期。改变带来了画廊、艺术工作室、演绎着东方时尚的时装店,还有高档公寓、购物中心、银行,它们直指城市的天际线。
  
  
  起源
  
  在美国各大城市,都有华人聚居的社区,被称之为唐人街,或称华埠、中国城。洛杉矶的唐人街是仅次于旧金山的华裔聚集地区,最早出现的时候大概在19世纪90年代。在靠近橙县的附近,还有一个专门埋葬早期华人的墓园,从墓碑上看,他们都是来自广东一带。
  在洛杉矶唐人街和市政府办公楼交界的地方,有一座二层的红楼,这座建于1890年的砖楼,现在已经成为展示洛杉矶华裔移民历史的“华美博物馆”。这座楼房最初是由法裔人士所建,不久后由中华会馆、龙冈公所、同源会租下,成为早期华人集中活动的所在地,楼内还有一些前店后家的药铺、杂货铺等华人店铺。一百多年前,洛杉矶华人社区就是从这里长大、发展起来的。
  
  在洛杉矶,人们感受着两个唐人街的迥然不同――一个正在崛起,另一个开始没落。
  近些年,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热闹了1个多世纪的洛杉矶唐人街开始没落了。白天里,在唐人街的“重庆路”上,褪色的红灯笼在一排中国古董和小饰品店门前摇晃,显示着那里曾经的繁华。
  但是近来,随着一些老店被拆,另一个新的唐人街出现在洛杉矶的市中心。一座现代美术馆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它被崭新的红灯笼照耀着,填补着被拆除的老店铺的空白。这里常常展出抽象绘画和各地的风情图片展,或前卫、或高雅,吸引着衣着时髦的居民、手拿啤酒的游客,当然,还有追逐时尚的年轻人。
  逐步的改变在10多年前开始,现在已经进入了加速期。随之而来的是多功能建筑、高档公寓,直指城市的天际线。
  近年来,那个拥有美术馆、画廊、工作室,以及随时展示现代亚洲流行趋势的小服装店的“新唐人街”,已经在美国的不少城市初具规模,并不断扩大。那里是“风尚”元素更多、“传统”意味更少的华人社区,那里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混合体――是由美国文化与第二代、第三代华人文化共同构建的,折射出一派独有的风景。
  
  故事1
  迈克尔・韩和他的玉器店
  
  状况的改变带来了文化冲突。守旧的“老华人”开始抱怨“新华人”的行为;一些老华人开的商店开始考虑是该变得现实些还是该守住自己的传统。老华人们也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已经被排挤出了唐人街的“主流”。
  
  怀念“曾经的繁荣”
  “他们是北极,我们是南极。”迈克尔・韩说。韩开的珠宝玉器商店在“重庆路”上已经经营了整整30年,他是当地典型的“老华人”。
  “没办法,北极和南极是凑不在一起的,他们的顾客都在买更时髦的东西,鼻环什么的,哪里买什么耳环啊!我的玉器真的过时了吗?有时人们进来了,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找卫生间。哎,我不生气,时代不同了!”
  虽然早已加入了美国国籍,韩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上个世纪60年代才到的美国。同那个年代赴美的中国人一样,他一开始就选择洛杉矶的唐人街落脚。他由衷地怀念上世纪70年代,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
  “那时玉器在这里真的很时髦,我通常是忙得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韩感慨地说。如今,韩还保持着每个圣诞向500来个老顾客寄出圣诞卡的习惯,30年从不间断,不过,许多老顾客有好几年没光顾了。
  
  广东话不再一统天下
  韩的玉器店位于一座粉红色建筑的第一层,玻璃柜台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玉器和黄金首饰,项链、耳环、手镯什么的。他很少坐在柜台里面呆着,现如今,除了周末,难得有生意。韩的玉器店后面有个小院子,生意清淡的时候,他就和几个老朋友玩上几圈麻将,稀里哗啦的麻将声伴随着地地道道的广东话,勾勒出一幅“旧式”的图景。
  在洛杉矶的唐人街里,7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讲广东话,这几乎是百年来的惯例。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任教的周鸿翔教授说,加州是华人最早集聚的地方,实际上也是广东人、香港人最早来到的地方。来自香港的周教授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美国最早设立了东亚语言文化系,其中的中国语言专业当时教的却是广东话。直到今天,该大学还有一门广东话专业。
  不过到了今天,洛杉矶唐人街的华商们已经不再固守广东话了,也开始使用普通话。在唐人街银行前经营一家小工艺首饰铺面的袁太太来自广东,除了广东话之外,原来从不讲“北方话”,现在她觉得不行了。
  “10年以前,来这里的客人都是广东人、香港人或者是东南亚华人,他们都说广东话,交谈起来十分方便。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从内地过来,从东北到上海,什么地方的都有,他们听不懂广东话,我如果只用广东话来做生意的话,很多生意都会跑掉,而且现在内地其他地方的人来这里做生意的越来越多,为了维持下去,我必须要学会讲普通话。”她说。
  与此同时,普通话也通过电影光盘、华人电视渗透到更多的家庭。不少华文报纸也入乡随俗,逐渐摒弃文章中的广东俚语和竖排繁体字,代之更好懂的标准普通话,以吸引更多读者。
  
