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悬着剑的城市:头上悬着一把什么剑

  呜咽的白龙江咆哮着穿城而过,浑浊的江水掠走了三分之一个县城,另三分之一淹没于淤泥之中,剩下三分之一成为人们最后的落脚之所。   8日凌晨,一场毫无征兆的泥石流从翠峰山口奔腾而下,山口之下的县城如被卷起的铺盖卷,随强大的泥流汇入白龙江中。
  舟曲,并不缺少灾难的创口。部分建在白龙江边的房子,躲过汶川地震的破坏,却未逃过泥石流的吞噬。
  
  爆破堰塞湖
  
  奔腾而下的泥石流裹挟着泥沙、石块以及一路摧崩的墙体、钢筋、碎木等,一起倾入了白龙江,在白龙江下游拦住了河流的去路。泥石流阻塞白龙河水,由瓦坊桥至城关桥,形成了长约1.2公里以上,宽约100米、估计阻塞物在120万立方米以上的堰塞体。
  河水不断抬升,漫入了舟曲县城的多幢楼房内。舟曲县第一小学全部被毁,第二小学一楼被淹。舟曲宣传部相关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县城内有许多建筑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刚刚矗立起来的崭新的楼房,连脚手架还来不及拆就被淹没。肆虐的水不仅使县城内道路不通,大型的救援机械无法进入,还对下游民众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甘肃水利厅副厅长魏宝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泥石流发生后,水利部工作组立刻开展堰塞湖清除的方案制定,8月8日,晚10时,与兰州军区、武警水电共同商定了爆挖结合的方案,于8月9日凌晨实施。至8月9日上午9时,爆破,随后开挖,瓦坊桥阻塞得到初步解决。
  之后,工作组对全阻塞河段阻塞现状进行了再次勘察,确定了三眼峪滑坡体的阻塞高程,以及罗家峪冲击段的阻塞断面,于10日凌晨商定了水面爆破的实施方案。
  10日上午10点,根据水利部传送给兰州军区的遥测数据,工兵团开始准备第二个堰塞湖的爆破排险工作。13:22分,此堰塞湖实施了第一次爆破;16:24分,实施第二次爆破。接下来后续的系列爆破正在紧张的准备当中。目前,白龙江水流速加快,水位明显下降。
  截至10日晚上7点,兰州军区爆破队对舟曲线下游的白龙县城东段的瓦场桥,共实施了三组九次爆破,基本疏通河道,共清理淤泥1300多立方米。
  因为河道被泥沙填满,原本河道有6米深,现在河水漫过淤积物淹没两侧二层楼房,可以判断出,淤泥的平均厚度在9米左右。
  从实际目测,瓦坊桥的洪水位已下降一米以上,从三眼峪到瓦坊桥河段的两侧滩地已显露出来。现在从郑州紧急调拨20个高压水枪,实施水平冲锋舟高压水枪冲刷。开挖一个水槽来降低城关桥的水位,降低上游被淹县城的水位,才能说达到处置的胜利。
  这容易让人想起汶川地震时的堰塞湖。那时,北川部分地区被堰塞湖水淹没,地震形成了共34处大面积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泄流形成的洪水,曾淹没宝成铁路涪江大桥下一条公路的部分路段。洪水携带了大量漂浮物,大多是断木、枯草、篱笆和油桶等小型物体。对于大的漂浮物,部队还曾采用炮击的方式炸碎它们,以防撞击铁路大桥。
  “虽然舟曲堰塞湖只有200万立方米泥沙,是汶川地震时的1/6~1/4,但舟曲堰塞湖排险难度大于汶川。”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副所长王得楷直言。因为相比汶川地震大小不等的堰塞湖,舟曲堰塞湖的地质状况更令人忧心。据了解,舟曲县位于白龙江中上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大沟深,地质结构松散,地处亚洲第一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带,县城东侧、白龙江北侧的大川乡泄流坡滑坡体,是典型的多发性、断裂带、堆积性滑坡。
  魏宝君说,“这个不是堰塞湖,堰塞湖只需把围堰炸掉即可,而这是一公里的堰塞体,把河道全部淤塞了,把河道全部填满了,这种情况还没有一个专业上的名称。这是我们国家从未见过的泥石流灾害,而堰塞体非常复杂,要水上作业和水下作业并行,难度很大。它体量很大,河水无法冲刷,但大型设备又陷进去无法工作。我们因此准备开挖河槽,把水引下来,降低水位。现在的难题是施工面无法展开,何时能完成无法预期,只能说是不间断地开展工作。”
  
