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有冲突 门诊医生不会告诉您的5个育儿观念

  一、最爱孩子的家人可能是孩子生病的感染源      有的孩子呼吸道反复感染。经常感冒、发热、咳嗽,这难道是孩子的体质天生就弱吗?我根据多年的研究发现:导致孩子反复感染的罪魁祸首可能就是最爱孩子的家人,包括父母、爷爷、奶奶等经常接触孩子的亲人。家人身上的疾病,是孩子反复生病的固定感染源。有的家长长期患有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由于时间太长,症状也不是很明显,自己已经习以为常,也没有去治。这种情况下,最容易使孩子感染。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生病是环境的变化导致的,比如说上幼儿园或者天气的变化等。但这些都是诱因,如果没有种子,再浇水施肥也不会开花结果。只有病原的种子先存在于孩子的身体内,再加上环境的因素,孩子才会生病。
  很多老人有慢性气管炎,而且反复发作。这时候,老人的气管就是耐药细菌的培养基地。当老人咳嗽得很厉害,吐黄痰或浓痰的时候,就说明老人的体内已经复制和培养了大批细菌。如果老人和孩子一起生活,细菌随同痰液扩散出来,就会感染孩子。有些老人不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孩子去看望老人的时候也会被感染。如果家里有这样的老人,要及时带他们去医院治疗,同时让孩子多喝水,经常给孩子冲洗鼻子,避免孩子被感染。
  有些父母的鼻子不好,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鼻子经常堵,睡觉打呼噜。这些父母很容易忽略自己的疾病,因为他们已经习以为常,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鼻子有问题。如果早上起来反复清嗓子,说明患了慢性咽炎。慢性咽炎是因为鼻炎、鼻窦炎导致鼻涕流进嗓子造成的,治好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就会好转。另外,如果父母感觉口腔经常发干、发黏,早上起床后嘴里有异味,这也是鼻炎、咽炎的表现,要及时治疗。否则,就很容易感染孩子。
  孩子生病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果您先清除了家里的感染源,虽然不能保证孩子从此以后就不生病,但会明显减少孩子生病的次数。
  
  二、孩子反复生病可能是过敏体质惹的祸
  
  我在门诊中经常接触到过敏体质的孩子。他们与正常体质的孩子一样,也表现为发热、流鼻涕、咳嗽、扁桃体发炎等症状,但他们生病的主要诱因是过敏。如果医生只是对症治疗。不分析孩子的病史。就会诊断为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感冒。家长如果不知道孩子反复感冒是因为过敏导致的,没有发现导致孩子过敏的过敏原,不去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去控制孩子的过敏症状,即使再精心护理,孩子仍然会生病。
  说到过敏,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大多数人都可能会碰到过敏现象。但是,过敏和过敏体质虽然关系密切,但还是有区别的。有过敏症状的孩子不一定是过敏体质;过敏体质的孩子不一定有过敏症状。
  首先,过敏体质和遗传有关。一般来说,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是过敏体质,孩子很可能也是过敏体质。父母的过敏症状越明显,孩子出现过敏症状的时间也越早。其次,过敏体质和环境有关。环境中的过敏因素越多,孩子出现的过敏症状就越明显、时间也越早。也就是说,虽然孩子是过敏体质,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过敏原刺激,一般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常见的过敏原主要有吸入性过敏原和食入性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包括尘埃、尘螨、真菌、动物皮毛、羽毛、棉絮等,多引起过敏症状常年性发作;植物花粉引起的过敏症状,多为季节性发作。食入性过敏原包括各种蛋白、坚果和多汁的水果。环境中过敏原含量越少,越不容易引起过敏,很多孩子过敏是因为长时间受到过敏原的反复刺激。另外,冷热变化也可能引发过敏。
  目前过敏体质的孩子越来越多,这可能与环境的恶化有关。有的父母草木皆兵,孩子出现一点过敏症状,就断定孩子是过敏体质,于是忧心忡忡;也有的父母,孩子明明是过敏体质引起的损伤性表现,却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而盲目地带着孩子奔波于各家医院,结果花了很多冤枉钱,孩子的身体却越来越差。
  过敏体质是父母遗传给孩子的,谁也无法改变。但是如果孩子出生后,父母能及时判断出孩子是过敏体质,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护理,孩子一样能健康成长。
  
