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视频技巧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一些问题

  [摘要]钢琴作为乐器之王,由于它的技术和表现力是最难的,我们在演奏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与障碍。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并加以解决。本文主要针对在演奏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希望能给广大读者以启发。
  [关键词]由浅入深;机械;呆板;规律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7-4309(2011)01-0175-1.5
  
  当我们接触一首乐曲时,由于感官在起主导作用,而对乐曲发生了兴趣,产生强烈的弹奏欲望,并设法克服困难把它弹好。所以凡是热爱音乐的人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并充满了推动力。而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练习过程中用脑来分析研究,用脑来指挥眼、耳、手,则是一个磨练人的过程。如果脑指挥得法,则弹奏取得成功;如果不得法,弹奏者就会处于痛苦、徘徊状态,甚至失去信心。因此,无论从教学、演奏任何一方面来说,练习的过程都是关键,而练习的效率又是由练习的方法决定的。下面着重论述个人对这方面的观点与经验。
  有的学生一坐上琴凳,就把手放在键盘上开始弹奏,在头几小节就出现了速度不对、情绪不对、碰错音等情况。有些学生还能自动地停下来重弹,糟糕的是有些学生却一往无前地冲下去。对这种情况,不管是成人或小孩都要制止他弹下去。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受大脑指挥的,所以弹奏者首先活动的应该是脑而不是手,如果手先动必然是盲目的、徒劳无功的。当一个学生不知如何动脑筋,教师就应具体地告诉他,先在脑子里想好头几小节的音乐,包括情绪、速度、力量、触键的感觉等,这一切只能是几秒钟的酝酿。
  下面,我想较具体地谈谈关于练习过程中,脑指挥下的眼睛、耳朵及手的训练。
  第一,眼睛是最忠实、最听话的器官,它不需要你花很多时间去锻炼它,只要你用它,它就会如实地把一切反映到你的大脑里。可惜的是我们常常没有很好地、充分地使用它,而是对谱子上已启示的东西视而不见。有些学生不仅不看谱子上写明的时值、速度、表情记号、分句、节奏、力度变化等,而且还会把音符看错,休止符漏掉,拍子数错……这样练琴不仅无益,还会使错误衍展开去。如果我们看谱像看文学作品那样,不是只看一个个字,而是看到了句子、段落,看到了文章的结构以及整篇的内涵意义……,这反映到我们脑子里,经过思维就会变成有生命的、有价值的东西。同样,乐谱上所提供的一切材料也是一种语言,一种特殊的语言――音乐语言,这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和作曲家的精神世界。如果能深入认真地看谱也就等于给自己上了第一堂课,给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找到了依据,很多东西也不需要教师讲了。回想过去,我们很少做到这点,现在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看谱的能力,通过眼睛把写在谱上的东西变为活生生的音乐,变为真正的艺术。
  第二,耳朵是唯一能判断音响效果的“检察官”。我们从小就听老师说“耳朵是你最好的教师”,是的,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间,最多每周一次,而平常每日每时的练习都靠自己的耳朵来鉴别,来提意见。可惜的是,我们经常也像对待眼睛一样,没有充分使用它。如果我们充分使用它,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进展。我们有时主观地认为自己弹得不错而不冷静地、不客观地用耳朵检察实际的效果。记得有一次,我在音乐会上演奏《勃拉姆斯狂想曲》,我自以为弹得很完整,老师一定会称赞我。谁知音乐会结束时,我的老师对我说:“你旋律音没弹出来,我听不到。”当时我很不服气,心想我明明把每个音都弹出来了,怎么还说听不见?后来上课时,我就特别注意他是怎么弹旋律音的。过了好几个月,我发现自己对优美的声音的概念与他不同,相比之下,我所弹奏的旋律音虽然较柔美,但在舞台上却显得细弱苍白。这个缺点在课室内不易被觉察,在音乐大厅里则暴露无遗,我只满足于自己听到了,却没考虑到是否把声音都送到每位听众的耳朵里。我们应该以音乐会的标准用耳朵来认真地听自己所弹的每一个音,而不仅仅是手指按下琴键或自以为听到就行了。耳朵还能帮助我们调节人体各方面的功能,如手的动作、力量的使用、音色音量的控制等。经过耳朵的检验,这些方面都能达到较理想的状态。而耳朵的鉴别力是取得上述效果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逐步提高听觉的敏锐性,有了敏锐的听觉,不仅能帮助自己练琴,还能较准确地评论别人的弹奏,也是作为一位钢琴教师必备的条件。
  第三,手不像眼睛、耳朵那样容易被疏忽,也是练习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对象。弹琴就要用手,这是毫无异议的,问题在于如何用。这里所说的手的含义不是单指腕关节以下的手,而是从肩关节开始的整个手。手的使用法是非常具体和具有较大的纯技巧性,我们绝不能低估它。因为音乐音响最终是通过手的演奏来完成的。
