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春晚”如何紧贴时代:农民春晚

  【摘 要】由国家农业部等部门主办,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中播出的《全国农民春节晚会》已经连续举办8年了。农民春晚已成为亿万农民过春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广大农民观众对于这个品牌的认可,主要体现在其规格高,规模大;主题准,农味足;创意好,立意高等几个方面。随着收视争夺战的不断加剧,很多晚会都在寻找着各种各样的突破和创新,对于农民春晚而言,更应该注意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播出时段、播出编排上的突破创新。 其次,表现形式、新媒体互动上的突破创新。
  【关键词】农民春晚;品牌
  从2005年开始,由国家农业部等部门主办,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中播出的《全国农民春节晚会——亿万农民的笑声》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8年了。农民春晚不断创造出上佳的收视成绩,已经成为亿万农民过春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
  “农民春晚”的成功要素
  广大农民观众对于这个品牌的认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规格高,规模大
  全国农民春节晚会由农业部主办,会同涉农各部委联合协办,其举办规格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三农”事业的高度重视。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普通民众、还是媒体各界无不把全国农民春晚作为“三农”精神的最高艺术表达。
  8年来,农民春晚的制作规模和艺术品质均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调研问卷数据显示:在春节期间的晚会节目中,曾收看过《全国农民春节晚会——亿万农民的笑声》的观众占到48.75%,仅次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的春节晚会。这充分说明农民春晚已经产生了全国性影响。
  2.主题准,农味足
  第一,农民春晚始终紧扣“农”字主题。晚会把对农政策和涉农大事巧妙融入,将年度“三农”新闻人物、行业楷模隆重请上舞台,比如自2005年举办以来,晚会中陆续请来过袁隆平、陈光标、吴仁宝、丛飞等一批典型人物,既彰显了人物的高贵品格和时代精神,又在推动“三农”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同时艺术化地升华了主题。
  第二,晚会注重下接地气、上联高端,以乡土为根、以特色为本,引入大量原生态类节目。例如,晚会中曾安排民俗歌舞《南北花鼓情》《安徽花鼓灯》《海安花鼓》《稷山高台花鼓》,展现出了各地花鼓歌舞的精妙与独特味道,虽然同为花鼓表演,却有着迥异的风土特色。
  第三,晚会将草根艺术和高雅艺术嫁接,推出了一批植根于大众的好节目。比如在《乡村牛人大集合》这个节目组中,汇集了近两年涌现出来的草根明星,像王二妮、王旭、菜花甜妈、索南扎西、胡玉林等。他们的表演似乎一下就缩短了外国高雅艺术与中国农民之间的距离,让普通农民也能较好地接受和欣赏西方艺术了。
  3.创意好,立意高
  8年的农民春节联欢晚会,都在秉承着在节目中体现“三农”主题、在联欢中感受十足年味的主旨。这既符合农民的审美要求,更体现出国家级的艺术创作风范。
  农民春晚创作组每年都会组织观众代表座谈,观众代表普遍认为,晚会振奋民心、沟通民意、传播快乐,不仅农民喜欢,所有关心国家发展、关心“三农”工作的观众都从中受到了鼓舞、获得了信息,都为“三农”的巨变感到震撼。
  需加大力度的几个方面
  农民春晚在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些许不足,笔者认为它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1.在整体贴近性上加大力度
  晚会中虽然安排了一些草根演员出场,但参与演出更多的还是各路明星大腕;而整台联欢晚会仍然给人一种很强的演出感,农民联欢的感觉还是较弱。因而农民春晚与普通观众之间还是有很强的距离感,所以需要在整体贴近性上加大力度。
  2.在语言类节目上加大力度
  纵观8年的农民春晚,虽然曾有赵本山、姜昆、潘长江等众多名角参演,但真正通过农民春晚而家喻户晓的小品、相声几乎还没有,这说明语言类节目还有很大的创作空间,还需要下大力气。由于演员们在临近春节时演出较多,特别是较知名的演员常常还会有更重大的演出,晚会的导演组应想办法发掘自己的创作队伍,保证语言类节目能发出该有的亮点。
  3.在原生态节目上加大力度
  晚会中虽然有一些原生态的节目,但大多经过较多的艺术加工,乡土特色已经有所减弱。因而未来应加大挖掘力度,将更多、更有特色的原生态节目搬上农民春晚的舞台。
  4.在与地方合作上加大力度
  连续举办了8年的农民春晚录制地点也一直都是在北京。而北京恰恰是农民、农业较少的城市,而这也使晚会缺失了更多的乡土特色。未来的农民春晚应考虑“走出去”的策略,与各个地方轮流合作。这样既可以将各地的民俗风情充分地呈现,也能让晚会农民朋友尽可能地贴近。
  5.在晚会的宣传上加大力度
  《全国农民春节晚会——亿万农民的笑声》在受众的广泛性上,比文化部春晚、公安部春晚等更加具有优势,然而农民春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却远不及其他几个在央视媒体播出的行业春晚。在每年的春节前,我们都可以在中央电视台各频道看到轮番播出的公安部、文化部等春晚的宣传片,并在相关的文艺资讯广播节目、主要报纸、主流新媒体等都可见到宣传的内容,而且颇为引人瞩目。然而8年来,我们却很少看到农民春晚有这么大的宣传力度。这自然会使晚会的知名度、社会影响力大打折扣。
