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主旨的探究【透过文眼,探究主旨】

  【摘要】本文引导学生在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寻找并抓住贯穿全篇,起提纲挈领作用的“文眼”,然后透过“文眼”,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住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进而探究、分析、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文眼;主旨;探究
  
  Eye through the text, to explore the subject
  Li Yong-sheng
  【Abstract】This guide students in the preview, based on the familiar text, find and seize through the whole chapter, focused on the vital role played “Man eyes”, and then through the “eye culture”, the author clarify ideas. Grasp the overall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e article level, and then explore, analyze, summarize, summarized the thrust of the articl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Text eyes; Subject; Explore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这扇“窗户”我们进而可以窥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探究人们内心世界的奥秘,走入比海洋、天空还要宽广的心灵深处。一篇文章同样也有自己的眼睛,俗称“文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要引导学生找到“文眼”,透过这扇“窗户”我们进而久可以探究出文章的主旨。因为“文眼”在一篇文章中常常起到统领全篇、提纲挈领得作用。�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文眼”,然后透过“文眼”,探究文章的主旨呢?如我在教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首先找到本文的“文眼”――“德馨”二字,意即“品德高尚”,接下来在主体部分作者从居住环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日常生活之雅三个方面来展现陋室主人高洁雅致、悠然闲适的生活情趣。紧接着作者在结尾部分运用类比的方法把自己的陋室同古代名贤居室相比,暗示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和节操,并引用孔子原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后半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作结,与文章开头的文眼句“惟吾德馨”遥相呼应,再次强调陋室是“居子”居之,即“品德高尚的人”居住的地方,故而陋室不陋。进而表达出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一主旨[1]。由此可见,我们在探究文章主旨时,只要找到“文眼”,透过“文眼”这扇“窗户”,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最佳切入点,进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并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中心。�
   又如我在教《口技》一文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熟读的基础上启发诱导学生寻找本文的“文眼”――“京中友善口技者”中的“善”字,它在文中起到贯穿全篇的作用。首先无论是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交待口技献艺的由来――“会宾客大宴”,还是在第一次点出口技人的演出道具之简单――“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无一不体现口技人“善”。接着在课文的主体部分2~4段,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术精彩的表演。正面描写三个场景:一家人深夜由睡到醒的情景,再次入睡,失火救火,惟妙惟肖地摹拟了各种声音由远而近,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单声部到多声部到混声部,由简到繁的过程。然后在每一个场景描写之后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听众的反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股战战,几欲先走”,通过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抓住“善”字赞叹口技人绝妙的口技技艺[2]。紧接着在文章第三部分写演出结束后的情景,第二次提到口技人表演所用的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再次点出口技人精彩的表演确是用“口”表演出来的,口技人确实是“善”口技。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来看:作者都是紧紧扣住“文眼”――“善”字来选材、组材,布局谋篇,进而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把握住表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进而升华到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3]。�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找到并抓住贯穿全篇,起提纲挈领作用的“文眼”时,我们透过这扇“窗户”就可以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住文章的层次结构,进而探究、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掌握好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其作用是不言不喻的。透过文眼,探究主旨,不失为归纳文章中心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
  参考文献�
  [1] 苏涵,《陋室之“德”的精神底蕴》《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6)�
  [2] 陈鼎如,《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一册。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
  [3] 朱玉书、张圣洁,语文版《文言文全解一点通》七~九年级合订本,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P46-49
  ��收稿日期:2011-11-16
  

推荐访问:主旨 探究 透过 透过文眼 探究主旨 透过文眼 抓住文眼进行探究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