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监测_鼠疫监测中推广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意义探析

  【摘要】 鼠疫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以及致死率,是世界上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烈性传染疾病,因此鼠疫监测与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鼠疫监测工作当中,主要有传统的病原学以及血清学的检测方法。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将生物芯片的技术、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基因技术等生物学技术应用到了鼠疫科研、监测、鉴定以及诊断等方面,使鼠疫监测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相对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与准确率。
  【关键词】 鼠疫监测;分子生物学技术;推广和应用;意义探析
  鼠疫又被称为黑死病,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耶尔森菌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因而鼠疫监测与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鼠疫是在野生啃齿动物之间流行的疾病,鼠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而人类主要是通过鼠、蚤等媒介,经过皮肤传入从而引起腺鼠疫,经过呼吸道的传入诱发肺鼠疫。在临床当中,鼠疫患者主要有肺炎、淋巴结肿大、严重性毒血症状以及发热、出倾向血等症状,进一步发展成为败血症。鼠疫传染性非常高,而且致死率也极高,是世界上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烈性传染疾病,属于国际性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当中,则将鼠疫列为甲类的传染病之首[1]。满洲里位于中、蒙、俄三国交界的地方,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陆运岸口,也是动物鼠疫的活动性疫源地。在满洲里口岸范围内分部的啮齿动物主要包括黑线毛足鼠、达乌尔黄鼠、狭颅田鼠、黑线仓鼠、小家鼠、达乌尔鼠兔、长爪沙鼠、五趾跳鼠、蒙古旱獭等。在多年的监测工作中,由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向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变。1 开展分子生物学技术鼠疫监测的必要性
  1.1 我国鼠疫监测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全国性的鼠疫监测网络建立比较完善,每年当中有400多个县市开展了鼠疫监测工作,被剖检的啮齿类动物多达十几万只,监测的规模与工作量均位于世界前列。虽然建立了全国性的鼠疫监测网络,但是仍然出现了没有发现动物鼠疫情况下突然发生的鼠疫事件,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为这些患者多数是发生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未知以及没有开展鼠疫监测地区,导致鼠疫诊断存在较大困难。由于检测技术上的落后,使我国鼠疫监测所需要的工作量与检测时间更大、更长,这就加剧了由于监测面积不足而不足应应付突发的鼠疫事件。
  1.2 鼠疫监测技术比较落后 虽然我国的鼠疫监测工作开展的比较早,监测的规模与工作量均位于世界前列,但是采取的监测技术却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比较落后。目前仍然在使用的“四步检验法”,早就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即已形成,而且也一直使用到了现在。在鼠疫监测当中所使用抗体检测技术,是世界卫生组织于1974年所推荐的间接性的血凝方法。而在当今世界上,一些开展鼠疫监测工作相对较晚的国家,在国际组织的支持之下也已经开始采取免疫荧光技术等新检测技术。而由于这些技术目前仍然能够使用,导致新的监测技术在我国的推广相对比较滞后,造成我国的鼠疫监测技术比较落后[2]。2 鼠疫监测中推广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意义
  2.1 缩短了检测时间 传统的“四步检验法”虽然技术比较成熟,但是检测时间较长,容易延误对鼠疫的诊断与治疗。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大大缩短了发现鼠疫的时间,能够快速地检测出鼠疫茵特异核酸以及抗原,为临床治疗赢得了时间。例如,纸条法金标记的抗体检测技术,这一技术使用起来快速简单,往往在30min之内就可以得出检测结果,非常适合在现场进行检测,以及一些条件欠发地区开展应用。在2006年的时候,我国已经成功将纸条法金标记的抗体检测技术开发为商品化标准检验试剂,这为鼠疫监测工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2 提高了样本检测的可靠性 由于鼠疫茵生长需要大量的时间,从提高鼠疫菌的生长速度来讲,已经没有了太多的余地。因此,在监测工作当中,要提高检测样本的可靠性,积极发展不依赖于细菌培养抗原或者是基因检测的方法,才有可能实现缩短鼠疫诊断时间的目的。到目前为止,免疫荧光技术已经成为国外鼠疫检测技术的一项主力技术。这一项技术的主要优点就是可靠性极高。因为它可以同时观察到鼠疫茵形态以及抗原特异性,所以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不用再等到细茵培养结果出来,可以根据观察结果直接作出判断。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是一种专门用于测定抗原的实验,它的可靠性要高于现在所应用的反相间接性血凝实验。一些学者发现,PCR技术不能够判断出鼠疫茵的存活状态。因此,PCR技术还是无法全部取代鼠疫茵分离的技术[3]。在鼠疫监测的过程当中,根据PCR等一些快速检测技术发现鼠疫线索,再辅以传统细菌的分离培养,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将二者进行有效的技术结合,不断提高提高样本检测的可靠性。3 讨 论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来研究生命现象物质基础的一门学科,研究细胞成分化学、物力性质以及这些性质之间的变化与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例如基因复制、翻译、表达产物、转录、表达调控等生理功能,遗传信息传递,基因结构等。随着人们对鼠疫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它的毒力因子、生化特征、结构形态、毒力以及免疫学特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在鼠疫监测方面逐渐发展起病原学以及血清学的检测方法。近几年以来,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将生物芯片的技术、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基因技术等生物学技术应用到了鼠疫科研、监测、鉴定以及诊断等方面,使鼠疫监测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在鼠疫的分子流行病学方面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而且在分型诊断等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程序简便、快速灵敏等特点,大大缩短了鼠疫实验室的检测时间,为疫情早期诊断与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4]。尤其是在鼠疫茵的突变导致毒力增强方面,分子生物学技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冠斌,沈一鸣,俞爱芬,陈静.我国鼠疫监测中推广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意义[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0,06(11):1220-1221.
  [2] 宋润珞,张雁冰,魏风辉,张芳.分子流行病学在鼠疫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1,15(05):306-308.
  [3] 李吉华,周金玲,李鲜萍.鼠疫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地方病通报,2010,05(22):213-215.
  [4] 盖筱莉,焦瑞霞.中国鼠疫监测的现状与发展[J].疾病监测,2010,32(02):240-242.

推荐访问:鼠疫 分子生物学 探析 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