  近年来,随着收视争夺战的不断加剧,很多晚会都在寻找着各种各样的突破和创新,对于农民春晚而言,更应该注意如下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播出时段、播出编排上的突破创新。农民春晚一直是安排在大年三十的十八点零五分。早些年这还算是一个不错的时段,但随着放假日期的调整,以及央视一套春晚倒计时直播节目的兴起,使在此时播出的农民春晚受到冲击。因此播出时间的调整已势在必行。
  其次,表现形式、新媒体互动上的突破创新。农民春晚,并不意味着就与“土气”、“落后”等字眼相关联,其实恰恰相反,当今的农民阶层同样紧紧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因此,农民春晚要抓住这些受众,就要不断地寻求新的突破,只有牢牢地抓住观众,农民春晚才会更有生命力。
  受众调查及建议   这两年,农民春晚的主办方也深入全国各地农民观众中,进行了很多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于各地农民观众的反馈他们也做了一些归纳和总结。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是根据观众的看法迫切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1.节目的创作首先要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
  调研中,对于晚会的总体感觉,很多农民朋友表示,虽然农民春晚舞台越来越大,但感觉距离农民却有点远。因此农民春晚要进一步加强深入性、贴近性,走进农村,了解农民,贴近生活,反映生活,还原生活。
  在整体节目的设置上,有63%的被调查者希望舞台艺术风格为“乡土气息浓郁”。另外小品、相声依然高居农民观众最喜欢节目类型的榜首,但观众普遍认为语言类节目与他们期待的有落差,与自己的生活有距离,与农民兄弟“喜闻乐见”还有一定差距。
  晚会的主持人依然是颇受观众瞩目的,56%的被调查者希望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应更“亲切自然”。
  此外,调查问卷中有75%的被调查者希望从农业部部长每年在春晚的致辞中听到更多的农业方面的信息。这说明农民渴望信息,尤其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涉农政策信息。对于农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在未来的全国农民春晚的艺术创作中应注意要集中体现,让农民在喜庆过年的同时对新的一年增添一种展望,同时更为农民朋友增添一份“安心”和“主人翁感”。
  2.应当让普通的农民成为真正的主角
  调研数据显示,农民观众对于“讲农民自己的事”、“让农民自己演”有相当的期待。旭日阳刚、王二妮等草根演员,《丰收长街宴》《五鼓催春》等一批精彩的原生态节目,展现了我国丰富的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更从深层次、多角度地突显了春晚的农业特征。这些节目的受欢迎程度超过很多明星大腕的节目。
  农民春晚“谁来演”这个问题很值得重视,应当把草根大众、原生态的节目比重加大,将“农民演”、“演农民”的原则贯彻到底,在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上展现出现代农民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真实风采。
  3.节目在题材上应无限挖掘现实生活、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社会变革中农村出现的诸多问题,例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移风易俗等等,晚会也不应当回避,应深入各地、走进现实的农村生活中去采集素材,以农民春晚的感召力,寓教于乐地做出正确有益的引导。
  4.增加分会场,强化互动环节及“三农”特色
  晚会主办方的调研显示,全国很多的省市、地方政府、各地电视台、以及普通农民都表达了同样的愿望:希望农民春晚能在当地设立分会场或外景地,与主现场进行互动、链接。这反映了人们对晚会的巨大热情,以及较强的参与意识。未来的农民春晚应努力在地域、空间上进行革命性突破,将晚会的舞台延展到全国各地,真真正正实现全国农民春节大联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农民人口近10亿,每年一度的农民晚会将让全社会认识到农业对于一个国家、对于全体国民的重要程度,所以晚会的存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虽然是一台晚会,却可以在倡导感恩农业的人文精神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为通过节目,可以歌颂农民的优秀品质,促进农民的自尊、自爱、自强;通过多元化的表现,可以传达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把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蕴含在节目中、传递给全国观众;同时通过节目还可以拉近或缩小城乡差别、农工差别,并倡导和谐、关爱、互助的社会风气。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推荐访问:紧贴 春晚 农民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