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放慢脚步等一等灵魂 [语文教学,请放慢脚步]

  前段时间,看到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描述了一个慢的美丽场景:“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不久前,看到一篇学生作文《偶尔停下来》,夜空,目光轻寒如水,明净如纱,何等美丽!你欣赏过吗?阳光雨露,清风白云,蓝天碧水,曾是多少文人墨客寄物抒怀的自然恩赐,你在乎过吗?花开蝉鸣,叶落雪飘,这首四季赞歌向你敞开胸襟,你感觉到了吗?朋友,在长途跋涉中,你何不偶尔停下来呢?
  前些时日,去听了几节公开课,课堂呈现出高要求,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师生问答,火急火燎,大都数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答案就匆匆揭示;过渡衔接,快马加鞭,教师总是争分夺秒卡时间,赶进度。再加之画面、音乐、视频的快速切换,多种媒体的反复冲击,一节课下来,只觉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耳不暇听,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节课那么多的东西,学生竟然无从言说。教学是不是应该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综观这节课,语文教学走得太快,透视出浮躁功利的教学态度,表现为急躁轻率的教学行为。 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么似走马观花,不得要领。慢慢来,别急!
  慢,应该慢在重难点。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在文本的表面打了个“水漂”,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我们要舍得下慢功夫,花大气力。例如在上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时,我让学生将“带月荷锄归”一句想象一下,扩写一下,学生只写出了月、锄头、诗人诗中显现动笔写了这样的一段:“月色如银,柔和而透明,轻轻洒向深色的山间,星月下我扛着锄头踏着轻快的脚步回家,我按兵不动,让学生晚上到家乡的小路上走走,问学生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流萤飞舞,听取蛙声一片等等!隐性的东西也出来了,有一个学生回来之后:“带月荷锄归”一句,月色如银,柔和而透明,轻轻洒向深色的山间。惹得繁星引出一连串清脆的笑声。月下,踏尽沧桑的青石板错落,月光的轻抚,显尽一身柔和。一个农夫披月归来。那浅黄色粽衣,隐隐透出几分书卷之气。微眯缝着眼赤脚踩在高低不平的石板上,左一脚深,有一脚浅,偶尔晃下头,右肩扛着锄头,悠闲散漫地迈动步子。他的锄头、身上、脚下,染尽了月之澄澈,唱尽了心之豁达。明月当空,繁星满天,轻风如歌,流萤如诗。蛰伏于田埂水草深处的蛐蛐、此起彼伏地鸣叫着的青蛙,还有在草丛里低吟浅和叫不知名的小虫。意象丰富了许多,诗意了很多,把属于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属于孩子的体验还给孩子,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慢”下来,但带给学生的收获远非快餐式的浅层式的所能比的。
  慢,应该慢在生成处。在语文教学中,即使再充分的预设,也无法阻挡意外的生成。前段时间,我读过这样一个《散步》案例,被深深打动。:“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宁静温馨的画面,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爱和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不同的爱,一样的温情是亲情浓缩的剪影
  学生:我感受到了这一家的亲情,“我”孝敬母亲,妻子呵护幼子,这样的家庭温馨而又美丽。
  也许在很多老师看来,在第二个学生回答完之后,这个问题就结束了,可是这位老师却能蹲下身来,慢慢地与学生一起品读,
  老师:多年之后,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我”儿子身上吗?
  学生1:会,因为他的爸爸已经给他树立了“孝子”的良好榜样。
  老师:那么,多年之后,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吗?
  学生1:(一时语噎)
  老师:为什么不回答?
  学生2:说出真实的想法怕被人笑话,既然我想,也不好意思去做,因为在当前的社会似乎根本就见不到这样的一幕。
  老师:可是你的母亲真的老了,真的走不动了,你难道不背她吗?仅仅为了别人的笑话?
  学生3:那我就用轮椅推着她。
  老师:轮椅?轮椅给我们的感觉是冰冷、生硬,没有一丝的温度,哪比得上你的温厚的肩背。你的母亲老了,趴在你的肩上,她就有了依赖,她就有了温暖,所以你一定要勇敢的背起你的老母亲,好吗?
  所有学生:(点点头)
  突然想起书签中卢梭说的一句话:“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是要浪费时间。”一直琢磨不透。现在看来许是要人们放慢脚步,许是希望人们摒弃了急功近利的自然之道,那是摆脱了忙碌浮躁后的宁静之态,那是拒绝了肤浅平庸后的深刻之美。
  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放慢脚步,步步踩实,步步为赢,风景才会更加迷人,精彩也将无法预约!我想到语文应该是春光中慢慢绽放的花朵,是秋风中枝头沉甸甸的果实,来不得匆忙,用不着粉饰。语文是心灵的家园,让语言文字在心领神会中慢慢沉淀在孩子的心中,而后蔓延生长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

推荐访问:放慢 语文教学 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