  故事2
  亚力克斯・陈和他的古玩店
  
  上世纪90年代末,生意清淡的“老店”店主们绝望地转租他们的店面,于是那些“新店”的主人们就前来“冒险”了。低廉的租金滋养着更多的“艺术”与“流行”。
  
  老店易主、新店加盟
  在“重庆路”上,还有很多像迈克尔・韩这样的华人,他们经销艺术品、家具、陶瓷、珠宝。但是到了20世纪末,有些店铺衰落了,有些易主了,只剩下一些较知名的、新兴的店,如“玉树礼品店”、“方氏东方艺术品”等。
  上世纪90年代末,生意清淡的“老店”店主们绝望地转租他们的店面,于是那些“新店”的主人们就前来“冒险”了。低廉的租金滋养着更多的“艺术”与“流行”。今天,“重庆路”上已经有了10多家画廊和艺术沙龙,它们演绎着令人津津乐道的现代艺术。
  
  新老华人的冲突
  开始的时候,老华商们对画廊的到来很是乐观,希望它们的出现能带来更多的客源。但是,随后他们就失望地发现,新邻居非但不能带来稳定的客源,而且还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唐人街,作为华人移民的一个起点,支撑着它的是绵延不绝的家族生意、代代相传的店铺,以及移植到海外的文化和传统。如今,大部分华商的子女获得了高等教育,对继承父辈的店面没有什么兴趣。迈克尔・韩就是个例子,他的儿子是一名机器人工程师、女儿是一名教师。
  美国的“中国城”,是老一代华人心灵上的“避难所”,改变或多或少地扰乱了“避难所”的宁静。“老华人”与“新华人”之间的冲突在去年达到高潮。当时一个画廊举办了裸体绘画展,按“老华人”的说法是“内容相当淫秽”。他们大为不满,最后,画廊老板答应把画廊玻璃换成毛玻璃,并把里面的光线变暗才算平息。
  
  努力接受新鲜事
  在冲突面前,不少华商则试图去改变。
  “这是什么东西?!”亚力克斯・陈用手指点着一份报纸说。56岁的陈是一个古玩店的老板,报上报道的是“重庆路”上的一个展览,其中一件展品居然是个蒸气浴盆。
  “怎么这么怪!”陈的妻子随声附和着。夫妻俩坐在店里,四周都是琥珀色的中式家具和青花瓷器。“我那天在旁边的店里看到一个手工木雕花,标价2万美元!好贵啊!”她对丈夫说道,“不就是挂在墙壁上的装饰吗,能有什么用?要不我们也试着进些那样的货?”
  
  感到紧张
  几天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美术老师罗杰・赫尔曼闲逛的时候来到了亚力克斯・陈的古玩店。
  “现在没什么人买古玩了吧?”赫尔曼问陈。
  近来,赫尔曼开始收集中国陶瓷,但它们已经很难在新唐人街找到。
  “那边的画廊真的很多啊!”赫尔曼感慨道。
  “它们都会长期在这儿开下去吗?”陈50岁的妻子问。
  “我想是的。”来自赫尔曼的答案相当肯定。
  亚力克斯・陈和他的妻子有足够的理由感到紧张。他们的店面曾经是现在的两倍,但是当附近画廊、工作室什么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红火之后,租金提高了,他们自然难以承受。
  “我很幸运,还有一些老客户,但我们还是在挣扎。”陈站在柜台后面说。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张黑白照片,记录下了他10年前同前县长肯南・韩握手的瞬间。
  
  故事3
  罗杰・洪与中央广场
  
  
  “我认为,如果这里变得越来越时尚,那些远离了唐人街的华人后裔们将来还会回到这里的。”年富力强的罗杰・洪说,“唐人街不应为了固守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而拒绝改变。”
  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同时看到唐人街的灭亡和兴起,那就是中央广场。中央广场建于1938年,它那被霓虹灯装点着的大门、宝塔、弯曲的屋顶瓦片,一直是明信片上曝光最多的风景。
  穿过中央广场,有家总是顾客盈门的越南餐馆,它在附近的“艺术家”们中间很有名。那里有最近发起“唐人街小姐”选美比赛的“紫衣时装店”,有出售鬼饰品及玩具的“魔力王装饰品店”。
  
