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物理教学|物理教学 杂志

  摘要:通过对新课标的研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如何按照学生认识规律进行物理教学,提出了了解学情,研究教材;有讲有练,讲练结合;从点到面,点面结合;从旧到新,新旧结合等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能力和科学素养,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学情讲练 点面 新旧 认识规律 物理教学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01
  
  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既是一个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过程,更是一种认识的过程。认识规律主要包括:⑴、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的认识规律;⑵、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⑶、自主学习、灵活运用的认识规律。而物理教学的本质是通过教学传递人类探索物理世界的社会经验,所以,教学活动设计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同时体现各种经验要素所特有的学习规律。本文就如何按照学生认识规律进行物理教学谈谈自已的一些看法。
  一、了解学情,研究教材
  了解学情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学情,把握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针对学生的认知缺陷,同时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们的工作要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而我们教学工作的客观外界,就是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没有掌握住学生的认识规律,对教学内容存在随意加深拓展,过于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化,追求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点一步到位的现象,结果适得其反,学生食而不化,教学质量不高。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负担。教学中还要经常征求a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目标,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由于新教材实施模块教学,编写体系上凸显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基本素养的培养,淡化了学科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还要认真研究教材的系统性,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明确哪些知识是最本质的东西,哪些知识可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中引导,哪些知识要为以后学习重要知识点打好基础等等。然后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合理地安排教学。例如《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这节课,由于电场力做功、电势能都很抽象,很难被学生接受,如果采用类比的方法,先复习力学中重力做功的特点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然后再引出电场力做功特点,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这样可以将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对比,寻找不同事物变化中所具有的共同点,给这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概念、规律赋予形象的、通俗易懂的形象,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化解难点,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达到知识的正迁移,从而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并掌握物理知识。
   二、有讲有练,讲练结合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所以,课堂要进行讲练结合,师生共同活动,这是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来改变课堂教学的关键。“讲”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练”是学生的独立工作,讲是练的先导,练是讲的延续。课堂上有讲有练,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密切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知识的深化活化。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启发方法,有时从实验开始,有时从阅读课本开始,有时从做几道题目开始,有时由讨论或解答一些问题开始,积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重点介绍两种教学方式:
  1.采用“实验��阅读��练习��总结”的教学方法。按“由感性到理性”、“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原则,让学生先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所观察到的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接着安排学生做巩固知识的练习,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超重和失重》这节课,上课前可先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取一个可乐瓶,在瓶的侧壁上钻几个小孔,用手指堵住小孔,向瓶中装满水,松开手指,瓶处于静止状态,这时发现瓶中有水从侧壁和底部的小孔中喷射出来,如果松开了拿瓶的手,让瓶自由下落,发现水立即停止喷出。紧接着就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相应的教材内容,根据已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课文的解释中去思索探讨实验现象的本质,同时安排学生适当做一些巩固知识的练习,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把感性实践提高到理性认识。
  2.采用“提问��阅读��讨论��总结”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依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素材,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或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并让学生分析、讨论,同时要求学生划出重难点、摘出笔记,提出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例如《离心运动》这节课,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然后提出问题:“魔盘”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为什么转速一定时,有的人能随之一块做圆周运动,而有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接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要求利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当提供的向心力小于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离心运动;如果提供的向心力刚好等于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圆周运动;如果提供的向心力大于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向心运动,从而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
  而对一些难度不大且大部分学生自已能看懂的教材内容,我们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解决。例如有关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问题,提出问题:(1)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2)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进行分析、讨论、总结,从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三、从点到面,点面结合
   “人们的认识是一步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去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从点到面,步步深入,不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教师如果讲多了,必然要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这就违背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事实证明,不经过学生思考、理解、消化的知识,绝不能变成学生自已的东西,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从点到面,点面结合,有意识地采取有效措施,把课本知识变成学生知识,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启发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去领会其他问题,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在《静电场》这一章中,场强和电势是分别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的两个物理量,正确理解场强和电势的物理意义,是掌握好本章知识的关键。而本章的其他内容,如《电场中的导体》实质上是电场力的性质研究的继续;电势差、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的变化等是电场能的性质的延伸,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则是电场上述两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中只要攻破场强和电势这两个难点,由点联系到面,其余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而对一般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自已去领会,去思考,去理解,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完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可收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的效果。
  四、从旧到新,新旧结合
   一个正确概念的形成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讲授新概念新知识的时候,必须尽可能联系到旧概念旧知识,以唤起学生的联想,促进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能力。重视怎样从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掌握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提出用旧知识并不一定能解决的新问题,揭示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由于急待解决问题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例如,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前,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动能定理做下面两道题:第一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度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下落到高度h2为的B点时速度为v2,试写出物体在A点时的机械能和在B点时的机械能,并对这二点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探究。第二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做平抛运动,经过高度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经过高度为h2的B点时速度为v2,试写出物体在A点时的机械能和在B点时的机械能,并对这二点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推导、计算得出A、B两点机械能守恒,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再比如,讲完自由落体运动后,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一道题:系一重物的气球,以4 m/s的速度匀速上升,当离地9m 时绳断了,求重物的落地时间。这道题既复习了本节课的内容,也为下节课讲竖直上抛运动奠定了基础。通过学生练习、思考,从旧引新,从新到旧,多次反复,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也是促进对物理概念的加深理解与灵活运用的有效办法。
   总之,我们要严格按照学生认识规律进行物理教学,以教材知识点为中心,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及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讲述严密、思路清晰,才能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效果落到实处,从而切实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泓.化学教育,2010,(8):24-25
  [2] 孟昭峰. 结合具体的探究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和做好教师的有效指导[R].教育部2008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2008.

推荐访问:物理教学 规律 学生 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物理教学 物理规律教学案例 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