  三、抗菌素不是用得越少越好,而是要用对
  
  孩子生病了,医生给孩子开了抗菌素,可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吃了抗菌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就不给孩子吃。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却是不正确的。
  细菌感染孩子后,如果您不让孩子吃抗菌素,孩子的机体就要单枪匹马地与细菌作战。孩子的“兵工厂”主要是扁桃体、腺样体和肠道淋巴系统,为了提高战斗力,这些工厂就要扩编,也就是代偿性增大。医生在检查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的扁桃体肿大、孩子肚子疼(肠系膜淋巴结炎)。如果这些器官经常代偿性增大,就会形成慢性扁桃体炎和腺样体增生,孩子睡觉会打呼噜,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如果家长及时给孩子吃抗菌素,孩子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给孩子吃抗菌素?什么情况下不应该给孩子吃抗菌素?什么情况下给孩子吃抗菌素会导致细菌耐药呢?
  抗菌素是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能杀灭或抑制细菌。很多媒体经常说医生滥用抗菌素,这导致很多病人连合理的抗菌素都不敢使用了。
  现在大医院的儿科都比较正规,一般的感冒发烧也需要检查血常规,如果检查结果证明孩子是细菌感染,这时候使用抗菌素就是正确的,不使用才是错误的。滥用抗菌素主要指不做检查或者凭经验使用。
  儿科主要使用青霉素类或者头孢类抗菌素,这些抗菌素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一代头孢主要的副作用是肾毒性,三代头孢的副作用已经很小了。相对于疾病对人体的损伤,抗菌素的副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有些人认为头孢类消炎药物会杀死白细胞,这完全是误解。因为使用头孢类抗菌素后,绝大多数的细菌被杀灭了,因此,血液里的白细胞自然会降低到正常水平。如果这个时候合并病毒感染(在细菌感染的时候,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会降低,病毒会趁机作乱),往往会导致白细胞降低到正常值以下。这是病毒的作用,而不是抗菌素的副作用。
  使用抗菌素要遵循的五大原则
  1 一定要有严格的用药指标,血常规检查提示有细菌感染后再用。
  发热、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原因很多,有时候是感染导致的,有时候是非感染导致的。而在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对上述症状产生的原因作具体分析,是合理使用抗菌素的前提。医生一般会根据孩子的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最终作出诊断。
  2 用药要足量,还要坚持按疗程用药。
  对细菌就要一棍子打死,否则它还会死灰复燃,甚至更厉害。超级耐药菌就是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很多家长怕药物有副作用,认为不发烧了或者不咳嗽了,孩子的病就好了,就可以停药了。其实完全不是, 也许孩子身体里的细菌刚刚被压制住,如果马上停药,细菌就会死灰复燃。
  根据用药特点,抗菌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浓度依赖性抗菌素,比如庆大零素、环丙沙星。这一类药物的浓度越高。对病原的杀灭就越快,但由于药物的副作用,不是浓度越高越好,高浓度的庆大霉素可能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高浓度的环丙沙星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这类药物都不能大剂量地使用。第二类为非浓度依赖性抗菌素,或者称时间依赖性抗菌素。这类抗菌素维持在血液里的某个最小浓度的时间越长,对细菌的杀灭越有效,至于浓度的高低并不重要。头孢类抗菌素就是这个特点。因此,家长在给孩子服用头孢类抗菌素时,不要随便减少服用的次数。
  3 不要随意把抗菌素作为预防感染用药使用,这样会造成细菌的耐药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 抗菌素无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以价格和感觉判断药物好坏是不可取的。
  5 不要几个抗菌素来回交替使用。
  孩子生病了,部分家长太着急,不顾疾病的发展规律,频繁更换抗菌素,以期达到快速治愈的目的,结果欲速则不达。
  耐药是细菌的生物本性,是为了自身生存繁衍的需要。无论您多么小心,最终细菌都会出现耐药性。但不要害怕,人类也会生产出更新的抗菌素来对抗,毕竟人类要比细菌聪明很多。细菌耐药需要经过成千上万亿代的遗传和变异来实现,在一个没有严重疾病的人身上,细菌很难实现耐药。耐药菌一般出现在医院,特别是重症监护室,那里的细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很容易产生耐药菌株。
  人自身不会耐药,如果你感染的是耐药菌株,不论你是否吃过抗菌素,都会出现耐药现象。细菌耐药的根本原因是大范围不合理应用抗菌素造成的。另外,部分病人不遵从医嘱随意减少抗菌素的药量、服药次数和使用时间,也会导致细菌耐药。合理使用抗菌素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责任。只要您合理、足量、足疗程地使用抗菌素,就不容易出现耐药。
  
