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历史故事打造灵动高效的历史课堂】灵动课堂

  【摘要】高中历史课堂是需要笑声和活力的。要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历史,接受历史课堂,其突破口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怎么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为此,笔者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
  【关键词】 高中; 历史课堂; 历史故事; 高效课堂
  Borrowing history story to create smart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of history
  
  
  
  Xiu Xiaoyun
  
  【Abstract】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is need laughter and vitality. To mak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history, to accept the history class, the key i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history, since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How to effectively mo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refore, the author of th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innovative attempt.
  
  
  
  【Keywords】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history; efficient classroom
  
  
  
  高中学生基本上都承载着考大学的使命和重担,作为高考科目之一的历史学科也必然会为学生服务,为高考搭桥(当然,历史学科的使命和功用也不仅限于此)。所以,我们的学生一上到高中,一读文科,学习历史好像始终就只有一个目标:应对高考!而我们的有些老师也在当前的升学压力和功利面前无所适从,选择玩命的教书,严肃课堂纪律,抓紧课堂的分分秒秒死讲知识内容,向45分钟要成绩,“逼”着学生把知识往脑袋里灌。对于这样的历史课堂,收效如何?学生的主观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又是否得到锻练了呢?教师授课之后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的困惑,笔者是有切身体会的。其基本结果是学生厌倦历史课,教师疲累,课堂“死水一潭”。其实,我有时在想,要改变这种历史课堂的现状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啊,比如给学生适当讲讲历史故事,说个历史趣闻,插个幽默风趣的笑话等等。可刚提出来,就有我们的有些老师不同意了:高中课堂能搞这些吗?搞这些“花哨”的东西有必要吗?时间可是有限的,所以行不通。就我个人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搞点“花哨”的东西是有必要而且是很重要的。就说讲历史故事,它的好处就很多:�
  1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搞活历史课堂
  如笔者在讲授“张骞通西域”时说到秦始皇很可怜,堂堂一个封建帝王,没吃过葡萄。学生一听,不可能啊,葡萄多普通,我们都吃过。我就讲,你们比秦始皇有口福,葡萄是西域物种,秦朝时西域没通,中原没有葡萄,所以他没吃上。由此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了西域交通畅通后,中原和西域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这是张骞通西域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在讲春秋战国纷争中的五霸时,说到首个霸主齐桓公小白是活活被饿死的,下面的学生一听,马上炸开了锅,议论纷纷,都认为不可能。我说,小白不听管仲之言疏远易牙、竖刁等小人,终于被奸臣堵在齐宫高墙之内,无人过问而活活被饿死掉,尸体在寿宫中放了67天,生蛆了也无人收尸,实为可怜。同学们听了都唏嘘不已,为齐桓公身死感伤之余,他们又若有所思:小白为何会有如此下场?奸臣小人祸国误君固为可恨,身为国君的小白没有错吗?学生各抒己见,有说不该用小人,有说应该听管仲之言疏远小人等等,归根结底,这是个君主用人纳谏的问题。这里,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历史原来也可以这样学啊!�
  2 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的填充而变得有血有肉
  说到秦始皇建秦朝后,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采取了文化高压政策,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强化皇权。这是理论,学生较难理解。讲讲“焚书坑儒”的故事吧: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 “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这是秦始皇为统一思想而采取的文化专制政策。同时,秦始皇也认为,乱世必用重典,国家刚立,诸事不顺,不许乱说话,思想禁锢、文化高压也是必然的。在讲秦朝钱币“秦半两”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住这种秦朝下币(黄金为上币),我们除了要告诉学生这种钱币的特征圆形方孔并为以后历代货币的典范之外,还可以讲讲“秦半两”其实也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说“秦半两”铜钱币中含稀有的矿物质,对治疗人体跌打损伤有奇效,据说一位老中医用它治好了因车祸而肋骨断掉两根的我国著名作家冯牧先生的伤。可惜的是,这种矿石在秦始皇时已经采完,后世所铸铜币不再含有这种特殊物质。这样,将细小的知识内容融于短小的故事及趣味素材中,既丰富了历史课堂内容,有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点情节化、故事化、趣味化。�
  3 讲讲历史故事
