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社交的文化与心理需求】 骂男人吃软饭的图片

  当关系网、人脉资源被看得越来越重要,饭局和社交的一拍即合就成为目前国人社交最普遍的方式。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心理学博士郝若平,就饭局如何成为最普遍社交方式、饭局中人们又有何种心态等问题作了专业解读。
  需求成就饭局
  郝若平认为,饭局之所以成为中国最普遍的社交方式,是由于它既是一种文化需求,也是一种心理需求。
  文化是一种氛围,带来了一种民俗的东西。人类是群居动物,用吃饭来聚拢人气、结交朋友再平常不过,在那种场合,人们自然就有了归属感,商业情感也由此而延展。尤其是男性,可以在觥筹交错之间传达情谊、沟通思想,在很短的时间熟悉起来,通过饭局不断延伸关系的网络,获得新关系,巩固老关系。
  从心理需求角度讲,天价饭局可能满足了某些人群的虚荣心。虚荣引发从众,为了证明“有钱、有品位”,即便天价,还是会有人去消费。
  在饭局中,不同的人群也会有不同的心态。出席天价饭局不一定是为了享乐,而是因为其中隐含着某种商机、某种利益。因此,那些手中有权、有钱或有资源的一部分人,就成为这种饭局的基本消费群体。
  去这种场合消费,并不是为了“吃”本身,而是参与者顾及到形象、谈话内容等实际需求。所以,高端消费场所的私密性就备受推崇。尤其是权钱交易和不可告人之事,一定不想有第三者在。
  饭局对商业人士而言,有的是为了谈成一笔大生意,但更多是做一种前期投资,因为往往会带来隐性的后期利益。有的商人经过前期创业挣到了第一桶金,在扩大经营或二次创业时,会寻求多方帮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能会“打肿脸充胖子”,比如租用高端写字楼、开豪车,因为他怕办公地方不够体面或者请客吃饭不够档次,会让别人看不起。因此,这种情况下,吃饭可能就是一种幌子,只为求得对方信任,但幌子里涵盖了一些泡沫,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你不太可能了解,这样就容易导致商业欺诈的行为。
  还有一些人,自己并不想去,也不舍得花那个钱,纯属硬着头皮去的,心里很颤抖、很焦虑,是一种受操控的状态。因为风险和获得是同比例的,他是冒险去的,内心会很纠结。如果事情没有办成,他们往往会受到伤害,甚至去攻击别人,产生更多不满的情绪。
  天价饭局的成因
  相比于改革开放初期,现在的高端酒楼、高级会所不断涌现,似乎花费越高,才能让那些消费者感到与自己身份、地位相匹配。郝若平教授阐释了其中奥秘。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太原的人均收入虽不及别的省会城市,但消费水平却很可观。一是受到北京等周边大城市的影响,二是山西煤老板较多。所以,山西低收入人群多,但暴发户、有钱人也多,这些人不仅抬高了餐饮业的价格,也吊高了权势人士的胃口。
  一个心理学实验证明,现金对人的刺激是很大的。实验中,在孩子面前放一角钱,他的眼神没有变化;2元、5元、10元,一直放下去……到50元的时候,他的眼睛稍微闪烁了一下;放到100元的时候,他的眼睛就定格一下,并且还会呆一呆。因此,很多人都会用花钱多少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与地位。
  在饭局中,双方都会先试探,心照不宣,进而达成一种默契,然后才会有更深入的合作与沟通。可以说,有60%-70%的饭局是为了一种交易,这种时候,花钱的往往都是商人。一位商界人士提到,几年前为一些合作事宜,他受邀去“海外海”吃饭,七八个人就吃掉两万元,请客的老板却甩甩手里的钱,说:“才花了这么点儿,再去哪儿玩玩!”就为了把手里的10万元花掉。
  而那些手中有权、有资源的人,在欲获得更大利益的时候,也会应邀成为饭局中的座上客。
  饭局,也体现了一种潜规则:去什么地方消费,自然就从权力与地位上把人划分出了等级。去什么地方消费,参与者就要有一个匹配的状态。从这种角度来看,消费场所就成为身份的一种符号、地位的象征。

推荐访问:饭局 社交 文化与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