  越来越时尚
  对于大多数生活在美国的华人来说,唐人街是他们最初创业和落脚的地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移民,尤其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新移民的观念逐渐与老移民产生了差距,有些在唐人街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华人纷纷搬离。不少人表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生活在唐人街,更不希望他们被拒绝在主流社会之外。
  然而罗杰・洪却作出了另外一个选择。从去年起,他在中央广场附近开了自己的店,他花了很多精力在唐人街制造“新鲜血液”。
  “我认为,如果这里变得越来越时尚,那些远离了唐人街的华裔的后代们将来还会回到这里的。”年富力强的罗杰・洪说,“唐人街不应为了固守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而拒绝改变。”
  
  弱势群体的聚居区?
  纽约市研究亚裔美国人问题的权威性非营利组织亚美联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曾在3年前公布了《曼哈顿唐人街居住调查》报告。这项调查发现,居住在唐人街的人口教育水平落后、生活水准低、人口老龄化。
  亚美联盟说,这份报告并不能反映在美华人的全景,多数事业成功华人并不居住在唐人街。但是,在美国不少城市曾经生意兴隆的“老唐人街”,而今的确顾客稀少、日益冷落,商业协会更是无法吸引年轻会员的加入。
  然而,罗杰・洪的家已深深扎根于唐人街,他的父亲是知名移民律师洪勇春(音译),中国第一位在加利福尼亚州通过律师资格考试的华人,也是当地华人群体的中坚分子。
  “唐人街已经不再是一个地方弱势群体的聚居区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已经不需要唐人街的存在。”罗杰・洪说。
  
  故事4
  理查德・刘和他的“领域”
  
  也许在中央广场最时髦的商店是“领域”(Realm),一个经营家居用品的商店,它完全不同于其他的小店,从陈设到商品无不显得既流行又昂贵,并且还体现着现代亚洲的风格元素。
  
  改变唐人街形象
  虽然散落在美国各地的老唐人街,以其街独具特色的中文招牌、香味四溢的精美佳肴,以及高声叫卖的市场文化,曾一度吸引着各国游客前往,但日益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以及污水横流、怪味扑鼻的环境,也在逐渐使它们成为或者正在成为美国市民和各国游客侧目及掩鼻的对象。
  “领域”的主人理查德・刘是一位华裔建筑师。刘认为“领域”代表了唐人街未来的样子。
  “长期以来,唐人街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肮脏、廉价、拥挤,”刘说,“我们要摆脱这个印象。当美国人去北京和上海的时候,会感觉到那里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到处是新型的建筑、琳琅满目的商品,同样的变化也应该发生在这里的唐人街。”
  
  感受着变化
  理查德・刘今年49岁,毕业于南加州大学,4年前来到中央广场附近的一座大楼里上班,当时中央广场的样貌才刚刚开始改变,于是他成为“改变”的又一个推动者。
  作为年轻一代移民,刘希望改变唐人街的形象,他希望那里不再到处是廉价的商品和死气沉沉的气氛。
  刘敏锐地察觉到一些“老华人”们的抱怨和担心,但他也欣喜地看到,他的店铺和其他类似的新店一起,带来了新鲜的亚洲文化与时尚。
  “我们要挽救老唐人街的颓势,我们需要人们来这里寻找新的、不同的东西。”
  
  行业转型
  华人移民先驱一百多年前来到美国时,大多是孑然一身。二次大战前,唐人街的华人大都经营洗衣店、餐馆、杂货店、低档首饰古玩店等。进入上世纪60年代,华人的职业领域有了新的扩展。除传统的洗衣业萎缩外,餐馆业、制衣店业和杂货店业成为美国华人社会的三大经济支柱。
  近年来,华人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发展。银行业、地产业和高档珠宝业逐渐兴起。1981年纽约市的华资银行只有3家,1987年增加到32家;加利福尼亚的华资银行增加到70多家。到了上世纪80年代,华人在机械、土木、电子、化工、电机、工业咨询等领域大显身手。
  
  尾声
  
  新的东西的的确确产生了,如今在周末的夜晚,唐人街狭窄的马路上,挤满了来自各个种族的年轻人。
  洛杉矶看到了改变。侯尔不动产公司副总裁凯特・巴特鲁正在酝酿这个街区的发展规划,她说:“唐人街总以最完美的方式保存着它的‘神秘’。”
  最近的一个周六,中央广场的牌楼前,一对美国情侣举行了婚礼。新婚夫妇都不是华裔,这在洛杉矶还是第一次。唐人街的老人们注视着出席婚礼的人群、听着流行的音乐,眼中闪出异样的光彩。
  (7月30日《新京报》)

推荐访问:唐人街 洛杉矶 转型 洛杉矶唐人街转型记 旧金山唐人街 洛杉矶唐人街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