  困难的短期预测
  
  本次发生泥石流的沟道都相对独立,其中三眼峪沟是由小眼峪、大眼峪和主沟道组成,长度有十多公里,流域有25平方公里,另一条罗家峪沟,有6~7公里左右,过水面积大约40平方公里。这两个地方山大沟深,地形地质结构复杂,岩层破碎,有变质岩、灰岩,有破碎,有软化的,形成的岩层和岩石是多性的。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甘肃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舟曲前线专家组负责人黎志恒说,“5・12地震对此处山坡有松动,曾是地震重灾区,一般专家认为要三到五年才能相对稳定。现在没到三年,就又发生灾难了。”
  在5・12地震以后,这片山坡是省里的重点监测地区之一。黎志恒介绍,从90年代初期开始,这里就做过一些拦挡坝,这些拦挡坝能够用来阻挡泥石流的泥石下滑,但5・12地震以后,这些坝基本都淤积满了,“如果没有这些拦挡坝,平时发生的一些小滑坡和泥石流早就造成很多灾害了。”
  此外,前段时间比较干旱,很多石头开裂,使得雨水更多地渗透。而此次是局部地区突降暴雨,22小时内达到了96.3毫米,在23点到24点这一小时内,是77.3毫米。“如果气象部门在事前能发布这个地方降雨量数值,就可以作出相应预警。”黎志恒说。
  但在此次灾难前,气象部门并没有发布相关数据。黎志恒称,“判断泥石流是否发生,要看降水量,当时发布的是甘南陇南地区有大雨,范围比较广,没有更具体的地带雨量预报。比如那一天,在陇南这一片区域,不同的地方的降水量还是区别很大。地质灾难的判断,必须依靠气象数据,但目前的技术仍然做不到精确预报特定地点的雨量。”
  类似于舟曲这样的危险之地,在甘肃共有7个重灾区。而在甘肃省81个县级以上城市中,有51个城市受到滑坡、泥石流的威胁。
  对这些地方,监测预警主要是气象预警预报,群测群防,比如兰州,去年5・16山体滑坡,当时就是群测群防。“咱们的观测员发现山体上有乳变,于是提前四个小时发布预警,山体滑坡可能影响的地带居民都被成功撤离。”
  泥石流的预警,“根据它的速率,水流的速度,保守一点讲,能提前40分钟发出预警。”
  40分钟,对于一般的泥石流而言,也许就是生命之门,但突发性的就很难说。“咱们需要一系列的预警设备、仪器装备才能做到。但我们现在设备装备还跟不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演练还要加强。”
  泥石流发生后,地质专家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首先排查可能存在的地质隐患,防止救援中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第二,对周边可能牵动的山体拉网排查,此次是发生在北坡,县城的南坡也需要排查检测考量;第三就是对灾民的居民安置点的地质安全考量。”
  
  未果的搬迁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块区域就被诊断为泥石流易发区域,不适合居住。自1823年以来至今, 三眼峪沟泥石流曾11次给舟曲县城带来危害。
   20年前,在舟曲通往陇南的白龙江上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山体塌方,垮塌的山体将白龙江拦腰截断,高峡平湖一夜出现,后来军方炸毁堵塞的大坝才使得白龙江泄洪,不过这次塌方泄洪也导致该处形成“世界第一大泄洪坡”。
  那时,就有地质专家指出,“最佳的决策是居民搬迁。”
  1997年,由地矿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西北分院承担、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参加的《甘肃省舟曲县三眼峪沟泥石流灾害勘查报告》在兰州通过专家评审,称“可为整治该沟20年一遇的泥石流、保护舟曲县城2.14万居民生命和110家企、事业单位1.96亿元资产提供科学依据”。
  据媒体报道,5・12地震后,作为地质灾害的重灾区,甘南舟曲制订了迁移新城的规划,但因财政压力拖延至今。
  对于搬迁的规划同样面临着问题。白龙江舟曲至临江段沿岸,分布有泥石流沟1000余条,平均每公里有5条。
  舟曲县位于峡谷之间,把城市规划在哪里都有地质之忧。而治理泥石流的造价又太高,一条沟治理起来至少1亿,按照现在的技术条件来看,花钱还不一定能够治理好。
  自5・12之后,这个城市里的人们在不断搬迁的消息中,已经逐渐习惯了头顶上悬着的这把剑。“但谁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掉下来,竟然是灭顶之灾。”当地人都这么说。★

推荐访问:头上 悬着 城市 头上悬着剑的城市 头上悬着一把刀图片 头上悬着一柄剑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