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摘要]从创设人人主动参与动手操作的探索氛围、因材而异引导动手操作、精心选择操作内容、创设有效的操作活动四个方面,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 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根据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运用操作活动来减缓学生的认知难度。但是,这种操作活动还未发挥出操作活动中所蕴含的发展性、创造性的功能。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旨在探索通过构建有效性、实质性的动手操作新模式,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生深刻的体验,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
  改变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教学中,通过操作教具,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分一分、拼一拼等,虽使他们在亲自动手中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意义。但并不是说让学生操作了,就一定促进了思维发展,那种只把操作活动当成是一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促进其发展。反而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影响。因此,有效地组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会研究、学会创新,提升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从而形成创造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操作活动。
  一、创设人人主动参与动手操作的探索氛围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是否有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探索氛围。如故事情境、游戏情景、操作情景等,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
  二、因材而异引导动手操作
  1.充分挖掘教材操作因素
  (1)关于几何形体教学。低年级教材中的几何知识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形成空间概念,必须有大量具体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编排这一知识块时,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性练习。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摆、剪、折、量、画、拼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概念、性质等,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2)关于非几何形体教学。这些知识块的教学,在操作层面上的要求不是最明显,这更需要教师能挖掘其内在的动手因素。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去设计操作的程序和方法。并鼓励学生自制学具,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同组合作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说话能力得到了发展,思维也得到训练和发展。
  2.有效整合教材开展操作
  一些教学内容是按照原先小课设计的,有些数学例习题存在分散,因此可以考虑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针对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整合。或者对一些例习题进行重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如摸一摸、数一数、拆一拆、比一比、搭一措等)的动手操作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探究,在探究中再操作,又通过数一数、画一画、拆一拆、分一分等不同的动手操作。学生的探究更深入。同时,再加上议一议、说一说,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高了识别长方体、正方体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精心选择操作内容
  操作活动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可物化,外显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即适用于能设计有结构、易操作的直观材料来反映数学实质的教学内容。从操作的难度上讲。要注意选择能被学生所接受的。从操作的内容上讲。要注意与教材的教学要求相吻合,即能恰当地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及特点。同时,要遵循适度原则。所谓适度,是指既有挑战性,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有适合性,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以此达到“精选”目的。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因人而异地提出操作问题及其要求。
  四、创设有效的操作活动
  操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操作体验中,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更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小组学习中,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交往合作,学会了互助互帮、取长补短。他们思维活跃,互相提问,互相激励,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感受集体智慧的能力,品尝合作学习的乐趣。也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冷落和遗忘的角落。
  综上所述,“动手操作法”运作模式的关键在于它的有效性,而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就一定要正确认识“做数学”这一先进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深刻了解学生实际水平。仔细设计操作过程并能适当指导,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真正获得体验、增长智慧,实现全面发展。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动手 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数学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