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作品【基于语料库对福克纳作品的研究】

  摘要 语料库语言学是一门基于语料对语言进行研究的学科。本文通过对CCL语料库的部分运用,探析福克纳的作品含义,了解他个人在动荡历史中多舛的命运,以及命运给他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语料库 福克纳 宗教 耶稣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语料库可以提供真实、鲜活、可靠的信息,对部分结构信息有着准确深入的启发。其中存放的语言是真实出现的语言材料,关键词搜索与大量的文本合集都使得查阅信息更加集中主题。
   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代表性作家,需要我们借助语料库的作用,来更为充分地挖掘他的个人信息与价值。通过提示的关键字词与语句,逐渐接近这个在意识流领域中走得深远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语料库虽是承载语言知识的基础资源,但并不等于语言知识,因此语料需要进行加工处理,才能成为有效资源。目前语料库已经进化到了第三代,更为流畅的动态补充使得人们查阅变得更为便捷。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学习但并不能作为唯一工具,它是经过提炼加工的,所以显得通用且目的性直接。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知识的积累都是细微的。
   一 语料库的定义与特点
   语料(corpus)源于拉丁文,意为“body”,可指任何书面或口头语言。语料库较为常规的定义是:大量文本的集合,库中的文本(成为语料)通常经过整理,具有既定的格式与标记,特指计算机存储的数字化语料库。
   目前,语料库的发展已经更新到第三代:第三代是基于大规模真实文本的语料库,具有很强的流通性和动态性。目前开发出语料库的大学主要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城市理工大学等,而我们本文主要运用的则是CCL(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PKU)语料库,是由教育部研究开发,并得到北大中文系211工程子项目的资助,是目前比较权威的语言库运用网站。
   二 为研究提供真实的语言素材和科学的参考依据
   在CCL中检索关键词“福克纳”共出来381条结果,它们对福克纳进行了定量与类比的分析。基于语料库中大量口头和书面语的真实语言素材,要求语法研究更注重对语法现象、语法规则的解释。我们可以利用语料库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统计,量化各种指标,确定文章是否符合要求。但因为语言库是承载语言知识的基础资源,并不等于语言知识,所以我们只能粗略获悉关于他生平的基本信息,诸如已获奖项、与其比肩的巨人、作品内容、作品价值等,其中很多知识都是宽泛且模糊的。
   但正是这个宽泛且模糊的概念,为我们打开了通往福克纳的兴趣之门。作为走向福克纳的敲门砖,语料库让我们可以更为明晰地了解他的生平,了解那个真实的福克纳。
   三 语料库有助于研究福克纳的生平
   语料库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提供大量的语言材料中,还表现为便捷的检索功能。它的定位检索系统,如上下文的“福克纳”,可以从大量的语料中检索出上下文,便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对福克纳的生平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
   早有艺术家论述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童年父亲的死亡,余华的少年时代与文革等,它们都较好地解析了作者后来作品的创作题材与症结,很大一部分创作风格是对童年经历的再现,福克纳也不例外。他的一生都在探索宗教与人性,这是他童年时挥之不去的阴影。奴隶制和种族主义,表现了他身处历史变革中的南方人的精神危机。
   以上内容是语料库中可以快速找到的例子,可见利用语料库进行作品人物分析,可以全面准确地认识人物,对作品研究有指导意义。
   四 基于语料库的检索结果与讨论
   要了解一部小说的精髓,必须掌握其贯穿始终的脉络,小说家毛姆也早强调过情节的重要性。我们再次使用作品名称的关键词检索对小说情节进行全局把握和直观而具体的剖析。
   1 福克纳
