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概括为细节,化叙述为描写】 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

  话题探讨  在写作的时候,最让人伤脑筋的莫过于无处下笔,面对800字的长度要求,许多同学总在费劲地挤牙膏,勉强凑足字数。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作文变得充实起来吗?所谓充实,指内容丰富、文字充盈,而非内容贫瘠、文字干瘪。其实,有一些有效的方法。比如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将概括的事物具体化,多描摹细节,多角度观察和展现,尽可能用描写来取代叙述,等等。同样的事物,用一些方法去观察和表述,就会立体、感性、丰富起来。不信?让我们先看看课文中的经典范例吧。
  写法借鉴
  例1:面对友情
  关键词:抽象内容形象化
  原文回放:
  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他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了。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沓的贺卡。轮到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选自毕淑敏《我很重要》)
  评析:“我很重要”是一个概念,很抽象。作者将这个概念细化,比如在友情中我很重要。这仍然是抽象的,大可以论证推理一番。然而,毕淑敏的办法是,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如上面这段文字,“多年相知”还不具体,那就补充一个细节“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一个人不在了,另一个人心中产生了黑洞,这似乎还不够具体,于是作者这样描绘:“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感性、饱满、具体,让这段文字内容充实,情感充沛。
  例2:生命的冬季
  关键词:抽象内容形象化
  原文回放: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寞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选自张洁《我的四季》)
  评析:一个人如何面对人生的冬季?这既是一个抽象的命题,也是一种很具象化的表达。人类的思维方式其实是这样的,抽象和具象两相掺杂。如文中的表述,窗外雪花飘落,田野落寞,一个人在炉火旁,检点自己一生的得失。
  例3:生长的常春藤
  关键词:化叙述为描写
  原文回放: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选自陆蠡《囚绿记》)
  评析:这段文字写作者观察到的常春藤的生长。作者准确呈现了常春藤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伸开卷须攀住绳索,嫩叶变青变老。作者观赏纤细的脉络和嫩芽,听它在雨中发出声音,婆娑摆动。从文中,我们知道,作者对常春藤的观察是时时刻刻的,是持续的,是充满爱意的。这便让这段文字充盈起来。
  例4:母亲的心思
  关键词:心理描写多样化
  原文回放: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评析:《我与地坛》之所以感人,在于作者将一种复杂的亲情展现得真挚而细腻。像上面这段文字,起码包括以下层面:多年以前,“我”心里苦闷,母亲充分理解“我”的心情,将更多的痛苦和绝望独自承担;多年以后,“我”体会到了母亲当时的心情,满怀感动和愧疚。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母亲的心理作了剖析,用了“她知道”“母亲知道”“她料想”“她只是不知道”等词语,推测母亲当时的心境,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母亲伟大的痛与爱。心理描写可以使人物变得有个性,让情感变得丰富,恰当使用心理描写,是将文章写得充实的重要方法。
  例5:江南的秋
  关键词:观察角度多样化
  原文回放: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评析:这是《故都的秋》的第二段,作者写故都的秋之前,拿江南的秋作为铺垫,也作为对比,为故都之秋蓄势。我们知道,故都的秋被作者赞美,在于“来得彻底,来得悲凉”。江南的秋,正是故都秋天的反面。在作者的另一名篇《江南的冬景》的开头,作者同样先谈北国的冬天如何惬意。对事物进行观察和表述的时候,应尽可能持一种广阔的目光、多样化的角度,这样呈现出来的事物会更饱满。这种多样化的角度可以包括:虚实结合、视点的变换(远近高低)、动静结合、通感等。
  例6:老王离开 关键词:显示过程动作化
  原文回放: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选自杨绛《老王》)
  评析:老王去世之前,曾给作者送来鸡蛋和香油。上面这段文字写老王的离开。通篇用了非常精准的动作描写。如“叠好”“拿着”“攥着”“ 滞笨地转”“忙去”“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等,有“我”的动作,也有老王的动作,“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进一步写出老王的身体状况。通篇看下来,我们读到一种很具体的情景,一种美好的“主仆之情”。老王的善良、“我”的诚恳都跃然纸上,这都是动作描写的功效。
  例7:沙田山居
  关键词:自然景物人格化
  原文回放: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选自余光中《沙田山居》)
  评析:在余光中的笔下,山是高僧,山谷是学舌村女,鸟雀也能泄露心情,而家,在半山腰等主人回来。一切景物都有情有意,都人格化了。这境界,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如此,《囚绿记》中的常春藤也如此。有了生命力的景物,会让文字活起来,有情绪,有呼吸,有向往,这样的文字,怎会不充实呢。
  技法要点
  1.什么是虚实结合,请举例说明。
  2.心理描写有哪几种?请罗列介绍。
  3.什么是白描、细描?请举例说明。
  例文展示
  站在老屋的门口
  湖北一考生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了。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没肯,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 :“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或许也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
  评析: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感情丰富、意蕴深远的散文。作者通过老屋,追溯往事,再现了关于爷爷、奶奶、父亲及我的日常细节,表达了物是人非、岁月沧桑的感叹,也抒发了血脉相承、追踪怀远的幽思。
  首先,这篇文章写得很具体,所有的事物,都看得见摸得着。老屋,是“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爷爷是抽着烟卷的,奶奶和老婆婆们叙着家常,面对老屋的爸爸,沉默,满怀心思。在作者的构思中,一切笔下的事物,都成竹在胸,呼之欲出。
  其次,作者采用了许多方法,让文字充实起来。如写时光流逝,“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化抽象为具体。写父亲的心思:“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心理描写使父亲的形象丰富起来,也为文章主旨做了铺垫。
  写作训练
  1. 以“时间在流逝”为开头,写一组排比句。
  2. 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段文字(200字)。注意将“平庸”具象化。
  3.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母亲的目光,月亮般光辉、慈祥;父亲的目光,也许显得严厉、深沉;兄弟姐妹的目光,诚实可信,你可以长久与之对视……
  你平时关注过这些目光吗?请以“目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推荐访问:概括 描写 叙述 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