  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有用的历史素材,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视野,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可以印证西汉用人观、“昭君出塞”可以说明汉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中的和亲政策、“商鞅立木取信”说明商鞅变法革新的决心、“腰斩李斯”可以讲讲秦朝的严刑酷法、“黄袍加身”说明赵匡胤称帝的野心、“王羲之写字换鹅”也可以印证东晋大书法家对鹅对书法的钟爱等等。�
  4 讲故事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及想象力,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探讨,从而形成新的史学观,对历史学科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定位
  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历史史实时,说到明朝的这一航海壮举的目的就在于炫耀大明国威、寻找失踪的惠帝和为统治者在异域寻奇珍异宝。当然,下西洋对于密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外贸关系及文化交流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明朝与东南亚各国交流的黄金时代,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讲,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所携带的金银珠宝及中原的丝绸玉器更是不计其数的精彩场面。我们再联系郑和下西洋的初衷之一,就是为统治者寻宝,这样将中国的巨额财富外流,这么“昂贵的外交”究竟为那般,给明王室又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呢,大家想想。同学们反应比较积极,各表观点,有说明朝统治者生活奢侈的,有说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只顾自己淫乐的,有说国家财政承受不了庞大的费用支出终会入不敷出的,也有说明朝统治者用满船的金银珠宝玉器丝绸去交换东南亚各国的土特产品是得不偿失,没经济头脑,不会做生意,这次亏大了的,等等。在这里,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拓展,他们可以就历史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观点,凸显学生在历史课堂的主体地位,历史课堂要让学生发言,特别是针对课堂知识商讨性质的发言。我认为,历史课堂要活起来,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要让学生感到历史学科、历史课堂的魅力,摆脱枯燥的说教,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的学习和创新型的探讨历史问题,我是不会忌讳在历史课堂适当讲讲历史故事或搞点“花哨”的东西的。
   当然,我在这里用到了“适当”一词,也就是说,历史故事是可以讲的,但不能乱讲,更不能将历史课变成讲故事的课。历史课堂上的故事讲解与一般的故事讲解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历史故事应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要能够清晰明了的印证历史观点和结论,对相关的历史理论要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历史故事素材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斟酌所选的故事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度与适应性;其二,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应尽量简短,要高度的浓缩故事的情节,不宜过长,主要是对历史理论进行佐证的材料,增加历史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把工作做在课前,仔细认真的备课,找准故事内容与理论知识的切入点,尽量用精彩而人性化的语言高度概括故事内容,做到简短、精炼、丰富、生动;其三、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的安排适当的故事内容,一堂课时间较短,规定的教学任务是必须完成的,所以不宜安排过多、过长的历史故事内容,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了;其四,课堂历史故事的讲解不单纯是为了师生的娱乐高兴而已,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对历史问题、历史知识进行自主创新性的探索与思考,以达到对书本知识的熟悉的目的,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材的积累。
  结语:
   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活力有激情的,师生之间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合作关系,更应该是教学研究、知识问题探讨过程中的益友。我们要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和学习情趣,尽量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自觉地接受课本知识,将寓教于乐的“乐学教育”思想贯穿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历史知识也不是死的,但怎么让它青春永驻,焕发魅力之光呢,这就必须给它注入快乐的成分,填补它苍白枯燥的地方,让它变得有血有肉,使这门学科更加有生命力,更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王宏志、史明迅主编:《中国古代史》选修(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7页,第34页。�
  [2] 陆静:《感悟有生命的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
  [3]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1日第4版。�
  [4] 陆安:《教师经验:历史课不能忽视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学》2006年第11期。
  

推荐访问:高效 灵动 借用 借用历史故事打造灵动高效的历史课堂 打造灵动历史课堂 打造灵动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