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释道修行的方法] 儒释道人生的三大修行

  摘 要:通过对儒释道三家传承中的修行方法进行理论上的认识和具体修行方法的简单介绍和类比,可以得出修行方法的讨论在宗教学研究中的理论意义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儒释道;修行方法;三步论
  中图分类号:B9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5-0052-02
  一、研究的意义
  首先,希望对宗教修行方式的研究为宗教之间的对话和谅解寻找到一个适宜的平台,在技术层面上的交流更容易搁置在价值判断上的争议,加深相互认识。比如西方基督教出现了“基督禅”的方法。其次,通过对儒释道方法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掘宗教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将一些有生命力和科学的宗教修行方法运用到一些社会团体和组织的管理中去,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团队成员的人生价值。再次,还可以对一些宗教修行所带来的可以形成共识的宗教经验的研究,将一些宗教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心理矫正当中,解决现代人所面对的严重的身心问题。最后,可以使人们正确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爱因斯坦曾说过“当科学家攀上科学的顶峰之后会发现早有宗教家在那里等待了”,尤其通过对修行方法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认识。
  二、儒释道修行的方法论
  南怀瑾先生在谈到宗教修行方法时指出,宗教修行不出两种路径,一种是靠自力,一种是靠他力。所以在谈到修行方法论时也将其分为自觉论和臣服论。
  (一)自觉论
  自觉论,顾名思义就是靠修行者自我觉悟而成就修行的道业,是一种基于靠自力的方法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在儒释道的三家思想中基本都展现了这种靠自力修行的方法论。这种自觉的思想强调了在具体的修行中敢于直面任何困难,当下承担,磨砺自己,从而达到一种自作主张的境界。这种思想张扬自我意识,通过对自我意识的肯定而实现对自我意识的超越。敢于质疑批判,决除诸疑,斩断身心内外的枷锁,从对各种内外在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实现最终的身心自在。儒家里,在孔子的道德哲学中体现为“为仁由己”的思想,采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助人”的方法。孟子也有“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思想。佛教中,禅宗则是这种自觉思想的典型代表,从如来禅到祖师禅再到超佛越祖禅,在修行中只重自觉,“魔来杀魔,佛来斩佛”,斩除内心一切执著,照见本性。道家中,强调“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养生理论,后来的丹道之学发展为内丹思想,自我生化。
  (二)臣服论
  臣服论,简而言之就是臣服某一神圣事物,依赖他力来实现解脱或者修行的思想体系。首先,臣服的思想将关注的重点放到了从此岸世界的解脱中。例如在佛教中,个人的处境,不论是由于他力所强迫还是自我意识的自由选择,都难以逃脱苦的结果,这种苦属于逼迫之苦,无法逃脱,从结果上来看,生活在婆娑世界难逃其苦。在基督教中也是如此,在此岸世界所生就背负着原罪,所以需要对上帝的虔信来去往天堂。其次,臣服的思想将本来所具有的自我解脱力量外在化某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明。佛教净土宗中的阿弥陀佛是自我觉悟力量的化身,通过遵循阿弥陀佛的意志就可以求生极乐净土;道教中有代表虚空中之生生之机的神明,将自然界的生机外化为神明,虽然道家强调自力的解脱,但是对神明的虔诚信奉可以起到推进作用。最后,臣服思想通过这种对某一个客体的虔诚信奉来使修行者放下自我意识,在虔诚的事奉中,借助他力来实现自我的解脱,所以拜师皈依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儒释道的修行中,既有自觉论也有臣服论,这两种修行方法的结合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三、儒释道修行的方法
  (一)遵守戒律
  1.儒家的戒律。在儒家的修行中并没有成文的戒律法则,但是在儒家的道德修养中处处可见与戒律相似的修行方法,南怀瑾先生更是有程朱理学是儒家的律宗而陆王心学是儒家的禅宗的论断。而儒家注重戒律的表现则在于对礼的重视,孔子曾谈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儒家有一套完备的礼法制度,颜渊亦有“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修养方法。到了理学阶段,更有借助礼法来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苦行方法,且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法崇拜观。
  2.佛教的戒律。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部分,“律”作为“戒”学在佛教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也是作为崇拜的对象。释迦牟尼佛涅■时留下“以戒为师”作为佛教徒修行的基本指导。佛教的戒律学博大精深,在小乘佛教中尤为重视对戒律的修持,而在中国也有专门以此修持为宗的南山律宗。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佛教身份的不同而进行区别受持的,不同于儒家将礼法作为一种普世的伦理道德规范来约束所有的儒者。“戒”甚至是佛教里面的独特的宗教体验,通过受持戒律可以得到一个戒体,此戒体以誓愿为体,这种戒体可以是心灵获得“防非止恶”的力量。
