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文化发展的重大创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文化的关注日益提升,对文化的推重日见其力,显示了我党审时度势,对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准确把握。这一把握突出表现为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对位性机制,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创举。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对我国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也是进一步推动文化发展的行动纲领。新世纪以来,文化的价值在我国国家战略层面上被重新估量,文化被理解为社会均衡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逐步走向国家发展政策的中心。党和国家对文化的关注日益提升,对文化的推重日见其力,显示了我党审时度势,对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准确把握。这一把握突出表现为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对位性机制。这是我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创举。   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对位性机制   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在全球市场的环境下大力发展市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关注民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对位性的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和新需求做出的重要决策。一方面,它体现了我党审时度势,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态势,做出的战略选择;作为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当前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日益走向全球市场;另一方面,它又从我党的根本宗旨出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长远和根本的利益,以公共投入和规划建设的方式,满足公民进入小康时代后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施以人为本、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提升公民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形式;是适应当代世界潮流,建设现代民主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重建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根本措施。总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加强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强大推动力量。   发展市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将向我国公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多种档次的文化产品,以适应不同层次公民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在市场化的发展中不断壮大,将全面提升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累资金,培育文明,开拓道路。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协同和配套是文化全面发展的必要构成,缺一不可。这一对位性创举,虽还处在探索完善阶段,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像电视、电影等产业,已越来越发展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并催生了当前在社会生活中日益产生重要影响的新生的产业类别,即所谓数字新业态,同时推动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变革。   与世界各国创意经济的发展相比,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属于高增长、高利润的新兴产业,是升值空间巨大的“潜力股”。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高端产业,是当代服务经济中的高端形态。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要调整,要从低端制造业走向高端制造业,要从制造业为主,逐渐调整走向高端服务业,特别是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作为先进生产力,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态,它将推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越界、调整和重组。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启动和满足内需的重要产业形态。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4000美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我国公民的文化需求将有一次较大幅度的提升。目前我国电影电视市场、游戏市场火爆,黄金周文化旅游屡创新高,尤其是三网合一后的数字文化产品不断创新,推动了文化市场的新的繁荣。   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提升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寻找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从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顺利完成了原有产业的转型,并将文化创意产业视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把其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全力推动。   文化创意产业是与艺术、文化、信息、休闲、娱乐等精神心理性服务活动相关,满足小康形态下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的所谓“第五产业”,是城市精神消费与娱乐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现代服务业的高端组成部分。在总体服务业的业态中,文化创意产业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心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新的产业增长模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涵养新一代创意消费群体,以推动新形态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正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也是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包括现阶段的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文艺精品创作服务、文化知识传授服务、文化传播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文化传承服务、农村文化服务等多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意义,而其余则具有更多的实践性和功能性。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民族国家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公民良好的文化修养,塑造文明开放的崭新国民形象,以及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安定团结、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也具有重大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目的,是满足广大公民的公共文化权益的普遍需求,提高民生文化福利水平,加强全民人文精神培育。基于我国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尊重、维护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族别公民的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坚持普遍参与,多样发展,并特别关注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保护他们的文化权益不受侵害。同时,要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服务于每一个普通公民的文化需求   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说到底是以人为目的、服务于人的,它应服务于每一个普通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人的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便会随之增长,而文化产品与文化消费则会优先增长。当前,现代科学技术也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文化领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科技进一步文化化、人性化,文化也进一步科技化了,文化也全面渗透到高科技产品之中。因此,高科技产品只有最终依赖人们对文化服务的越来越广泛全面的需要才能获得日益广阔的市场。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施以人为本、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提升公民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形式;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重建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根本措施。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模式的调整和增长范式的重要转变,是向内生性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根本,是从GDP唯一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以粗放型、资源型、投资型为主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社会文化需求不断升级。表现为收入变化带来的新的巨大需求要求增长方式的变革和供给结构的调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转向内生性的创新模式的转变,是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发展模式的转换。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协同和配套是文化全面发展的必要构成,缺一不可。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加强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强大推动力量。这一对位性结构的共同核心是关注人、热爱人、尊重人、提升人,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和我国政府的服务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推荐访问:创举 中国 文化发展 中国特色文化发展的重大创举 发展中国特色主义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