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智慧故事 [如何在课堂上传承中国历史智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肩负着让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沉积下来的优秀民族智慧一代代传承下去的重任。本文拟就如何传承历史智慧,谈谈几点看法。
  一、传承历史智慧的必要性
  历史本身就充满着智慧。智慧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而是沉积下来、历久弥坚的祖国文化瑰宝。传统的教育,以教师对书本的忠实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往往感觉枯操无味,许多学生学习历史,主要靠死记硬背为主,积淀的尘垢使得学生感到负担的沉重。像这样的学习,只能让学生成为背书的机器,这是与现在的新课程理念相违悖的。而对于历史学科中的智惫故事,学生往往很感兴趣。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遵从教育个性化的发展潮流,将个伏智惹发展列为历史学科教学的新任务,并发掘历史之中能够促进学生个体智惫发展的内容,完善教学设计,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研究目标。
  二、传承历史智慧对教师的要求
  将历史智慧的传承纳人历史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与历史智慧。而这些历史智慧,其中又有着必然或偶然的联系。教师在授课前,必须比较清晰地了解这些智慧,以及产生这些智慧的外因、背景,才能将智慧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比如,八年级历史(下)的《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一课中,“抗美援朝”一目讲到了:美军“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图们江边,对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实行狂轰滥炸,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所以毛泽东认为“出兵益处极大,不出兵损害极大”,故而决定(注意,不是决议)出兵朝鲜,而且,书中的意向也是认为应当出兵。那么,是否我们就将这段历史讲清楚了,就给
  学生一个“应当出兵”的答案呢?这算不算传授给了学生“智惫”了呢?是否出兵就一定“益处极大”、百利而无一害了呢?当然不是(此处不尽赞述,比如导致中美关系恶化、造成台海问题延误等等,答案从略)!那么当时的决定是否正确呢?我们也不能否定当时出兵的正确性。我们在肯定前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出智慧的抉择的同时,我们还要反思历史,这样,才能增长学生的智慧。
  三、如何让学生拳握历史智慧
  教师已经讲解清楚了,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又成了问题的关键。如何让学生掌握历史智慧?我认为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来促进其智慧的发展。这里的历史思维方法,主要指具体的思维方法,如史料的分析与综合。
  首先,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历史教师大多数在知识积累上远远超过学生。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面对知识渊博的教师,自己在知识方面显得多么匮乏而无知,乖乖地听老师讲课变成自然的观念,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质疑的个性就会被抑制。因此,教师讲得越是精彩,学生常常披吸引其中,也就越不愿意主动思考,更谈不上质疑课本与教师。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就需要明确:学生除了听课之外,主动建构自己的思想是教学的中心任务。
  其次,历史是十分重视证据的学科,严谨的历史学家都强调“论从史出”。可是,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求他们“论从史出”显然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教师也很少让学生质疑,免得他们乱假设、乱猜疑。如此,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如何培养呢?我以为:历史研究常常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它需要确凿的证据支撑研究的理念。但是,教育除了教人求真之外,也是一个求善的过程。应当允许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重视自己学习时感受到的疑问,包括一闪而过的念头。思起于疑,疑问是批判的开始。要让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要重视阅读课本与听课过程中出现的疑问,特别是听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产生了问题也不敢问,即害怕老师的讲课被打
  断,遭到训斥,又害怕同学们讥笑自己无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要求全体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不要简单地考虑对与错,而是要分析这个问题可能带来的思考方向,哪怕是错的问题,也要注意问题本身产生错误的原因。比如在学到中国历史第七册的《陈胜吴广起义》一节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学生们就只是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是错误的,一般都不会去想: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呢?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学生就无法学到其中的智慧。这里,书中说的“愚蠢而残暴的焚书坑儒”这种说法是不够准确的。是不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就是个“愚蠢而残暴的”疯子呢?不是!这里,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讨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危害,在讨论中,就会有学生提出”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的疑问-如此残暴的事情,统一天下的君主,竟会愚蠢到这种程度?而且,还得到永相李斯等人的支持?教师应当抓住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的翅膀。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还应当补充讲清楚当时的背景,讲清楚当时虽已天下归一,但秦统治尚不稳固。为了从根本上“灭其国” ,必先“灭其史”,故而“焚书”;而“方士”对秦始皇的欺骗、儒生对其统治的“说三道四”,影响其统治,是招致杀身之祸的根源。这样,不仅化解了学生的误解,又尊重了学生真实的感受,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表象内在的本质问题。这样,学生才会了解活生生的秦始皇,从而学到历史智慧。
  (作者单位:河南省武陟县第一中学)

推荐访问:中国历史 传承 智慧 如何在课堂上传承中国历史智慧 智慧大课堂历史 智慧大课堂历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