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宜居 [山水甲天下,,宜居宜创业]

  “我们要让桂林不仅宜居,更宜创业!”这是桂林市市长李志刚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对桂林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的高度概括。桂林市在明确以“旅游兴市、农业稳市、文化立市、工业强市”为主攻目标的同时,在以李志刚市长为组长的桂林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的带动下,力主创业旺市。经过努力,全市的创业氛围日趋浓厚,创业环境不断改善,全民创业的态势逐渐形成,创业型城市已具雏形,其深远的影响如久旱后的甘霖,催生出一片勃勃生机。
  政策助力:从政府推动到社会认可,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
  政府牵头,营造氛围。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波及全球,桂林市的返乡农民工高达23万人,这对于桂林市这么一个经济总量不高,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劳务输出是重要的就业手段的中小型城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此,桂林市人民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性,于2009年初就把“全面实施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还及时制定了《桂林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颁布了《桂林市创业促就业活动实施意见》和《桂林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
  为使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快速、有序、全方位地开展,桂林市还专门在桂林电视台开辟了“求职问道”栏目,在桂林广播电台开通了“12333”热线电话,在《桂林日报》、《桂林晚报》开辟了就业、创业专栏。此外,还设立了专门用于为创业者服务的“桂林创业家园”等系列网站,让创业者通过各种媒体、现代网络技术迅速地知晓、了解创业的方针政策和流程。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桂林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紧紧围绕改善创业环境、推动创业活动、提高创业能力和凸显创业成效等方面,明确了“一二三四五六”创建工作思路:
  一是坚持“一个指导方针”。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发展战略,按照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扩大创业扶持对象,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社会环境,形成鼓励创业社会氛围,激发劳动者创业激情,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是突出“两项核心指标”。即提高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要使新增加的创业人数及其带动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多,在当地新增就业人数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提高创业活动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要创办更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改善环境,发展中介服务、强化一条龙服务。
  三是搭建“三个平台”。即政策平台,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劳动者创业;培训平台,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服务平台,健全服务组织、完善服务内容、提供用工服务。
  四是力推“四位一体创业模式”。即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扶持——企业孵化四位一体的创业模式。
  五是构筑“五大创业体系”。即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工作考核体系。
  六是完成“六大目标”。即新增一批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型示范社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品牌基地、规模以上种养经济实体、新增个体工商户,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就业充分、民生根本改善的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目标。
  政策引路,社会认可。桂林市认真对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文件,推出了一套服务创业的政策体系。一是多部门联动,众手力推小额担保贷款。桂林市创业办联合市财政局、团市委、市妇联、中小企业局、市再就业办、市残联等多个职能部门,先后出台了《桂林市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桂林市妇女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条例》、《桂林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暂行办法》等部门性执行文件8个,并在农行、中行、邮政储蓄银行、桂林银行等多家银行同时开展此项业务。二是降低门槛,提高贷款额度。为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桂林市将小额担保贷款的额度从2万元提高到了5万元,另外,还针对妇女创业,特别将妇女贷款额度提至8万元。贷款的形式也从原来的抵押贷款方式推广到了公务员诚信担保、无抵押贷款、联保贷款等方式。据统计,桂林市获得小额担保贷款的创业者占符合政策条件借款申请人的比例达98.5%;2008年小额担保贷款382笔827万元;2011年,小额担保贷款达到10615笔 5亿元,直接扶持1.55万人自主创业,吸纳10万人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的迅速增长,说明了桂林市的创业活动正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
  部门合力:从部门利益到主动服务,一种应势而动的转变
  服务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执行。桂林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36个成员部门和12县5城区,从创建工作开始之初,就形成了以服务促进创业的共识,做到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人人落实、工作件件推进。
  部门搭建平台,市县齐手并进。为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各成员单位及县区齐手并进,构建了一系列为创业者服务的创业平台。一是着力打造了一批创业网站;二是积极举办人才招聘会,桂林市每年都投入300万元左右,建设成了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统一联网、信息共享的人力资源市场,每年举办市县两级人力资源招聘;三是不定期举办项目推介会。
