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七代梨园人]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

  “谁让咱姓谭呢。”谭正岩每个月800块钱工资,坚持唱京剧,就因为这句话;谭孝曾本来有机会到加拿大过舒心日子,但他在出国手续都办好的时候又拒绝了,也是因为这句话。谭家是京剧世家,他们的后代没有理由不去继承这门艺术。谭正岩是谭家第七代梨园人,从第一代谭志道开始,这个家族已经在京剧舞台上活跃了150多年。
  梨园行有个说法叫“五世而斩”,就是最多传承五代人,其实能有三代就算不错了。谭家能传承七代,而且基本上每一代人都留下了自己的影像资料,这在戏曲界,甚至整个中国都绝无仅有。
  在京剧形成的初期,京剧界就有了谭家人。谭家第一代谭志道本是生意人,经营米店,但对戏曲有很大的兴趣,很多戏都能唱全本,是一位资深票友。那会谭志道还在老家湖北,而他迷的是汉调――汉调西皮、二黄调是京剧唱腔的基础。一次看戏时,因为戏班的一位演员生病,要更换剧目,台下观众不答应,戏班老板连连道歉,也无济于事。谭志道主动请缨:“我能代角出演。”简简单单化了妆,就登台演出。谭志道有些功夫,而且还是临时拼凑,所以博得观众阵阵掌声。谭志道红了,还成为戏班的业余演员,由于他嗓音洪亮,还得了一个“谭叫天”的雅号。
  谭志道几年后索性自己组建戏班演戏,四处演出,几经周折,到了北京。谭志道加入京剧鼻祖程长庚的三庆班,与程长庚合作演戏。这就是谭家的第一代京剧人。
  谭鑫培是第二代,他可以说是京剧辉煌时期的代表,在中国被叫“伶王”的只有两个人,一个就是谭鑫培,另一个是梅兰芳。谭鑫培打小进了京戏科班学习,出科后,也跟父亲一样,进了程长庚的三庆班,演武生戏。程长庚看重谭鑫培,收他做义子,还给他一个重要的指点:“你嘴巴大,还是唱挂髯口的老生为好。”谭鑫培坚定地唱起了老生,而且从此100多年,谭家人都唱老生,谭派成为老生的本派。
  1905年,中国电影元年,谭鑫培成了中国第一位电影演员。谭鑫培是谭派的创始人,是谭家最杰出的人物。谭鑫培会400余出戏,在皇宫给慈禧唱了20年,最后皇宫戏台“无谭不成戏”。谭鑫培在丰富老生唱腔和统一京剧声韵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成为京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接下来的一代就是谭小培,谭小培兄弟八个,有五个都在梨园行,但成就都不大。谭小培的声誉也还可以,和当时的名角尚小云、荀慧生、段小楼合作,有“三小一白”之称,也算一流,但他始终没达到独霸一方的地步。后来,谭小培决定放弃自己的舞台生涯,专心培养自己的儿子谭富英。
  谭富英六七岁的时候,家里就安排老师教他学戏。一年后,谭富英在爷爷谭鑫培的面前进行了一次“汇报演出”,唱了一遍《黄金台》的头场。谭鑫培摸着孙子的头说:“好小子,是这个事。”谭小培又向父亲请示,谭鑫培说:“只有一条路,进富连成。砍的怎么也没有旋的圆,不坐科是不行的。”
  富连成是京剧界最有名的科班,教学也甚为严格,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学戏场景就是真实写照。但是为了把谭富英培养起来,谭小培还是忍痛把他送进了富连成。在富连成打功底的同时,谭小培帮助谭富英归工归路,正式继承谭派艺术。
  为培养谭富英,谭小培费尽心血,为谭富英演出谈戏码,定包银,安排剧目和日程,甚至谭富英的日常生活也都由他料理。每次谭富英演出他都亲自陪同,为其把场。谭富英天赋好,在四大须生里嗓音条件是最好的,刚出科的时候,很多人就建议谭小培让谭富英自己挑班。谭小培没有冒进,坚持让儿子搭班唱戏,经过多年历练后,才为他组班。谭鑫培之后,谭富英是谭家成就最高的一位,是四大须生之一,17岁就在上海灌制了唱片,还录制了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与谭鑫培前后呼应,蔚为壮观。
  谭富英成名后,有报纸登出一幅漫画,画面上是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三人。谭鑫培对谭小培说“我的儿子不如你的儿子”,谭富英则仰向谭小培说“我的父亲不如你的父亲”。谭小培不如父亲,也不如儿子,这是公认的事实,但谭小培在培养人才上是谭家一个重要的人物。
  谭元寿因为出演样板戏《沙家浜》而为观众所熟悉,他的学戏经历和父亲谭富英一样,也是先进科班富连成学习,再经过“回炉”,走上谭派正途。谭元寿在科班里受罪不少,有一次因为唱错了词被打得皮开肉绽。谭富英看到后,虽然心疼,但也谨遵“不坐科不行”的家训。“回炉”时,谭富英一字一板,一招一式地教谭元寿。谭富英还告诫谭元寿:“演历史戏要熟悉历史,多看历史书籍,了解历史人物性格,对表演极有帮助。”于是谭元寿自小就养成了与父亲一样爱看历史书的习惯。
  接下来的谭孝曾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等到他学戏的时候,戏曲科班已经不存在了。谭孝曾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保姆带着考上了戏曲学校,毕业后,得到了爷爷谭富英不少的指点。可惜的是,谭孝曾没有碰上好时代,“文革”耽误了他的事业,随后,京剧又每况愈下,很多登台演戏的机会都错过了。
  谭正岩很小的时候,爷爷谭元寿就带着他去看演出。但刚开始进入少儿京剧班的时候,他并不喜欢京剧,《二进宫》里杨波一句“千岁请”,他愣是学了三个礼拜。继承京剧,这是家族的期望,谭正岩坚持了下来。上戏校,谭元寿亲自去送谭正岩,对领导说:“请你们严格要求,别人的孩子不能打,正岩能打!”还是谭家的老规矩。现在谭正岩已崭露头角,借用吴祖光的话:“可喜谭门有后,待我谢天谢地。”

推荐访问:梨园 一家七代梨园人 梨园头村村长七哥 一门七代梨园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