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器乐演奏中情感的作用] 世界著名的器乐演奏家

  [摘 要] 文章从主体与客体在器乐演奏中情感的结合及相互的不同作用,初步地论述了个人的主观情感在器乐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器乐演奏 情感 情绪  情感的重要性
  器乐演奏是一种主观的创造过程。在平时练琴和演奏中应注重对技术化的练习作艺术化的处理,输入自己的情感、思想、智慧和才能,赋予音符以生命。
  音乐是擅长于“演”奏的艺术,因为音乐的内容主要是感情,音乐最终呈献给听众的是演奏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黑格尔在《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认为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音乐扩充到能表达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由此可见,音乐与人的感情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凡音之起,由人心也”。没有情感地表现音乐,就脱离了音乐与人的感情生活联系的纽带,丧失了音乐所固有的特殊的功能。
  在器乐表演者的心理素质中,情感要素特别重要。要想使自己的表演感动听众,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内涵,只通过理智和冷静的安排与设计来实施表演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音乐表演者还必须具有将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投入到表演中的能力。德国音乐家巴赫说:“音乐家除非自己也受感动,否则就不能感动别人。”当然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情”不是情感的自然表达,而是情感的艺术表达。这种情感往往把现实的、个人的、具体的情感升华为某种普遍的、可供大家共同感受的形式,在听众和作品之间产生共鸣。作为音乐表演者,首先自己要有能力感受音乐作品所包含的这种深刻的情感因素,然后将这种因素化作自己的体验,再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整个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转换过程,只有有效地把握这一过程,音乐的表演才能够做到声情并茂,产生出动人心弦的效果。
  刘天华于1928年创作的二胡曲《闲居吟》的第四乐段:快板。多次出现的八度衬音以及同度与八度的实音和泛音的对比形成的器乐化特征,格调新颖,充满动力的旋律是愉悦情绪的动态刻画,体现出乐观积极的情感。在演奏这段乐曲时,作用与琴弦的手指、淡雅飘逸的江南风景以及灵巧的旋律融为一体,在音、情、感觉与技巧组合中不断地调整并且完善,使动作意识心理和音乐思维心理达到高度的和谐,并体现为完美的演奏感觉和艺术美。
  情是音的主宰和灵魂,但情的表达要依靠有感情色彩的音,才能将某种感情完美地表达出来。音的本身实质上是一种内在感情能量的积累和释放。真正高超的技艺只有在和感情的完美结合之中,才能获得审美的价值和意义。
  演奏中的情绪反应
  情绪与情感有明显的区别,情绪是人们对事物的低级的简单的态度体验。情绪总是带有情境性和表浅性,常随情景的改变而改变。它在强度上比情感要强一些而且带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外显性。情感则是受事物刺激后,经过个人的思考与经验的判断而形成的一种长期的、内在的精神体验,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深刻性。情绪往往是情感的外部显现,情感往往能够左右情绪的发展,情绪作用于人脑会逐渐产生情感。情绪和情感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其差别是相对的。它们都有两极性,表现在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上。积极的增力性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而消极的减力性则能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音乐心理的情绪反应是指个体处理音乐情绪状态时生理上发生的各种变化,是个体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是人对音乐所要传达给人的情感的喜怒哀乐的心理活动的体验。情绪体验状态和表情动作与机体的内部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音乐情绪体验变化时,个体生理内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高度激动兴奋时,呼吸加快而短促,心跳和脉搏增强,汗腺消化腺和泪腺分泌增多,血糖、血压升高,肠胃蠕动加快等,这些明显的生理变化,是可以用仪器观察和测量到的。演奏者过度的音乐情绪抑制和兴奋引起天崩地裂的音乐激情,处于音乐激情状态时,情绪失去了控制,会造成失误或更为严重的后果。
  演奏者的表情和姿势也同样会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悲哀时,眼部肌肉收缩,眼、嘴下垂,无精打采;羞愧时,面红耳赤,眼光闪躲。同样是凝神不动,但是人在欢乐、愤怒、惊讶、悲哀等不同情况下,表情和姿势是迥然不同的。当然人在音乐演奏中所显现出的情感体验样式,不是先天遗传的,并且明显有着文化背景和个性心理差异的烙印。
  演奏中所表现出的情绪与情感应该是演奏者对乐曲思想内容的一种反映形式。乐曲的思想内容是演奏者的情绪与情感的源泉,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同的演奏者对同一乐曲所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进而对乐曲内容的情绪反应也必然会形成很大的差别。因此,演奏者必须对乐曲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理解,使对乐曲的情绪体验转变为理智的情感体验。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说道:“艺术家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情感,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同样的情感。”
  演奏中的音乐情绪反应,不论是心理的、生理的,还是由此引发的音乐表情变化,都是演奏中自然而然的现象,不能说是好还是坏,关键是把握好分寸。在演奏中要注意预防消极的音乐激情的发生。比如控制自己的有害音乐情绪,情绪的宣泄(catharsis)就是一种通过释放紧张性的能量以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的有效方法。此外,还可以设法转移音乐注意,做一些使消极音乐激动情绪分散或与之相反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音乐激情的爆发强度。同时,要不断提高演奏者个人的音乐修养,增强音乐行为规范意识。
