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课堂 让课堂因“无为”而精彩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已经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但是教师这种表面的“无为”,实际是体现了独具匠心的“有为”。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教师如何把握“无为”和“有为”呢?
  一、留有余地,风光无限
  留有余地,就是留白。“留白艺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表现手法。是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这种“空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所呈现出的艺术的“虚”。
  1.在过程预设时留白
  数学教学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去回忆、去思考。如我在教学“比较3/4和5/6的大小”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白”,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并要求学生在讨论中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辩析。最后,学生竟得出8种比较大小的方法。我从而深深地体会到探究时留白的好处。
  2.在结果探究时留白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或者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而在现实中,很多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是开放式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个性和特长,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如在教学校本数学“污水的处理”时,我先让学生把问题带回家,进行课外调查、与家人讨论……当再次回到课堂时,学生的答案可谓异彩纷呈,有关于污水再利用的、有关于污水净化处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留出结果的空白,对有些问题不必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发表不同意见,给学生以充分思考的空间。
  二、“故意犯傻”,曲径通幽
  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有时适当来点“故意犯傻”,不但不影响其科学性,反而会收到特殊的效果。教师的“故意犯傻”往往可以引起重视、加深印象,同时还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激疑促思。
  1.在思维开放处犯傻
  当一个开放性问题或答案不明确的问题提出后,教师应学会“犯傻”,采用延迟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模式、习惯全部展示出来,从而使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如教学“小红离学校200米,小青离学校500米,她们两家距离是多少”这样的题目,在教师故意犯傻之后,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来考虑方法,如两家在同一直线上时两种情况,当两家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的情况。
  2.在思路混淆处犯傻
  笔者曾执教“1减去真分数”,当引入到例题“一堆木材,运走了五分之三,还剩多少”时,一位学生说它不是一道应用题。那一刻我也没有反应过来,但理智告诉我这应该是“糊涂”的时候,于是我很有诚意地问:“老师真的不懂,你为什么说它不是应用题呢?”这位学生振振有辞地说:“应用题至少应该是两个条件,一个问题,这道题只有一个条件,怎么可以说是应用题呢?”这真是个极佳的切入口。于是我马上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开始装糊涂:“这真是你重大的发现,老师也没想到,真为你感到骄傲。那它到底是不是应用题呢?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的思维的闸门悄然开启,课堂由“一潭死水”变成了“奔腾不息的小溪”。结果,这节课里我发现学生对单位“1”(题中隐藏着的已知条件)的理解,决不是我原先的教学设想所能达到的!教师隐退后的适度“无言”,换得了学生探索后的“多言”,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面对充满生命活力与成长潜力的孩子,教师已不是主宰课堂的知识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因此,我们要把探索数学奥秘的舞台留给学生,将主动发展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无言”中放飞思维。
  三、冷眼旁观,精彩纷呈
  当教师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尽量把学生往台前推,尽量倾听,尽量做一个有智慧的旁观者时,你就会发现学生的巨大的潜能。
   1.热烈交流时旁观
  曾听过特级教师黄爱华教学得《24时计时法》一课。学生给计时法起名后,黄老师故意问:“日常生活中多用12时计时法。我就不懂,为什么电视上要标19:00,而不标晚上7:00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其实标晚上7:00也可以。”“不好,假如是外国人,看不懂中文怎么办?”“那就中文、英文都标上。”“这样就太长了,在画面上占了很大的位置。”在学生的多番“开导”下,黄老师终于“恍然大悟”:“我懂了,还是用24时计时法好,标上19:00,中国人、外国人都看得懂,很简明。”黄老师的旁观与“无知”,给学生留下了尽情发挥的自由空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己体验、揣摩着24时计时法的优点。
  2.专注操作时旁观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从动手开始,切段动作与思维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只有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才能培养技能、技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无为”教学告诉我们,教师之“为”要“到位”,但不能“越位”;教师之“为”,务必立足于“学为主体”之上,决不能“喧宾夺主”;教师之“为”,重在“授之以渔”,决不能“越俎代庖”。 教师不妨在课堂上适时犯傻、适度留白、适当旁观,甚至把课上得“粗糙”些,像“中国画”那样常有大块的“留白”,以便为学生的自我创造留有余地,让课堂因“无为”而精彩!

推荐访问:无为 课堂 精彩 让课堂因“无为”而精彩 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因碌碌无为而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