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探险的罗布 罗布人最后的家园探险记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新疆探险家、西域文化专家、作家杨镰,20多年来,47次深入新疆腹地,足迹遍布罗布泊、楼兰古城、小河墓地……   本文是杨镰先生的探险手记,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秘了罗布泊腹地的罗布人及其居住的村寨,一个久远年代的渔村――阿不旦。
  
  阿不旦,被弃置了的“岁月”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名著《我的探险生涯》,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神秘古城丹丹乌里克,特别是罗布荒原上的探险家的驿站――阿不且渔村,成为我梦境从不改变的终点。
  寻找探访罗布人的伊甸园――阿不旦,是我一次次在塔里木旅行的目标之一!
  1984年8月中旬,我在新疆作第一次环绕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旅行。来到若羌县的米兰镇,本来我只是想看看著名的米兰故城,也就是《汉书》记载过的伊循古城和发现过“带翼天使”壁画的米兰大寺。在米兰镇,我无意中获悉,附近就居住着一些罗布人。这时,我感觉,自己已经近在阿不旦的面前了!
  斯文・赫定于1896年、1899年、1901年几次来到亚洲腹地的罗布荒原,都得到了罗布人的大力帮助。
  1896年,斯文・赫定曾经受到这支罗布泊古岸边阿不旦的罗布人的首领的接待,也就是清廷册封的世袭五品昆其康伯克。
  1921年后,因罗布泊北移,阿不旦被荒沙湮没,这支罗布人便迁居于米兰镇。而渔村阿不旦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历来就是罗布人的行政中心,也因为一个多世纪以来探险家要在罗布荒原进出,那就必须以这个阿不旦为依托,只有在这儿,你才能找得到合格的向导、驼夫,才雇得到驼马,才能够补充得上给养。然而在我看来,实际上它就是中国西部人与环境关系的典型样本。
  我没有想到,几十年过去了,我仍能与阿不旦的罗布人相逢在米兰镇,这使我抵达阿不旦考察的夙愿有了实现的可能。是好客的孩子们把我们引到了罗布老人库万家,在库万・库都鲁克家度过的那个晚上,我至今记忆犹新。
  库万老人清癯枯瘦,他的双眼藏匿在深陷的眼窝中,但在回忆几十年前在渔村阿不旦生活的往事时,眼睛却不时放射出熠熠的光芒。
  库万的记忆是与上世纪初的渔猎生涯分不开的。
  当天晚上,他爽快地答应,明天将带领我返回如今已沦为沙漠的阿不旦村,凭吊逝去的美好时光。
  我在米兰见到的罗布人(特指世纪初曾生活在阿不旦渔村的罗布人)除了库万,还有热合曼・阿不拉、塔依尔、艾买提。那时据说在米兰镇当年阿不旦的村民还有10个左右。塔依尔是罗布人中的长者,艾买提则是昆其康伯克的直系后裔,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库万,就是热合曼老人。
  热合曼思路敏捷,记忆清晰。以后的事实证明,他是罗布人一个世纪间在环境恶化的负重下退出罗布荒原的见证,是将最后的罗布人离开阿不旦前后的经历记录在史册上的人。
  当我站在阿不旦村村头时,真是激情难抑。这是一片长两三百米的濒河(阿不旦河)废墟,已经被弃置了一个花甲的岁月。在阿不旦生活了几个世纪的罗布人不懂,也没有人能对他们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沧海桑田的水陆幻化怎么就会强加在他们的头上!
  库万为我引见了村落的每一处遗址:这是乡约(伯克)的官衙,这是我的家,这是毛拉家的羊圈,这是罗布麻织的渔网,那边就是渔人独木舟停靠的码头……
  望着这些被流沙湮没的“庞贝”,我好像走进了梦境,时序在倒流,岁月在向起点狂奔,景物在替换,感觉在苏醒……一支探险队即将走上村旁的古道,而我和库万就站在路旁,等待会晤迟到的探险家。
  
