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大局深化金融危机下的经济报道]统筹大局是什么意思

  做好2009年的中国经济新闻对外报道,关键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学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际背景和世界经济变局中的中国因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后,“救市”成为当前全球流行的关键词。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政府纷纷出手注资或利用各种杠杆和监管手段干预经济。透过与中国经济相关的5个国际关注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较好地了解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与中国相关的五大国际经济话题
  
  首先,世界经济最坏的时候是否已经过去或正在过去与中国是否能够率先走向复兴。关于世界经济是否进入谷底,是否近期能够触底回升,这是一个尚无定论的问题。有人警告要提防第二轮危机来袭,也有人从发展中国家股市反弹、银行放贷增加、各国救市力度加大等因素分析认为全球经济已经触底。来自美国的信息值得关注,据报道,美国多家接受政府救助的金融企业表示将提前归还资金以避免被要求透明化运作,这至少表明,这些企业的状况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糟糕。所以,如果没有其他意外,可以认为最坏的时候正在过去,不确定的是经济在低谷会徘徊多长时间。同样,对于中国经济的表现也是这样,国际上普遍看好中国,中国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综合实力,加上中国经济目前的困难不是源自金融体系,而是西方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对中国出口加工业和其他实体经济的传导作用造成的。而这种影响到底有多深,何时能够复苏,这是国际上非常关心的话题,也是中国经济对外报道的热点话题。
  其次,西方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与我们的应对和驳斥。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质量标准、反倾销等手段设置贸易壁垒的举动越来越多,而美国参众两院最新通过的救市方案中包含的“购买美国”条款则把救市中的贸易保护推向极致,制造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由一向推崇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挑起的新一轮贸易保护值得深思,反映了本次危机过后地缘经济的重整。要清楚地认识到,以前西方国家推崇自由贸易,是为了打开发展中国家普遍封闭的市场;而现在,则是要把慢慢成长起来的发展中国家阻挡于自给的市场之外。因此,新一轮贸易保护短期内看不到结束的迹象。
  第三,自由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哪个制度更优越?这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海外媒体持续争论的话题,其背后隐藏着西方世界深深的危机感。一方面,西方害怕失去中国这个新的世界经济发动机,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的崛起给西方制度造成威胁,包括拉美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经济社会制度的效仿和政治上的接近使西方世界极度不安。可以预见,西方国家在不得不借助中国之力救助经济的同时,会不断挑起新话题,想方设法给中国使绊子。
  第四,中国趁危机之机掠夺全球资源说。毫无疑问,金融危机造成的能源资源价格下跌,给急需能源资源的中国提供了很好的海外采购机会,中国除扩大原油储备能力外,大型企业海外收购的步伐也有所加快。全球化发展到今天,跨国收购完全是正常的经济活动,也是西方企业一直在做的事情。但中国企业的收购却让西方国家不舒服,认为是中国带给世界的威胁。预期包括中铝注资力拓等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不会一帆风顺。
  第五,全球金融危机谁之过,美国还是中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金融危机是在各国政府的舆论战中不断发展的。虽然这场金融海啸的中心在美国,但是从一开始,美国政府和美国的媒体就在把视线转向亚洲特别是中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新任财长盖特纳在国会答辩时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其他的舆论包括认为中国应该用手中的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救市,为欧美的金融行业解套,这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的舆论攻击已经从过去的“中国威胁论”向“中国责任论”转变,虽然有求于中国,但是又不愿放下身段,从另一角度也说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文化是非常务实的,一切从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出发。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推动国会出台并签署了含有“购买美国货条款”的刺激经济法案。表面上看来,这一法案对中国的危害不大,因为中国并没有同美国签署政府采购协议,所以这块市场本来也不对中国开放。但是,由于次贷危机发展到今天已经从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发展成了各国政府的“去全球化”,也就是说,为了保住就业和刺激经济,很多政府都希望用自己的财政支出能够最大限度地购买本国产品,防止刺激效应“漏出”到本国经济系统以外。在欧元区,随着经济陷入衰退的边缘,买本国货、雇佣本地人的呼声在日益高涨。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自由贸易的长期倡导者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推出带有“购买美国货”条款的刺激法案,实际上就为世界制造了一个危险的先例,给了更多国家堂而皇之的借口来实施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由于中国是这一轮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一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将是最大的受害者,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关键时刻发出我们的声音,表明我们的立场,对美国进行严厉的抨击。
  从以上这些当前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们的对外宣传任务既繁重,又复杂,需要在既有的成功模式上,继续探索新的形式和思路。
  当前,经济领域全球关注的焦点是各国政府救市举措的有效性,而中国政府出台的刺激经济计划无论是规模还是投入方向,都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舆论的认同。如果中国能够成功渡过这次危机,那么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的关注度也因此会更高。近期对外宣传的任务就是要为中国经济尽早恢复增长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排除外界干扰。
  