   福克纳作为南方作家,作品内容形式比北方作家更加深邃,更有挖掘性。因为当时尖锐的南北社会文化传统等诸多矛盾在南方更为显现。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时间的长河里抛却今生,沉沦在那个远去的时代里、土地上、故事中。他把约克纳帕塔法写到了极致,以此展现人生的逻辑,他希望他将得到这个世界,去换一个想象中的世界。那里他的悲悯将不会无处可去;同样,厌世情绪、无私的爱和忧郁也将被人们重视与关怀。他穷尽一生都在找一条途径,一条缓解自身和现实之间紧张关系的途径。然而,这只是通道,路途不会结束,只会继续。所以读福克纳的小说才会像旅行,并且是疲惫的旅行。
   2 《喧哗与骚动》
   CCL语料库上显示:1929年是福克纳创作生涯中重要的一年,《沙多里斯》和《喧哗与骚动》于同年问世,标志作家创作巅峰期的开端。我们将重点谈论《喧哗与骚动》这部惊人之作,它同时也是作者本人最喜欢的小说。
   福克纳说:这是“一个美丽而悲惨的小姑娘的故事”。据他讲,他之所以要写这本小说,是因为脑子里老有一个画面驱散不去:一个小姑娘爬上一棵梨树,透过玻璃窗,窥看客厅里大人忙着给奶奶办丧事,而树底下,她的三个兄弟仰起了头看她,他们看到她那沾满湿泥的裤衩,因为他们几个方才在河沟里玩水。故事便从这里展开。小说的主人公就是这个叫凯蒂・康普生的姑娘,但是全书四章,没有一章直接写她。福克纳认为,间接的叙述往往更加饱含激情,最高明的办法莫若表现“树枝的阴影,而让心灵去创造那棵树”。
   《喧哗与骚动》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凯蒂在寻求异性的关怀时沦为了纳粹军官的情妇,长子昆丁因为羞耻与愤恨溺水自杀,杰生冷酷贪婪,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小儿子班吉,这个33岁的男人只有3岁孩童的智商。小说以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采用多视角叙述的方法构架起这部衰亡史。在观察主要人物班吉时,CCL检索出153条结果。通过分析,无论从话语资源还是叙述中,都可以体会到班吉的耽于梦幻和善良。班吉是福克纳塑造的希望。福克纳的小说中过去的时间总是像鬼影一般缠绕、影响着每个人的人生,无处解脱,这也是源于他故事本身的大致背景,时代的盲目与不幸;也使得故事中的每一个悲剧人物,找不到自己生而为人的属性。于是在小说进行到后面时呈现了:“……一个人是他的不幸的总和。有一天你会觉得不幸是会厌倦的,然而时间是你的不幸……”
   《喧哗与骚动》出自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台词:“人生如同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而班吉便是这样一个“白痴”。语料库中有这样一条主要信息:《喧哗与骚动》,它借鉴的是《圣经》神话,基督受难的日子。小说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圣礼拜六,这天为班吉33岁生日,正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年纪。福克纳以此隐喻他是一个耶稣般单纯且苦难的人物,并且这也绝对不是福克纳第一次引用《圣经》来写人世的嘈杂了。
   CCL关键词检索中的“喧哗与骚动”只有37条结果,更多基于福克纳的关键词检索上。内容主要围绕叙述方式与主题精神。《喧哗与骚动》中,由于福克纳借助一个实际智商只有3岁的成人口述,所以思维紊乱,一切都是混沌的,却又是整体的,如同宇宙初开,拥挤忧伤。他分不清过去与现在,所有的事情都是走马灯一般闪现,然而他知道痛苦,他的痛苦是直接且恣肆的,他调动人们的眼耳口鼻,而不是思想。康普生家族历史中的这几天,都与耶稣受难关联。福克纳之所以在作品中大量引用《圣经》中的故事和传说,目的在于更好地深化主题。他是把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和耶稣故事来当做判断是非的标准,表现社会与人们自身内部的情感冲突。说到这里,我们将谈谈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即《八月之光》。
   3 《八月之光》
   CCL中《八月之光》的检索资料较少,所以我们只能从人物分析切入。《八月之光》里的克里斯默斯的混血身份,给了他与生俱来的痛苦,这增加了一种悲剧的效果,如同早期的希腊神话。悲剧的酿成大多并非源于遭受者自身之罪,而是源于不可抗争的命运。克里斯默斯便是这样一种神话的悲剧命运,这本该发生在神话里的命运,却走向了现实生活本身,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八月之光》是福克纳取材于他11岁时发生在南方的一桩种族惨案。在美南方,宗教高于了法律之上,俨然如同回到黑暗的中世纪,在应该闪现人性之光的年代,却依然充满黑暗。可以想象这件事给幼年的福克纳造成的影响有多大,或者这也是他终生传播平等博爱的一个缘由。
