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人相貌很庄严_焦虑白领的精神修行

  一群超脱了物质需求的城市人,到寺庙里吃斋打坐,进行“短期修行”,以此来消解焦虑   “红尘中,生活是很火热的,而人是需要清凉的。”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小明坐在宽大的中式椅上,身着月白色的中式对襟衫,语调缓缓,一脸平和。
  今年8月,汤小明再度赴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呆了一天后清清静静地返回。事实上,他曾在多家寺庙住修,跟和尚一起上早课,吃斋饭,包括学习吃饭的规矩。比如有一次他和“生活禅夏令营”的创办人净慧老和尚共同生活过一段时期,发现他连饭汤、菜汤都绝不浪费,一定要吃干净。“这是个很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建立有序的、节约的、规矩的生活。”汤小明说。
  汤小明郑重声明,自己并非是佛教信徒,他只是想藉此寻找生活的平衡,从人类智慧的源头汲取养分,因为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人是需要力量的”。
  
  给心夏放假
  
  寺庙住修后,汤小明个人的气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三年多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当时作为《富爸爸,穷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等超级畅销书的出品人,汤小明正叱咤业界,那时他的感悟是,“人的一生,是要在‘事’上过的,这个‘事’,如果你找到了,你要珍惜它。”当时他刚刚推出财商系列,忙得风风火火;而如今,他不知觉中又强调了“事”,但是愈发气定神闲,“在红尘中做‘事’,修行也好,明心见性也好,需要一种度量,需要一种纯朴,需要一种厚德载物。”此刻的他认为,更大的繁荣之后,需要更大的性空。
  2005年,汤小明建立了读书人俱乐部,投资成立了“中国文化讲堂”,以讲座的方式为俱乐部会员讲解《论语》等,也包括佛学。并组织会员们远足,比如到庐山东林寺体验。这是一个堪称“精英”的圈子,包括企业家、政府官员、艺术从业者等。
  身为北京一家咨询公司高管的罗婧心偶然参加了一次朝佛之旅。这是一场社区活动,同是“高素质”的邻居们汇合了,从北京开车直奔山西五台山十方堂。礼佛期间,每天早晨5点前就要起床,上过酥油灯拜过佛以后,大家依次安安静静地围着大殿中央席地而坐,开始诵经祈福。此时天光未明,寺庙四合院方方正正的天空中,月亮周围还完完整整地围绕着一圈光华。“好一方明净清冷的天空”,罗婧心找到了安宁:“这几天,看不见城市远远近近的灯光,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偶尔会有远处高高低低的几声犬吠,安静的你有机会倾听自己的心跳,在心跳的节奏中体会蜕出尘世烦忧的忘我。”
  陈依群是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总,“随缘”和“放下”是他的感悟。从去年开始,他常常和朋友仨俩聚会,一起到苏州寒山寺甚至更远的寺庙,目的就是找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可以不受手机的干扰。他还经常组织企业主去爬山,老板们没有那样好的体能,往往是停留在半山坡上,和师父说禅、打坐。
  2006年6月,陈依群组织了来自北京、浙江的10个企业老板,包括大学教授,包车前往四川藏区,以礼佛为目的,进行了为期5天的“丹巴清净之旅”。这样的活动完全是随机的,陈依群告诉记者,什么时候觉得累了,想给自己放个假,就会组织一次。在陈依群看来,这是一场良性的精神循环,大家把自己归零后彻底回归,并创造了一个特殊的社交场所,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与人沟通的效果最佳”。
  
