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视学生的错误回答|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怎么评价

  【案例】  《杨氏之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篇文章是文言文,学生接触得不多,而理解本文的主要意思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当我教学这一课时,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当讲到“为设果,果有杨梅。”这一句话的意思时,有一名学生举手了。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为建设国家,国家有栋梁。”(“哗”全班同学大笑。当时有全校的语文老师在我班听课,大家也都感到意外。)
  师:大家别笑,我们先听听他是怎么理解的。
  生:“设”是“建设”,“果”是“国家”,“杨梅”是树木,不就是栋梁吗?
  师:为什么“果”是“国家”呢?
  生:古文中不是有很多“通假字”吗?我们学过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不就是这样的通假字吗?
  师:你真会动脑筋,而且解释的也似乎合情合理。不过,你看看书中的图,桌子上摆着什么?
  生:(有点不好意思)是水果。
  师:那“果”应该是什么呢?
  生:水果。
  师:“设”是什么意思?
  生:是“摆设”“摆放”。
  师:这水果是谁摆放的,为什么要摆放水果呢?
  生:是杨家小儿摆放的,因为孔君平是客人。
  师:对呀,杨家小儿多热情啊,真会招待客人,这些水果是招待孔君平的。那“杨梅”是什么呢?
  生:桌子上有“杨梅”这种水果。
  师:对,“杨梅”可以理解为杨梅树,它当然也可以是杨梅果啊!刚才我们是怎么来理解这句话的?
  生1:通过看插图。
  生2:还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说得好,古文中有些难理解的字词,有的跟我们现代汉语不一样,“联系上下文”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反思】
  平时,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回答。我们往往会忽视,不是一笑而过,就是叹其不可救药,甚至迁怒于学生。其实,学生的回答有些并非空穴来风,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尽管他的理解也许不妥当,也许很可笑,但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合理的,正如本堂课上学生对“为设果,果有杨梅”的理解。此时,我们不能一笑了之,更不能挖苦,相反如何将“误入歧途”的学生引入“正道”才是关键。课堂上,我借用插图,让这名学生直观感受“果”是水果,再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也正是本堂课要学生理解古文的方法之一),显得顺其自然。理解了“果”字,又联系了上下文,对“设”和“杨梅”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想到,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每一个错误——即便这错误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因为每一次的举手回答都代表着这个孩子在学习、在思索、在参与,而从本堂课上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名学生解释得多么“天衣无缝”,还道出了“通假字”,真是让我刮目相看。学生勇于思考、善于联系的精神太让我震撼了,我真庆幸多给了这个学生一次机会,不然不会有如此的发现。所以,老师必须认真应对孩子的错误发言,否则,孩子们宝贵的思维火花就被我们的武断所熄灭,学生的积极性也随之消失,那是多么可怕啊!
  (作者单位 浙江省兰溪市马达中心小学)

推荐访问:忽视 回答 错误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