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土地,真切的诗情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摘 要:独特的地域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勤劳勇敢的边塞人民,使大西北成为生长文学艺术的一方沃土。杨牧的诗歌也深深地扎根于这里,于是,他的诗作不仅呈现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且深蕴着历史的厚重感。近年来,人们对杨牧诗歌的研究著作不少,但能对其诗歌进行宏观把握的却不多。
  关键词:杨牧 新边塞诗 西北边塞 边塞诗
  
  西北边塞是一个地势险恶,却又风景瑰丽、民俗纯朴的地方。这里既有干燥的大漠、荒凉的戈壁、肆虐的狂风、冷酷的冰山、毒辣的太阳、炙烈的火焰山,也有巍峨的天山、辽远的地平线、广阔无垠的草原、清澈透亮的伊犁河,还有温暖的毡房、清澈的坎儿井、悠闲的羊群、奔腾的马群、袅袅的孤烟、茂盛的芳草、浓烈的奶酒。这里有勤劳、热情、剽悍的人民;这里有勇敢坚强、积极进取的战士;这里有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拓荒者;这里有古老而优美的多浪舞;这里有象征力量、勇敢与友谊的摔跤、赛马……
  西北边塞,也是一个古老而富有历史神韵的地方。这里有名闻遐迩的丝绸之路,有令人浮想联翩的楼兰遗址;这里曾留下了玄奘徒步西行的深深足迹,留下了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远离亲人和亲西域乌孙王室的孤苦呜咽,也留下了卫青、霍去病英勇杀敌的呼喊;这里是香妃的出生地,也是左宗棠曾经抬棺而战的地方;苏武在这里放过二十年羊,张骞在这里被困了十余年,林则徐在这栽过柳树、修过湟渠,成吉思汗也曾在这里驰骋疆场……
  独特的地域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勤劳勇敢的边塞人民,使大西北成为生长文学艺术的一方沃土,也曾经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的目光。特别是那一首首动人的边塞诗歌常常回荡在人们的耳边,恰似一条永不干涸的、奔流不息的河流源远流长,使那辽阔的荒漠在读者心中再生出一个个希望的绿洲,也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绚丽多彩的一页。就边塞诗的渊源来说,可以追溯至《诗经》、《楚辞》,“在《诗经》中,那些反映征戍生活的诗篇,与唐代边塞诗有一定的区别,但它却标志着边塞诗的萌芽……”[1]唐代是边塞诗的“黄金时代”,宋、元、明、清及近现代以来,边塞诗已经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诗歌创作风格。而这一切都为当代的边塞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资源。因此,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令人心潮澎湃的新边塞诗歌在西北大漠潮流涌动,并成为当代诗坛一道靓丽的风景。
  新边塞诗派在中国文学大家庭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大多数现当代中国文学史都涉及到了新边塞诗,其中有不少的著作还专门用一节甚至一章来阐述新边塞诗的方方面面。例如张炯等主编的《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洪子诚、刘登翰主编的《中国当代新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等。而作为新边塞诗歌重要代表诗人之一的杨牧,因其诗歌为新边塞诗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许多人在论及新边塞诗时,不但把他作为新边塞诗的代表诗人而且还列于第一位,这种做法在学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杨牧在诗歌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并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出版有《绿色的星》、《复活的海》、《夕阳和我》、《野玫瑰》、《山杜鹃》、《雄风》、《边魂》、《荒原与剑》、《海西运动》、《西域变奏曲》等十余部诗集,此外还有长诗《塔格莱丽赛》,作品总集《杨牧文集》。
  杨牧不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是不幸的命运迫使他浪迹边塞大漠。边塞的磨难既考验了他,也成就了他。他将真切的生命体验与人生感悟融入滚烫的诗句,以拓荒者对祖国深邃的感情为引发诗情的现实契机,进行着关于自然、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并由此延伸出对同代人人生价值的思索与追寻。他是在对古边塞诗的继承与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内容广泛,情感丰富,关注人类精神命运在诗歌创作中的投射,他的诗歌是他灵与肉的统一。艰难的生存环境不但没有窒息他的活力,反而激发了他开拓奋进的精神与顽强不屈的意志。他细致地观察广漠苍凉的西北山川大漠之中的生命现象,真切地体验西部那独特的生命存在所蕴涵的精神魅力,并以此为基点提升自己对生命的领悟与思索,从而创作出极富震撼力、感染力的来自生命感悟的诗作。边疆虽没有给予他物质上的满足,却给了他富裕的精神生活。边塞独特的地域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杨牧的诗作不仅呈现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且深蕴历史的厚重感。山青水秀的故乡――巴蜀大地没有机会给予他足够的诗歌灵感,倒是这里的千古荒漠、戈壁促使他像石缝中的野草一般倔强地生长。对边塞特殊的情感孕育了他浓厚的边塞情结,且贯穿于他新时期以来诗歌创作的始终,使他成为中国当代诗坛具有重要影响的诗人之一。
  从2003年12月出版的《杨牧文集》附录《杨牧作品评论目录索引》来看,本书所收录的对其作品评论的文章多达一百八十六篇。除了五十一篇对其自传体小说《天狼星下》的评论之外,其余评论大多数是对其有代表性的边塞诗的评论。其中对诗歌《我是青年》的评论有十篇,对《汗血马》的评论有五篇,《杨牧文集》出版后还有不少评论杨牧诗歌的文章陆续见诸报刊。尽管这些研究在不同的层面上为我们解读杨牧的诗歌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但他们大多数是对杨牧某些单篇诗作的评论,而是对杨牧诗歌的边塞情结极少有人涉及。就总体印象而言,这些评论对杨牧诗歌整体美感、整体生命体验把握的缺失,给人一种支离的感觉。因此,对于杨牧诗歌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另外,在中国诗歌呈不景气状态的今天,杨牧那饱含生存艰辛却又处处显现开朗乐观、充满阳刚之气、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诗作,无疑对诗歌写作突围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本文为渭南师范学院科研立项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YKZ042。)
  
  注释:
  [1]杨林昕:《唐代边塞诗源流小考》,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芬兰]奚梅芳编.杨牧文集(上卷)[M].重庆出版社,2003.
  [2]孤岛.杨牧、周涛、章德益诗歌创作得失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3]李震.中国当代西部诗潮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李科平 陕西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714000)

推荐访问:诗情 真切 神奇 神奇的土地 真切的诗情 神奇的土地电影 神奇的土地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