  寻找罗布人最后的家园阿不旦
  
  我只在米兰镇住了3天,但这短短的3天,却改变了我对中国西部历史命运的看法,最终使我将自己的视野集中到了人与环境关系这个宏大的课题上来,而这一切都萌生于阿不旦村的村头!
  从1984年开始,我就像个寻找地平线上绿洲的游僧,在塔里木的古老村落和穷乡僻壤云游。我多次来到米兰镇,并看望了罗布老人库万与热合曼。在这期间,我对罗布人和阿不旦的了解越来越深。
  1876年11月,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乘船沿塔里木河下游紊乱的河道前往罗布泊。他的船队路经了一个个从不为人所知的罗布人渔村,它们都归阿不旦的昆其康伯克统辖。普氏在探险记和书信中记下了阿不旦的观感:
  阿不旦是个固守旧俗的桃源,这里的罗布人不知道目前谁主宰着新疆,也不关心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事情。他们世世代代死守罗布泊水域,过着寂寞但惬意的日子。由于极度的闭塞,而且与塔里木的社会生活脱节,使阿不旦成为一个远古时期的活化石。阿不旦人的生活用品都取自身边。这里芦苇有8米高,直径四五厘米,他们就用芦苇盖房、取暖、架桥、铺路,芦花可以充填衣被,可以熬成浓浆代替食糖……他们的衣着是由当地的野麻织成,后来就被称为罗布麻,主食有吃不完的鱼,再加上水禽。从这个角度来说,阿不旦,这就是罗布人的一切!
  20年后,也就是1896年,斯文・赫定也乘独木舟抵达了罗布人的“首府”阿不旦。《穿越亚洲》一书有关阿不旦的段落,当独木舟靠在了阿不旦的码头时,凭普尔热瓦尔斯基书中的一幅插图,斯文・赫定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末代楼兰王”――昆其康伯克。当时昆其康伯克已经86岁,但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他告诉斯文-赫定,如今的阿不旦是他的祖父建立于公元1720年的。斯文・赫定也记录了阿不旦的生活场景,罗布人每家有一个或几个恰普干,所谓恰普干,就是专门为了捕鱼而由人工修建的水道。每家的恰普干就是罗布人的私人领地。据斯文・赫定观察,阿不旦得到了有效的管理。世居罗布泊畔的罗布人只有在远离尘嚣的阿不旦还无视世事的变迁,恪守祖先旧俗。这当然与昆其康本人就住在阿不旦有关。但奇怪的是,以斯文・赫定这样敏锐、勤奋的观察家,竟未能见微知著,没有注意到阿不旦村已经处在复杂的生态危机之中,一种恶性循环,已经使阿不旦濒于环境崩溃的临界点。换句话说,这个表面繁荣兴盛的首府,正处在不可逆转的衰败过程!
  1900年的春天,斯文・赫定再次抵达罗布荒原。在作从北向南的探险时,他抵达了罗布泊从未为人所知悉的北岸,这时他才得知,昆其康伯克已于1898年去世,随着末代楼兰王的去世,罗布人放弃了罗布泊古岸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阿不旦,主体部分迁往两天路程之外的玉尔特恰普干,从此,玉尔特恰普干就叫做新阿不旦,新阿不旦的村落依塔里木河的支流伊列克河分布,但是由于河流间歇断流,植被锐减,盐碱成倍增长,罗布人在定居仅仅一代人之后,不得不放弃了新阿不旦,退出罗布荒原,来到米兰河畔。新阿不旦是罗布人在环境恶化重压之下一步步退出罗布荒原的最后一站,也是人类进出罗布荒原的标志。
  在罗布方言里,阿不旦是水草丰美,适宜人居住之意。罗布人喜欢将自己的聚居地叫阿不旦。这样,昆其康伯克的阿不旦就成了老阿不旦或真正的阿不旦,玉尔特恰普干沿袭了阿不旦 的名字,便是新阿不旦。
  奇怪的是,罗布人聚居地的这个新旧变迁竟长期不为人所知。1996年以前,我也以为自己1984年到的阿不旦,就是昆其康伯克的老阿不旦,但事实上,一百多年来外人再也没有到过罗布泊古岸边的老阿不旦。1907年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因,1909年的日本人释子橘瑞超……直到1981年的中国科学院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以及1984年的我自己,所抵达的阿不旦,其实都不是老阿不旦,即真正的阿不旦,而是新阿不旦――玉尔特恰普干。
  弄明白阿不旦的变迁,真使我颇感沮丧,但又激发了我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促成了我以后两次寻找老阿不旦的探险考察。
  