  第四,手的使用要合乎规律,违背这种规律必将要走到弯路上去。我们不仅要善于知道每个人的手的特点,而且还要了解我们所使用的是什么性能的钢琴。这样我们才能根据乐曲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适应自己的手,适应于乐器性能的弹奏方法。不然的话,就会走入歧途,原封不动地把很久以前的一些陈旧的弹奏方法不加分析地传授下去。贝多芬时代钢琴才开始使用钢材钢板造架,19世纪中叶以后产生了今天这样的钢琴。但我们发现至今还有不少人没有考虑时代所给我们的有利条件,还在用非常古老的方法弹奏。例如压低手腕、高抬手指、固定手型等,这种古老的弹奏方法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的乐器无法承担使用臂力和全躯所给予的重量,当时的乐曲也不要求很大的音量。如果今天我们不加思考地顽固地保存这种技术概念,还沿用这种方法,在现代的钢琴――发达的科学所赐给我们的礼物上弹奏,等于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足,把表现力局限在可怜的范围内。何况音乐的发展要求演奏者扩大音量对比的幅度,扩大触键的变化。显然搬老办法非但达不到目的,还会有导致手弹坏的危险,手需要稳定,但不需要固定。在弹奏时,我们要使全躯处于准备状态,从肩关节起的整个手臂、手腕、手指都要从固定型中解放出来,摆脱人为的拘束。根据需要允许各部分随时有调整位置的活动自由,并积极地训练这种活动能力,根据需要运用、控制这种重量,并善于转移重量如同转移位置一样,达到放松自如地弹奏。
  我们的五个手指长短不一,排列的次序也不同,各个手指都有自己最适宜的方向位置和手型。适合第三指的位置,不一定适合第四指、第五指。我的经验是弹第四指、第五指时手稍朝外侧要方便得多。又如手腕压得太低又不许动,必然影响拇指,使拇指无法进行指侧尖弹奏而用整个侧面弹奏,发出比其他手指都重的音,以致声音不均匀。拇指有着转弯的不灵缺点,如果我们把手腕稍抬高就不致于产生这种弊病。如果固定腕部不动会造成僵硬、紧张、肌肉疲劳。在我十几岁前,我的几位老师都要求固定手型,腕部不许动,并且做很多抬高手指的练习,使我在练琴时经常感到掌关节疲劳。我一直在愚蠢地与生理条件作“斗争”,而不是、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身体上的有利条件。进了大学后,我才改变了弹法,这时我感到疲劳的 是脑子。我的手每天练八小时也不会酸痛,但是我的脑子每工作一小时就需要休息。此外,我们弹奏时各部分是构成一体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与配合,很难割裂开去孤立地谈各部分。例如弹奏一串快速的音阶,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臂、肘、腕、手都有不同程度的移动动作,只是臂和肘的动作较细微,不易察觉,而手腕左右的移动和手指上下的动作较明显罢了。速度愈快动作愈小,但并不等于不动。我们人体内有一种自然调节各部位互相协作的能力。如果不违背它,而是充分利用它,经过训练,都可以弹得很流畅。如果违背它,它就会报复,例如我们依靠肩膀推动整个身体可发出宏亮的声音,但如果把肩膀往上耸起,非但得不到所向往的音响,反而使你浑身不舒服,声音下不去。也有这种倾向:片面地强调重量弹奏法,一切都由肩部挥动,结果手指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会很不干净利索。我们的弹奏要符合自然规律,但不等于说自然规律会带给我们技巧。演奏技巧不同于一般生活中的动作,它要求高度的灵敏性与准确性,因此我们就需要锻炼各个部位,赋于它们特殊的使命与功能:要训练手指的灵活性,尤其是第一指关节;要训练手腕的弹性,控制音色的能力;要训练下臂的活动轴心;要训练肩的活动节奏,使整个手臂像鸟儿翅膀一样自由活动,控制、运用重量;要训练如何放松;等等。
  以上所述的练习过程,仅是偏重于从生理上进行分析。岂不知有的技巧,心理因素可以起更大的作用,如连音(LegatO)、歌的演奏(cantabile)等,如果我们心里想到音乐,有些技巧难点就会更容易克服。这里还要强调两点:首先,在练习过程中要分析困难之处,纠正错误的动作,选择合理的指法,考虑踏板的运用。但如果在演奏进行中还在考虑动作的各个细节、发力点等,那将是非常有害的,会使整个演奏失败。其次,练琴时为了克服困难而花费很长的时间,一旦困难克服了就自以为这首曲子已弹好了,对音乐本身不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样的练琴是把钢琴专业作为一种技术而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对待,将永远停留在钢琴匠的水平。应牢牢记住技巧只是手段,只能为音乐表现服务,而决不是目的。研究弹奏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能最有效地掌握乐器,从而以更多的时间去理解音乐,研究音乐,表现音乐,不然的话,即使技巧问题克服了,演奏仍将是空白的、无生命力的。只有正确掌握技术与放松要领,才能把音乐内容表现得更完美。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叶慧芳,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5(3)

推荐访问:浅谈 演奏 钢琴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一些问题 钢琴演奏中的装饰音问题 钢琴装饰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