  四、治疗慢性疾病,关键在找对专家定期复诊
  
  孩子得了小病还好,普通医生很快就能治愈,父母最怕孩子得了慢性病,如慢性鼻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肾炎、癫痫、心肌炎、过敏性疾病等。这些慢性病治疗周期长,易反复,对孩子危害大。
  其实,孩子患有慢性疾病不要紧,家长只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孩子同样可以健康成长。
  原则一:尽量找专家治疗
  因为慢性疾病的治疗周期长,治疗的难度大,普通医生很难驾驭,最好选择一位好的专家给孩子长期治疗。专家也不是越老越好,一定要按照专业来就诊。如果您的孩子患的是呼吸系统的疾病,您就要找呼吸系统的专家。如果您找个血液系统的专家,他对呼吸系统也是一知半解的,甚至还不如呼吸门诊的普通医生。
  原则二:正确对待药物的副作用和用药时间
  我在儿科门诊,家长问得最多的就是药物的副作用和用药时间等问题。所有的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权衡,如果疾病造成的伤害远远超出药物副作用,并且没有更好的替代药物,那就必须用。有些药物是临时缓解的,长期使用就会有副作用,比如支气管扩张剂、鼻黏膜减充血剂、抗菌素等,这些药物的使用超过2周就要慎重权衡。其实,退热药物对孩子的伤害最大,这些药物会对血液系统造成损伤。但是一般家长都不知道,孩子一发热就着急退热,频繁或者大剂量地给孩子使用退热药物。
  在给孩子服药时,家长要按照处方上的用药剂量给孩子服用,不要随意增减单次剂量,也不要随意增减次数。如果要长期用药,一定要和主治医生沟通,注意预防长期用药的副作用。
  所有慢性病的治疗时间都需要根据服用药物以后的疗效来决定。如果孩子用药的效果很好,用药的时间就会短一点:如果孩子用药有效果,但用药期间还有反复。就要延长用药时间;如果用药2周,效果不明显,就要查找原因,如果没有原因,就要考虑换药。
  原则三:家长要放松心态并及时带孩子复诊
  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和家长的心态也有关系,有些家长特别焦虑,希望能够药到病除,孩子的治疗效果很可能会差一些。因为,一般来说,这些家长不能够客观地评价药物的疗效,不能耐心地等待,频繁地更换医生,频繁地更换治疗方案。我建议家长带孩子复诊时,一定要客观评价药物的疗效,否则医生会认为效果不好而更换治疗方案,大多时候,医生选择的第一方案都是副作用比较小或者比较经济的方案。
  另外,我还要特别提醒患有慢性疾病的患儿家长,一定不要忘了及时带孩子复诊。复诊很重要,这是医生与病人交流反馈的重要渠道,医生可以根据复诊的情况,判断自己采用的治疗方案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更换其他的方案。如果家长不带孩子复诊,医生也就没有调整的机会。
  
  五、理智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良医
  
  孩子生病后,有的家长非常焦虑,心里发慌,六神无主。有时一天跑好几个医院反复就诊,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医生的身上。
  有的家长不相信医生。医生诊断出孩子有某种疾病或症状后,他们就是不愿意承认和接受,存在一些侥幸心理,总认为可能是医生诊断错了。还有的家长最不愿意承认孩子患有慢性病,甚至还跟医生吵架,发泄自己的恐惧和不满。
  作为医生,我欣赏理智型的家长。面对孩子的病情不慌张,查阅各种资料来了解孩子的病情,认真记录孩子的生病日记,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还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孩子病好后,他们还要总结孩子发病的诱因,积极预防。孩子生病后,家长若过度焦虑,反而会帮倒忙。家长不相信医生,不配合医生的治疗,可能会耽误孩子的病情。
  
  ――节选自《父母如何做,孩子才健康》
  责编/魏玲

推荐访问:您的 门诊 育儿 门诊医生不会告诉您的5个育儿观念 医生不会告诉你的育儿秘密 5个育儿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