  我是100年来老阿不旦第一个探访者
  
  1997年8月,我再次来到米兰,在来米兰之前,我就获悉库万刚刚在7月份去世,罗布老人热合曼接待了我。这次就罗布人和阿不且的历史,我获得了许多前所未闻的重要情况,但遗憾的是,我们寻找老阿不旦的探险却失败了。
  1998年10月,我又来到了罗布荒原。这年是因生存环境的恶化而不得不放弃老阿不旦的100周年,这年也是罗布人迁居最后的聚居地新阿不旦100周年。然而时隔一个世纪,将由谁亲手结系起老阿不旦突然中断的历史呢?谁将是老阿不旦放弃百年后第一个来访者?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1998年10月10日我再次抵达了米兰镇。
  1998年10月11日清晨,热合曼领我们踏上前往老阿不旦的荒疏已久的路。这次我们带有“奔驰”沙漠车和先进的CPS卫星定位仪,并掌握了前人测定的老阿不旦的经纬度。但我们真正依靠的只是罗布人对故园刻骨铭心的记忆和与生俱来的方向感。斯文・赫定曾说,“即便蒙上双眼,罗布人也可以凭直觉毫不费力地辨认出方向,在全无参照物的荒野上认路,这是他们生存的本能。”
  沙漠车行走在沙包、碱滩之间,荒野一望无边,死寂难言。事实上,我们一直沿着罗布人退出罗布沙漠的路线反向前进。
  我们到达的第一个居住遗址叫奥特开提干乌依,意思是火烧了房子的地方。1898年,因地下水位上升,湖泊成为沼泽等因素而撤离老阿不旦的罗布人先定居在此,一次为驱赶蚊蝇点燃芦苇,控制不住的火势将整个村子烧光,才又搬到新阿不旦。而这个地名就成了罗布人退出沙漠的里程碑。
  再踏上路途,环境恶劣多了。当热合曼老人告诉我,他只是在60年前到过老阿不旦时,大家不禁对他能否领我们抵达目的地持怀疑态度。热合曼仍然不紧不慢地指着路,而前方的沙包却越来越密集。同行者建议:“杨老师,还是依靠GPS吧。向西3公里,再折向正北2公里,就是老阿不旦了。”
  话刚说完,热合曼就沉稳地说:“喏,这就是老阿不旦了!”如果不是热合曼提醒,我根本不敢相信眼前就是那个繁荣昌盛了一两百年的阿不旦村!
  热合曼几乎语不成句地说:“只有远处那两个黑沙包,是在老阿不旦兴盛时期就存在的,而环绕在我们身边的其他簇簇密集的沙包,就是压在孙悟空背上的五行山,在每个沙包之下,都有一座罗布人的家园。”
  而我以为是一段被流沙阻塞河道的深坑,既然竟是阿不旦村中心的广场,那个深坑是百年来风的杰作。地面残存的芦苇高达几十厘米,而瓷实的芦苇根几乎插不进一根筷子。据斯文・赫定记载,老阿不旦是罗布泊一喀拉库顺岸边唯一一块干燥的、可以居住的高岗,而目前它已经快要由一片簇拥在一起的沙丘,发展成一个硕大无比的沙山。那一望无际的罗布泊水域在哪儿呢?那浓密无隙的芦苇、遮天蔽日的植被又生长在何方?是谁施加了法术使那一人长的大头鱼,那出没在密林灌丛的马鹿,那携家带口的水禽,都消失干净?是冥冥中的什么力量驱使那终日在村头享受秋阳的老人、孩子,那编织罗布麻的妇女,那与世无争的勤劳的罗布人,都弃家园于不顾,而流落他方?
  刮了一天的风在不知不觉中停息了,随之而来的是失聪般的寂静。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找到并抵达了老阿不旦,但我却为之背上了难以息肩的精神负重!
  在老阿不旦的村头,我与热合曼老人并肩漫步。老人沉默不语,但他的表情分明把他的心事传达给了我。作为100年来老阿不旦村第一个外来人、探访者,是历史的机遇赋予了我重访阿不旦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已经成为斯文・赫定的后继人,成了昆其康伯克期待已久的贵宾!
  返程分外沉闷漫长,我们在热合曼的带领下,依罗布人“败北”的路线,一一探访了夏卡勒、库姆恰普干、吐逊恰普干、新阿不旦――玉尔特恰普干等罗布人“遗失”在荒沙中的村落,当然,如今它们久已沦为无人的沙海。
  路上,我想起库万对我讲过的罗布人中的传说:在烟波浩渺的罗布泊中,有许多一人长的“鱼王”,每逢春风吹遍荒野,它们就跃上岸边,在沙滩打个滚,摇身一变,成为壮硕的马鹿,跑进浓密的胡杨林。而每逢秋风扫落了树叶,胡杨褪尽夏天华丽的衣衫,马鹿又跑到罗布泊岸边,在沙窝一滚,还原成大鱼,再游到湖泊的深处。就在返回米兰镇的路上,我突然品味出这个传说深刻的意蕴,其实这是罗布人对罗布荒原环境日益恶化的一个心理折射。在不知不觉间,本是浩瀚无边的罗布洎已经日见干缩,在其间悠游的大鱼难以存身,活动不开。在罗布人想象中,鱼只能以鹿的形体,转至胡杨林中藏身。但如果胡杨和植被也处在了不可遏止的衰颓过程,那么罗布荒原就不再有生物的寄身之地!这是多么浪漫,又多么凄伤的幻觉啊!这是多么紧迫,而又多么漫长的过程!一旦罗布人已经认识到水陆都不适宜人居住时,那么除了放弃先民发轫之地,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前方是米兰镇一抹绿色的林带,身后是沉没百年的罗布人的方舟。它们之间的路程只有10个小时,但我恍然跨越了几十个世纪的漫长坎坷岁月!
  2010年的春天,我又来到了阿不旦,热合曼老人已经去世,我专门看望了热合曼的亲人、昆其康伯克的后裔,以及其他家庭,受到了如久别的亲人回家般的欢迎。

推荐访问:探险 罗布 家园 罗布人最后的家园探险记 罗布人最后的家园 最后的罗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