  3.道家的戒律。道教的戒律体现在道家修行中的祭祀祈祷之中。因为道教的神仙信仰非常注重祭祀祈祷,在这种对神仙的崇拜和事奉之中必然要遵守一些禁忌来表示内心的虔诚。所以,道教很强调对身心的规范,并将其成为斋戒。道家的戒律犹如佛教一样,门类众多,简单的有“三戒”、“五戒”和“八戒”。总得来看,道家戒律的内容有的与儒家的伦理纲常相一致,有的类似于佛教的戒律,当然还包含一些道教所独有的对道、经、师的皈依和事奉的内容。
  (二)忏悔改过
  1.儒家的忏悔改过。儒家仍没有明确的忏悔仪轨来实现这一方法,但是并非说明儒家不重视忏悔方法的重视,例如儒家的“君子日三省乎”的功夫,颜回的“不二过”都是忏悔改过方法的体现。儒家仁学的最高道德意识和要求便是实现中庸之道,依据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儒家修行的目的就是消除“过”,所以改过在这里实现了过程和目的的统一。儒家的起源虽远远晚于中国的宗法性的传统宗教,但却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汉儒将神秘主义色彩的“天人感应”之说作为儒学的重要理论之后,儒家对“神道设教”的参与度极高,这种变化使忏悔改过有着个人道德实践的作用。
  2.佛教的忏悔改过。佛教有专门的经忏仪轨,忏法是佛教徒自我修行的重要手段,佛经中也多有对礼忏利益的讲述。早期佛教的忏悔与他的戒律有关,僧团需要定期聚齐读诵戒本,忏悔改过。早期的忏悔分为布萨与自恣两种。在我国的忏法多是大乘忏法,一类是为了修行实践止观之学的忏法,如天台宗的详备的忏法,并以忏法作为规范僧团的制度。还一类按佛经所说,指定仪轨,这在魏晋南北朝时很流行,南山律宗更是汇融大小乘忏法,提出理忏、事忏、律忏三类忏法,著名忏仪则有《梁皇忏》。
  3.道家的忏悔改过。
  道家如同佛教,很重视忏悔,并有专门的仪轨。道教在创始之初多以符水、咒语治疗疾病的方式传教,那时便有专门供病人思过的静室和有书写病人姓名及服罪忏悔之意的“三官手书”请祷鬼神仪式。在以后的道教斋醮科仪中就有祭告神灵,叩头思过,谢罪忏悔,祈求降福消灾的内容。虽然道教的斋醮科仪门类很多,但基本都有专门的谢罪忏悔的内容。
  (三)读经诵典
  1.儒家的读经诵典。儒家有四书五经,儒家确实及其重注对经典的读诵和学习,强调读书的“眼口心”三到。在道德修养工夫尤其注重对儒学的学习,从孔子整理编纂经典开始教育之始,经典的读诵学习就成了儒生的基本功课和能力体现,汉唐的儒学基本围绕对经典研究展开的,到了宋明理学阶段,经典仍在修养功夫中极为重要,强调下学而上达,陆九渊的心学虽然强调“尊德性”,但在读诵经典一事也是丝毫不马虎,只不过注重优游读书,精熟为贵。
  2.佛教的读经诵典。佛教的早晚课中都会有经咒的读诵,并且佛经中大多会谈到读诵经咒的诸多利益。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有所依止的经论作为根本经典,例如天台宗的《法华经》,华严宗的《法华经》,净土宗的《阿弥陀经》等,即使在对经典不那么重视的禅宗之中,达摩祖师还是将修行分为了“理入”和“行入”,有“藉教悟宗”的方法,并用《楞伽经》或《金刚经》传心印。
  3.道家的读经诵典。道教的早晚课中也包含了诵经持咒的内容,并且视为修行的一个重要基础。道教也有自己的道藏,经典众多,为大家所熟知的有《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等。通过读诵这些经典可以对道家的基本理念获得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也可以对道家所追求的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产生遐想,从而愉悦自己的身心,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静坐调心
  1.儒家的静坐调息。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就提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静是很重要的修行阶段,静坐也就成了儒家修行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庄子》中就曾记载颜回和孔子关于静功的讨论,颜回三次向孔子报告学习静功的体验,可见静功是孔子所教授的一种重要的修持方法。以后的宋儒中,朱熹有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修养方式。
  2.佛教的静坐调息。佛教中最典型的静坐调息的方式就是其修行的“戒定慧”三学中的“定慧”二学,也称为“止观”法门。在小乘佛教中一般讲求修行的次第,先通过五停心等手段得定,然后修行四念处来得慧;而在大乘佛教中则定慧等修,止观双运,典型的代表则是天台宗止观法门;在禅宗的修行知见中虽有“不论禅定解脱,唯论明心见性”的说法,而静坐仍是一种基本的功夫,甚至发展出了专门静坐的“默照禅”。
  3.道家的静坐调息。道教在日常保健养生和修行中极其看重静坐调息的方式,在具体的观想中分为内外三种存想,一种是“内景存想”,将身体内部的脏腑进行存想,将脏腑视觉化,保养脏腑健康。一种是“外景存想”,就是将心念逐渐稳定与体外的某一自然事物,通过对自然事物的静观,消除与之的空间距离,将之内化与自己的心中,反复观想。第三种就是“内外景结合”,就是将外在的景物与内在的脏器结合,例如将心存想为一团火,以达到与自然合一。
  四、结语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修行方法,比如,进行宗教祭祀仪式的方式,服用药物的方式(如道家的仙丹和佛教的甘露丸),祈祷的方式等等,但对于现在注重理性和科学的现代人来说,更容易接受没有很多宗教色彩的充满世俗味道的修行方式。所以本文仅仅讨论了四种方式,一方面发掘不同宗教学说修行在不同之中的相同点;另一方面发现一条有普世价值的完善人格,成就人生价值的修行道路。
  
  参考文献:
  [1]叶蓬.儒家修养论和基督教修行论的比较研究[J].孔子研究,2001,(4).
  [2]印顺法师.谈佛法的宗教经验[J].佛教文化,2005,(1).
  [3]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张志刚.宗教学研究指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赖永海.宗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詹石窗.道家修行旨要[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浅析 修行 方法 浅析儒释道修行的方法 修行方法 道教修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