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共鸣的运用与声区的关系:声乐共鸣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歌唱中共鸣运用与声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正确的发声歌唱是建立在运用共鸣之上的,体现了共鸣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进而阐述了即有效的发挥以及协调的运用歌唱共鸣则能使歌唱的声音自如,声区统一。
  关键词 歌唱 共鸣 音色 声区 调节
  声乐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又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生动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要学好声乐必须要较好的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和歌唱的共鸣调节等歌唱技巧,而共鸣在歌唱中尤其重要。
  歌唱共鸣的运用与声区的关系密切。根据人声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声区,我们把声音划分胸声区、混声区和头声区,这三个声区的形成和互相的区分主要是运用共鸣腔体的不同:①胸声区(低音时):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头腔更次之②混声区(中音时):以口腔,咽腔为主,头腔次之,胸腔更次之。③头声区(高音时):以头腔为主,口腔、咽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各声区声音的音色又各有其特殊的效果;头声区的声音一般具有清脆嘹亮透明的特征,在歌唱发声时,感到前额和脸两颧部分有振动的感觉,发出的声音有假声的特色。混声区的声音一般比较自然,灵活,优美,发声偏重于均匀的谐和共鸣,有利于发挥中声区技巧和特色。胸声区的声音则往往比较浑厚浓重,发声偏重于胸腔共鸣有利于发挥低音区的歌唱技巧。人体的共鸣器官是一个完整体的,互相联系的系统,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参与,都会影响共鸣的效果,如果唱低音时,只用胸腔共鸣,声音暗而压抑,唱中音时只用口咽腔共鸣,音色单薄而苍白,唱高音时只用头腔共鸣,声音尖锐而刺耳。要解决歌唱中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获得各声区最佳的共鸣状态。
  1.高声区(头声区),以鼻咽腔与头部各窦的共鸣为主体并混合少量的喉咽、口咽、胸腔等共鸣。头腔共鸣在高声区中是非常重要的,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头腔共鸣区正好是生理上的嗅觉神经区,因此,在歌唱练习中,可以先做闻花香动作,使喉咙与鼻咽腔充分打开,运用这一方法来得到头腔共鸣,这一感觉必须在歌唱中始终努力保持着,世界著名的歌唱家丽·雷曼把这种感觉说成是“好象鼻梁上加有一个马鞍的感觉”。头腔共鸣是一种鼻腔共鸣的波及面,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鼻腔共鸣与鼻音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音波随部分气流通过鼻腔推射到体外,而鼻音是音波被堵塞在鼻腔里。前者明亮、流畅、后者闷塞、憋气,我们可以堵住鼻子发声的方法来检验。鼻咽共鸣不是鼻音,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鼻咽腔的上部是颅骨,下部是软腭,由鼻腔和鼻咽腔组成共鸣空间,要获得良好的鼻咽共鸣,软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软腭即平时所称为的小舌头,软腭是鼻腔的底,形成穹形,有利于咽臂对声音的推送。
  2.中声区(混声区):这是歌声共鸣的基础声区,喉咽腔共鸣与口腔共鸣在这个声区中是非常重要的。自然张开的口腔中,软腭有力提起口腔内部呈“拱顶”状,声波从喉头发出时,在口腔的集中点正好在硬腭与软腭的交界处,此处就是口腔形成共鸣的最佳选择点,口腔共鸣是各共鸣腔体中最易得到的共鸣,也是声波从喉咙里出来后进入的第一个共鸣腔体,口腔共鸣的要求是:口腔按照吸气和打哈欠的状态上下自然张开嘴巴,舌头和喉头自然放下,微提笑肌,上口盖有上提的感觉,包括软腭和小舌都有上提的感觉,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这样也减少了声音在喉咙部位的振动,减轻了咽喉负担,喉头也就得到了放松,喉头及声带等发音器官也就得到保护。
  3.低声区(胸声区):胸腔共鸣所占的比重很大,喉咽共鸣、口腔共鸣的比重也不可忽视。要想构成良好的胸腔共鸣,首先必须有一个扩大了的胸部共鸣腔。胸腔扩大时喉部、颈部、气管乃至锁骨、两胸肋的均应保持自然放松,没有挤压和紧张的感觉,才能使声波顺利到达从而形成共振。在歌唱发声时,运用到了胸腔共鸣能明显感到胸腔有振动感,发出的声音自如、浑厚并有深沉的感觉,必须提出注意的是唱低音时,颈部肌肉、如果收缩过分,就会失去中声区和高声区的共鸣,会出现沉闷和暗哑的声音,对演唱效果影响较大。
  在解决音域和统一声区等问题上,要使声音衔接过渡自然、音色统一丰富,高音应以头腔为主,充分发挥鼻腔上方各窦腔体的“高位置”作用,同时有比例的衔接好可调共鸣涉及的共鸣音响,这样就可以避免一种空虚的共鸣,唱出弹性好,丰富亮泽的声音。低音应以胸腔为主,并引入头腔共鸣,这样一则可以解决低声部高音难的问题;在解决音域和统一声区等问题上,还应该在高声区中,唱高音时也应按比例增加一定量的喉咽、口腔、胸腔共鸣。在中声区中,应以喉咽腔共鸣、口腔共鸣为主,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低声区中,最低的音亦应该具有一定的头腔共鸣,即“头声应贯穿整个音域的始终”。
  “面罩”唱法也可以达到统一声区的目的,它适应于各个声部,不仅可以应用在高音区,也渗透在中低音区。它采用恰如其分的“哈欠”状打开喉咙,喉部肌肉群松紧适当,用力得当消耗声源能量小,获取头声共鸣充足。巴拉说:“歌唱家对于有浓厚头腔共鸣的发声,主观上感觉应好像在面罩部分有振动”。叶戈罗夫说:“把声音引向面罩就是引向鼻腔及副鼻窦所在的位置”。格哥尔扎说:“所有的声音必须在面罩里产生共鸣“。即位于眼睛之下鼻腔后面骨骼的空穴之处,换句话说,声音位置的调整,主要在于意识的形成上方气息通道,使音域范围内的每个音处于最佳共鸣状态。获得面罩共鸣之后,高频泛音增加,声音穿透力变强,即使是唱最弱的声音也能在空间得到良好传播。“面罩”唱法色彩感强,讲究提笑肌状态,声音不会撑得很大,能确保嗓音本质基音与再造共鸣交叉“染色”,鲜明突出其个性音质,把头腔共鸣运用到中低声区,整个声区必将音色统一,优美,富有持久力。
  由此可见,共鸣是发声器官各部位协调动作的结果,孤立地强调某一种,都是不正确的,协调好各声区的共鸣比例,使它能最有效的发挥各共鸣腔体的作用,发出明亮,饱满,优美的声音,最大限度地开拓自己的音域,才能使声音统一,自如,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唐琳.声乐教育学泛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8.
  [2]张鹿樵.声乐入门[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5.

推荐访问:声区 声乐 共鸣 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