  主题活动繁多,推动效果明显。团市委实施的“扶持青年就业行动”,一次性就为桂林市6000名青年提供了6000多台价值900多万元的多功能小型收割机,扶持广大农村青年投身创业;妇联与市农行开展了“金融服务巾帼创业工程”、“女企业家就业导师农村行”活动;各高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创业大赛、创业特训营等活动;团市委与市银监局联合发起“青年创业贷款扶持计划”活动;特别是桂林市创业办举办的“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和团市委举办的“青年企业家评选活动”,颂扬了创业的光荣和感动,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创业激情。这些主题活动,几乎贯穿创建工作的始终,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环境给力:从宜居到宜创业,一个符合民意的认识   以原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城市,要大量推动创业,不仅要做通老百姓的工作,更要打好政策牌。
  以项目落实来构筑大环境。桂林市把创建项目的落实作为市政府的绩效考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以对全市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的落实为起点,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形成全市上下都崇尚创业,围绕项目建设来开展工作的大环境、大氛围。
  以园区建设来营造小环境。桂林市在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中,充分利用园区产业的集聚力和辐射作用,成功打造了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秧塘工业园区、铁山工业园区、苏桥工业园区、雁山科教园区、雁山动漫产业园等园区,此外,还要求每个县区都要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产业园区,如:兴安县的年产值10亿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荔浦县的竹制品产业园区等。在这些园区的建设中,桂林市做到了既有基础设施建设,又有软环境服务跟踪,还有招商引资、促进创业的系列配套政策。园区建设和优惠政策的推行,较好地集聚了人才和人气,也带动了各种产业特别是高新产业的发展。
  以人才服务来提升软环境。桂林市至今共打造了国家级人才小高地5个、博士后工作站6个,每年有近百名留学回国人员入驻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对这些工作站和创业园,桂林市有明确、具体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的是企业化的管理,推行的是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使大部分企业和创业者愿意进园,留下创业,带动产业。
  培训推力:从自主创业到科学创业,一条科学发展的真理
  为进一步推动创业工作,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桂林市制定了《桂林市创业培训管理办法》,市、县都成立了集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市场信息、融资发展和后续服务等内容为一体的创业指导办公室,为广大创业者提供更全面的援助与支持。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创业培训的实用效果。桂林市把培养一支热心创业培训事业、业务精湛的创业培训优秀教师队伍作为建立创业服务体系的首要内容来抓,通过送出去培训、举办师资培训班和师资提高班,培养了150名创业培训教师。另外,还特别注重从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农村各类经济组织能人中挑选人员参加培训。2009年9月该市还选派8名优秀创业培训教师参加了自治区首个创业实训师资班的学习,同时,在高新区建设了一个创业模拟公司作为实训基地,为开展创业实训项目服务,提高了创业者实践能力,降低了创业风险,提高了创业成功率。
  注重点面结合,确保创业培训的实践效果。桂林市改变以往创业培训由人社部门单打独斗的模式,形成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的工作局面,如妇联开展的“金融服务巾帼创业工程”活动、“女企业家创业就业导师农村行”活动,共青团开展的“桂林市青年农民就业创业培训”活动、“桂林市青年农民创业大讲堂巡讲”活动,广西师范大学开展的“大学生公益创业特训营”活动等。
  2009年,桂林市针对返乡农民工中有9%左右为农村党员的情况,开展了农村党员创业培训,举办了农村党员创业培训班39期,培训农村党员600余人,有252人成功创业,创业率达42%。这是该市首次将创业培训模式引入农村党员培训,旨在全面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能力,有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更好更快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路子。
  桂林市还把创业培训引进高校,在该市8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创业培训工作,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对企业项目管理的能力,在该市高校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注重培训形式,确保创业培训的社会效果。桂林市在创业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上加以区别,强化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效率。如:团市委和桂林市水产畜牧兽医局联合开办的“桂林青年就业创业行动——水产畜牧技术大培训”,就是以从事水产畜牧业生产经营的农村青年、农村党员、规模养殖户业主、返乡农民工、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着眼于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侧重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提高他们适应市场、拓展市场能力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社会发力:从草根创业到产业创业,一项值得推广的工作
  桂林市在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中,既注重典型的带动,又注重产业集群的形成,产生了一批草根创业的典型和一批产业化带动的创业群体。创业带头人创业成功之后,桂林市的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人社、税务、工商、工青妇、农林水等专业部门,主动服务,积极引导,大力推动各种产业的集体化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从草根创业者走出来的创业明星,产生了富带一方的示范带头作用。另外,遍及全市12县的产业协会,也是创业型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据统计,桂林市共拥有加工销售协会等各类个体协会数百个。这些协会在创业氛围中如雨后春笋,正在形成一个个种(养)、加工、销售的规模产业,催生出一大批转型的农村劳动者和一大批新型的经纪人、一大批创业型的老板、厂长和经理。
  通过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桂林市的创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创业扶持政策逐步健全,极大地激发了各类人员的创业热情。桂林市作为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正以充满活力的良好态势,在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广西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推荐访问:甲天下 山水 创业 宜居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