  2009年外界最关注的中国经济及其报道原则
  
  第一,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指标变化。以往,美国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可以影响全球市场;而今,中国经济指标虽不能说已经可以影响全球市场,但至少可以使中国市场和部分亚洲市场不受或少受外界数据影响。从美联社、路透社等外电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在逐步加强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报道的时效和解读。
  第二,中国的就业形势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稳定。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是今年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如何为两千多万农民工和上百万大学生找到工作岗位,关系到中国能否安然渡过这次危机。
  第三,汇率、外贸及外汇储备。尽管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刺激经济方案中设置了种种保护主义条款,但一旦经济好转,中国的出口就会随之增长,这是挡也挡不住的。因此,人民币汇率问题、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仍会不时冒出来。中国会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吗?这将成为全球越来越关切的话题。
  第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海外并购案例肯定越来越多,外国政府和行业的阻挠以及舆论的炒作也会如影随形。
  第五,国内消费的增长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其他受海外媒体关注的重点还有楼市、股市、新经济法规条例的出台、外资企业在华运营情况等。
  前不久,新华社对外部就针对美国近来的“中国操纵汇率”说和“购买美国货”条款,及时播发了《美国候任财长对中国“操纵汇率”的指责可能释放贸易摩擦信号》和《评论:一个危险的先例》。随后,关于这两个话题的国际舆论立时转向,取得积极影响国际舆论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必须对要评说的主题有深入的分析研究,胸中有物。其次,要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谋篇布局的技巧。视主题的不同,语气当硬则硬,当柔则柔。讲究对事实的剖析和道理的提炼,以理服人。以《评论:一个危险的先例》为例,有4层意思希望表达:首先,戳穿美国的实质。美国一直是自由贸易的推动者并积极参与和主导了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但在危机来临之际,却奉行“以邻为壑”“自扫门前雪”的狭隘政策,不仅表明它在关键时刻缺乏与世界共渡难关的诚意,且暴露出其参与国际贸易的最重要目标是从中获取最大国家利益。第二,承认美国的影响力,并强调它的责任。美国经济虽遭受重创,但其实力和影响力依然强大,还有很多弱小和贫困的国家面对更为严峻的经济形势。而危机的始作俑者是过度消费、金融监管落后于金融创新的美国。它最没有理由率先自保。第三,历史的错误不能重复。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国会因出台《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挑起与欧洲的贸易战,导致全球贸易陷于停滞。今天,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大大增强,贸易保护的破坏力更大更深。最后,通过比较中美两国,说明合作、开放,深化多边贸易体制、改善国际贸易环境才是世界经济尽快走出阴影的出路。在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家电下乡”政府补贴针对所有中标企业,包括诺基亚、西门子和松下等国际品牌。《评论:一个危险的先例》一文的标题也是煞费苦心反复提炼出来的。
  从以上这些关注点和例证可以看出,中国对外传播机构必须首先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以期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国际舆论上西强我弱的形势尚未扭转,在一些事关中国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任凭西方媒体控制舆论,事实必将被扭曲,让我们承受本不该承受的压力。所以,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据理力争,呈现真相。
  其次,反应要迅速。国际上有关中国的热点话题一旦出现,要以对待突发新闻的态度迅速反应,抢占舆论制高点。“先入为主”是舆论影响力的特性,一旦行动迟缓,对我不利的舆论氛围已经形成后,再做动作就只能是事倍功半了。
  第三,充分运用宣传技巧和不同的体裁。实际上,国际上大部分涉华话题都是先由西方政府或媒体挑起的,这其中又有很多属于歪曲事实或无理纠缠,这就为我们的有效反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需要对所报道的话题有充分的了解,掌握充分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才能通过充分利用新闻技巧,采写编辑出导向正确、于我有利的新闻。此外,要充分运用各种不同的体裁,消息、综述、分析、评论,各有所长,导向效果也不相同。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英文评论是反映我方观点最直接、影响海外舆论最有效的体裁之一。
  第四,采编人员要有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国际关系问题。一篇好的报道,可以使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国家层面处于有利地位;而一个报道失误则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后果。现在尤其需要注意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泛起和新冒出的“中国责任论”的说道,比如在报道中国海外收购、中非经贸关系、中国外汇储备等敏感话题时,头脑中就要多一根弦,避免留下可能会被利用的话柄。
  
  (作者分别系新华社对外部主任,高级编辑;对外部经济室主任,高级记者)
  责编:吴奇志

推荐访问:统筹 大局 深化 统筹大局深化金融危机下的经济报道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