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工时_中国长期经济发展对平均工时的影响

  摘 要:本文利用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周平均工时在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段呈现出特定变化的原因。起初,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人们愿意付出较长工时以维持消费水平,即使  他们劳动的边际产品较低;当经济发展时,财富的增加促使人们多消费而减少每周的工时;当经济进一步发展时,因劳动的较高的生产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基本上抵消了财富效应,
  因此工时很少变化,但消费继续上升。
  关键词:平均工时;财富效应;替代效应
  1.工作时间的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和政府官员在不断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各项劳工法律和法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以与国际劳工标准和规则接轨。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和政府高
  度重视企业改革中所出现的劳动关系问题。当我们谈到工作时间时,就意味着要考虑三个要素,首先是工作时间少于每周10小时的比例(称为边缘时间);其次就是工作时间超过
  每周40小时的比例(称为过分时间);最后要考虑的要素是每年平均工时。前两个要素的统计为评估就业比例提供各种信息,每年平均工时是指排除当年的节假日、病假及各种休
  息时间后在全年期间的实际工作时间。在我们国家目前工作时间的分布出现两个极端,部分停产和半停产的国企面临失业的下岗职工每周时间少于10小时,同时,私营企业和个体
  劳动者等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的情况也在增加。在发展中国家,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的情况相当普遍。本文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对1995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总结出就
  业人口一周内按工作小时分类的资料,如表1所示。
  全国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0.7小时,具体来说,城市每周的工作时间是39.4小时,城镇每周工作时间为39.6小时,县城每周工作时间为41.1小时。周工作时间不足33小时
  的比重很小,仅为4.08%,这说明绝大部分就业人员的就业时间很充分;而周工作时间超过41小时的情况主要发生在中国农村区域,这个比例可以达到42.86%。从表格中的数据可
  以看出,中国企业员工的平均工作时间与1995年3月《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所规定的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的工时标准相违背,这与当时的经济
  发展状况是密切相关的。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基于市场经济体制渐向自由化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国劳动力市场也逐渐走向规范成熟的道路。新型所有制企业的大量出现导致竞争
  压力倍增,过去的终生雇佣形式也不得不在现实的压力之下扩展为多种形式的雇佣形式。在全球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已经转型到市场经济,中国企业工作时间正经历着标
  准化和灵活化的的双重压力。
  2.周平均工时变化的原因分析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且快速的工业化阶段,尤其面临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严重冲击,中国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强大的劳动力大军加以支撑。近年来中国城镇人
  员的就业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本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究。对此,可以借助在2001年—2010年对城镇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作时间的调查进行分析。
  从表2中的数据来看,2001—2010年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时都在44小时以上,2005年、2006年及2010年甚至出现了超过了47小时的周工时。从2001年至2010年的GDP增长速度以
  及工时的变化来看,基本上符合经济发展影响之下的应该有的平均工时变化。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保持达到8%以上,宏观经济发展走上了良性趋好的道路。但是,我
  们不得不认清还有问题存在,我国当时总体消费水平一直不高,主要是由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投资率过高导致消费基金的相对不足;另外,城市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很低,同时
  伴以失业、下岗和待业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善,农村农民整体的收入增长缓慢,这直接决定消费水平受限。当时我国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间的差距十分明显,这种情况必然会影
  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提升。而且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我国一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所筹集的国债基本都用于了投资,这就造成了投资在整个GDP使用结构中的比重一
  直较高而消费明显不足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愿意干较长时间的工时以维持消费水平以及理想中的效应水平,尽管他们劳动的边际产品较低,尽管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因此2001年—2007年城镇人员的周工时都在45小时甚至达到47小时以上,这是因为人们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以享受更高的消费水平。尤其是在2004年拐点的时候,经济增长持续稳
  步提高,城镇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时迅速上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因而在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消费周期。然而当生产水平得以改进,经济进一步得到更为快速发展的时候,尤其
  是从2006年以来GDP的较大幅度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的增长幅度都有明显的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工作
  稳步推进,都有利于消费需求扩大,2006年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第一季度增长12.8%,上半年增长了13.3%,达到了1998年以来消费的最高水平,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充分发挥
  “稳定器”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富的增加效应支配了替代效应,人均收入的增加促使人们多消费而减少每周的平均工时。从表2数据中看出,从2006年以来,城镇就业人员的周工作时间明显从47小时以上减少到了45小时左右。这
  也很好的印证了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阶段财富效应支配替代效应的原理。
  3.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因劳动的较高的生产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基本上会抵消了财富效应,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城镇就业员工的周工作时间会发生的变化,但消费是会
  继续攀升。经济运行的平稳顺畅与否,我们可以从就业人员工时的变化指标中略窥一二。另外由于弹性工时的制度创新为人力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强化人
  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大趋势。弹性工时制度的实行对于扩大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面对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以及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时刻,积极推行弹性工时制必然会对我国的经济生活带来积极的巨大影响。(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巴罗.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3-25.
  [2] 曾湘泉,卢亮.标准化和灵活性的双重挑战——转型中的我国企业工作时间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110-116.
  [3] 程浩.我国特殊工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0-114.
  [4] 王缨.缺失的劳动力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1):25-26.

推荐访问:工时 中国 经济发展 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