  生活的宽度
  
  编剧程然在刚出版的个人修佛感悟《莲花次第开》中说,“当你摒弃了对物质的需求怪圈后,就会发现你的心灵无比充实,还原成了一个山林的孩子。”程然也是终南山佛子夏令营的组织者,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参加的人都是30到40岁之间的“中青年”,其间有研究机构的资深研究员,也不乏生意场上的比如董事长、总经理一类,而且“并不是小公司,人也并不在少数”。
  “到寺庙里去”,类似的“短期修行”正自发地在白领和金领阶层中流行。今年9月21日至24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京沪粤港校友就组织了一次“禅修之旅”,活动内容是“礼佛、听法、诵经、吃茶”,反应热烈。其联络人倪子君介绍,现在的社会太忙碌了、太焦虑了、太浮躁了,短期的寺庙生活创造了一个让心“停一停,想一想”的机会,她认为,这是比组织大家打高尔夫球更高层次的活动。程然解释,与普通的休闲娱乐不同,在新鲜空气和大好河山中,身体的经络也许可以打通,但是思想上的死角是无法消除的。“短期修行”换了一个远离竞争的环境,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精神按摩环境。
  虽然都是“修行”,大家的目的各异,有人是为了换个清净的地方思考,有人是为了减压,而更多的人则是因精神困顿,希望从礼佛中寻找答案。“住在寺庙里就是想给自己一个机会――在那种特定的仪式下,让我有机会认真地想一想: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才会让我最快乐。”罗婧心说,五台山上,她觉得自己的心像被洗过一样的洁净透亮,重新回顾着生命的本来面目,轻松感油然而生。
  “禅修其实是通过一定的积累和修行,暂时解决内心的烦恼。”陈依群告诉记者,大部分企业主都是带着自身的困惑去的,比如,“有了钱之后,还能够做什么?”他认为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家尤其需要这样的精神静修,因为大家普遍面临着再发展的困惑,虽然有了一些奉献的意念,还需要找到特殊的方法。此次“丹巴清静之旅”特别安排了对接赞助当地的一所扶贫小学,而且“尽量不夸张,尽量不张扬”。而此前,这些企业主大多接受过一些有关“感恩”的课程,也大都“心比较善”,陈依群认为,消费社会的惟利是图使得人们忘记了传统的美德,社会精英阶层的带头能起到好的效果。
  汤小明更看重的是佛学文化的博大精深。“生活是有宽度的,我们的道路不是那么窄,不是只有挣钱。”汤小明觉得佛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中国的古人是最注重生活宽度的。除了组织寺庙体验,他在自己投资的“中国文化讲堂”上继续了这种传承,曾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讲《六组坛经》,以及“生活禅”夏令营的创办人净慧和尚开讲佛法。汤小明介绍,内容其实很简单,比如与人为善一点,对父母好一些,跟同事处的好一些,每天微笑一下,而这些“都是很容易解决问题的”。
  
  都市“苦行僧”
  
  虽然一致反映参加类似活动的收获很大,但对于大部分参与者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苦修。汤小明告诉记者,自己在寺庙里住个十来天没有问题,但俱乐部的会员们吃斋实在受不了,而且床板也太硬,第二天就有人提出“赶紧下山吧”。陈依群组织的“丹巴清净之旅”中,有一位老板终于忍不住提出,想自己出钱买只甲鱼吃。“没有空调,没有席梦思,想要达到星级酒店的舒适效果是不可能的。”程然介绍,在苦修盛行的终南山,修行的人住在茅棚、山洞甚至岩壁上,而夏令营的营员们则首次有了“住茅棚的体验”。不过,她仍然提醒人们不要对这种“短期修行”抱太高的期望,“这还是一个闻味道的阶段,只能够体验寺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而真正的修行是非常个人化的。”
  “存在的东西都是合理的,从集体的无意识到集体的有意识,来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打理,让自己的幸福感增强,这是一个过程。”汤小明对此相对乐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则一方面肯定了其收益,觉得换个环境对个人总是有益处,他认为这种方式会越来越普及和深入,但另一方面,他认为“短期修行”依然是“短期行为”,只能获得短期效益,并不能真正解决精神方面深层次的问题,与真正的修行还差得较远。
  而随着“短期修行”的日渐流行,组织者们也不乏忧虑,担心其成为一种时髦的潮流后,反而失去佛禅的真谛。汤小明表示,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假繁荣,曾经“被真正的高僧所棒喝”,他建议禅修的人们能够保持平和之心,“不要在追求宽度的时候越走越窄。”

推荐访问:修行 焦虑 白领 焦虑白领的精神修行 精神修行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