   福克纳讲故事的能力毋庸置疑是超越时代的,《八月之光》的结构也是让人咋舌,视角的变化、结构的倒置、叙述顺序的倒错和并置、故事的交叉安排等,无不达到了传统叙述的极致。福克纳笔下的人物,不断衍生的矛盾和彼此伤害,包含冷漠、暴力、残忍与焦躁,是永远萦绕人世间的情绪。这或多或少地源于他在南方生涯的所见所闻,而为了平衡信仰,他在文章塑造了莉娜这样完美得近乎天使一样的人物。
   《八月之光》中的乔・克里斯默斯完成了耶稣般殉难的旅程,他从一出生便注定了悲剧的命运。外祖父这个人,作为清教徒的严格信奉者显然是让人发指的,然而这或许也是他的“光荣”,因为他始终在奉行想象中的“上帝的旨意”,虽然这并非是上帝的旨意。克里斯默斯出生前,外祖父便枪杀了他的父亲;当他的母亲难产而危在旦夕时,外祖父再次出手干预延医相救,以至于克里斯默斯出生后,外祖父便堂而皇之地遗弃了他。然而一切都没有完,即使进了孤儿院成了孤儿,外祖父的折磨也没有完,反而是当上了孤儿院的看门人。克里斯默斯在5岁的时候撞破了女护士的私情被带走又被带回来,被一个清教徒收养受到鞭笞的待遇……克里斯默斯太累太苦了,他在清教和种族主义的压迫下艰难度日,接着心灵也被不可避免地扭曲。他开始惧怕被人们称为“黑鬼”,并且歧视“黑鬼”,他是那样急切地想把自己从他们当中区分开来。所以当情人要送他去黑人学校学习时,他在盛怒之下杀死了这个白人妇女。我们或者会好奇,他怎会杀死了他的情人。福克纳说:克里斯默斯是一个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也无从得知自己是什么人的人。这导致了他彻底的悲剧,他只是时代制度下的无辜牺牲品,虽然他也不是黑人。
   “我命该如此”,是《八月之光》里的一句话,我们应该发现它涵盖的信息量之大,它包含着象征和隐喻,八月之光分明是多么美丽的一个名字啊,却充满艰辛。如同作者写作的初始欲望,妻子问:你有没有想到过八月的光线跟一年里任何别的时候都不一样?于是他站起来走向自己的房间进行写作。文章最后莉娜找不找卢卡斯・伯奇或者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还在路上,她或者已经喜欢上了行进的感觉。八月,故事的开始与结束,有人重新上路,有人已达终点。
   五 小结
   无论在结构还是叙述方面,福克纳都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他只需用笔便可以构造出一个巴比伦空中花园。他虽然突破了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写作,气息却依然着重于“大地”,他的意识流是有根的,人物匍匐翻滚满身的泥土,然而气味真实。福克纳一生都在同不公正奋斗,他的悲悯情怀直逼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损害的人们》里的凡尼亚。
   本文运用语料库检索对福克纳的作品进行了分析,清晰准确地把握住了作品结构和人物造型特点。语料库作为工具在作品还原上比较真实,但是它对文本的分析终究不能替代文学本身的鉴赏。这种新型的研究方式使得文学文本可以量化的同时,也得到了更加理性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胡美珠、周学军:《语料库语言学对传统英语语法的挑战》,《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2] 孙莉莉、杨雪静:《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写作中冠词、介词的误用分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3] 韩怀伟、赵宏凌:《语料库支持的汉化思维在英语写作中的迁移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S1期。
  
   作者简介:
   白晶,女,1979―,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王抒飞,女,1978―,黑龙江哈尔滨人,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级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教学,工作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

推荐访问:语料库 作品 研究 基于语料库对福克纳作品的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介词研究 基于语料库研究的英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