  作为演奏者,应该认识到情绪对演奏者的影响是多维度、全方位的,这些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条件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有的情况下,则起消极的破坏作用,这是情绪所特有的两极性特点在功能上的表现。演奏者既要顺应这种自然的音乐情绪反应,又要在思想中有意识地牵引它,让音乐情绪反应为自己的演奏服务。
  情感的复杂性
  音乐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而演奏者对于乐曲情感的体验是人(主体)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感性把握。“体验”在心理学上叫做“情感认同”,就是体验者把自己投射到艺术作品中去,进而体验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情感以及这些情境下的心理感受。   乐曲情感的复杂性决定演奏者的情绪体验。即使同一首乐曲演奏者不同,体验也不同。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千百年来的音乐创作和审美实践中积累起不同的音乐审美视角,并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阶、调式、旋律、节奏以及曲式结构。其艺术作品蕴涵着不同的情感内容。比如拉丁民族的音乐热情华丽而略显轻浮;而中华民族的音乐曲调淡雅而意境深远,讲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日耳曼民族的音乐则典雅含蓄,注满了深刻的哲学精神。而同属于日耳曼民族的莫扎特和贝多芬由于生活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人生经历而表现出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前者用18世纪的音乐风格去表现他的情感态度,他的奏鸣曲中的小步舞曲完全是嬉游曲的性质。到了贝多芬,他的小步舞曲明显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谐谑曲替代了传统的小步舞曲,从《月光》奏鸣曲中可以看到,第二乐章回旋曲性质的小步舞曲充满了谐谑曲的骚动与激情,乐曲最终冲向了澎湃的第三乐章。由此可见,音乐内涵的复杂化需要我们用头脑去分析,在情感理解上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在演奏中“谬以千里”。
  这是一段富有表情的自由节奏,平静的和弦、缓慢的切分节奏来衬托主旋律,加速使音乐流畅动人,紧接着的单音连奏和和弦连奏,更加充满热情。全曲充满了激情,由抒情柔和的音调发展为激动紧张的情绪,而后又回到抒情性质的音调。乐曲取材的历史背景我们不能够亲历,但是我们依然要去体验作品中的情感,这也充分体现了演奏中的情感体验不同于平时的体验,需要调动情感积累去体验从未体验过的或体验不充分的情感。
  艺术离不开想象,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乐曲留给演奏者的想像领域是十分宽广的。虽然这种形象带有意想性,比较模糊抽象,但它同样是栩栩如生,深切感人的。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是通过音乐形象勾画出楚汉相争的宏大战争场面,用音乐描绘项羽在垓下被围之时,杀得天昏地暗,多日难决胜负。有天夜里,突然从汉营中飞出阵阵歌声,此歌声缠绵悱恻,悲婉苍凉,分明是楚国的《鸡鸣歌》。再夹杂着呜咽的箫声,在夜空中飘荡,楚军闻之,始惊后疑,继而悲伤流泪,全军上下几欲断肠,一夜之间军心涣散,纷纷叛逃,当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只有哀叹“大势已去”。这种想象中的场景激发演奏者的情感,在演奏中,表演者通过联想,大脑中浮现出与作品内容有关的事物表象和意向,并诱导自我进入身临其境的情绪和状态,因而产生真实感人的艺术效果。
  成功的演奏家在演奏中,善于调动自己大量的感情积累,唤起真实的感情,在更多情况下演奏者所倾注于乐曲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情感,而是一个艺术家远远超出个人生活局限的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情感体验。我们要运用形象思维,运用想象的形式在头脑里对客观事物表象进行重现、加工、审美、创造的思维活动。人的各种行为、风格以及情感生活等复杂心理活动,都从整体上服从其独有的心理机能系统。而人的心理机能极其复杂。心理结构的形成,也离不开人的社会生活。人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才学越丰富,他在艺术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越丰富,当你在演奏乐曲时就会打开“情感的库存”取出与乐曲内涵要求一致的情感信息进行组合,从而完成你的情感表现。比如要演奏好肖邦的《雨滴》,也许就要经常体验在下雨的时候等待恋人归来的焦急孤独的感受;也许在心情不太好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贝多芬音乐的含义并控制地表达出他的音乐情感。
  结 语
  器乐演奏是一项极其富含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在器乐演奏过程中,渗透着情感与理智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作为演奏者,应该将热烈奔放的情感和深邃宁静的理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本文分析了器乐演奏各个环节中的情感与理智,深入探讨了两者在实践过程中统一的必要性和心理学依据。理智引导情感,情感衬托理智,情理交融中,完满地表现乐曲的主题。
  现代器乐教学和演奏体系在技能技巧和音乐素质的研究方面,在各个专业领域都已经形成了系统而科学的训练方法,但在心理及思维方式的研究上,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音乐美学尤其重视审美、立美活动中的音乐心理效应及音乐与人的心理结构关系的研究,它真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是19世纪下半叶,而这也正是曾于几个世纪内在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化为独立的知识领域的科学体系的时期,心理学的发展,在艺术科学领域促进了音乐心理学的发展,音乐心理学的成果也将逐渐成为器乐演奏技艺中的热门话题和重要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吴学禹.器乐演奏中二度创作的理智因素与情感因素[J].中国音乐,2002,2.
  [2]王朝刚,汪子良.演奏思维的属性[J].中国音乐,1996,1.
  [3]冯效刚.音乐理解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问题[J].交响,2000,3.
  [4]李双彦.音乐表演中的心象思维[J].中国音乐,1992,2.
  [5]胡自强.对音乐演奏艺术的美学思考[J].中国音乐,2000,4.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 陕西宝鸡

推荐访问:器乐 演奏 作用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