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跃动在生命中的音符,家谱,流淌在血液里的旋律|跃动的音符

     姓名,自小到大如影随形,是伴随人一生的品牌和商标,是跃动在生命中的音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见名字的重要性。而家谱,则是一个家族的尊长排序,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旋律,是关系家族荣辱的记录,更是中国人不能忘记的印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某些传统文化有的被愈加重视,也有的正在逐渐被淡化。其中,姓名和家谱就是时代进步下两种受到截然相反待遇的典型。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孩子已经成为家庭的核心,孩子的取名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只是家谱的修缮与传承却有断代的危险。那么,如何给孩子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在孩子的成长中怎样才能做到“人如其名”,在家谱文化正在逐渐远离我们生活的今天,怎样抢救这一重要文化,都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家文化”栏目就此话题继续走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先生。
  名字的前世今生
  王秘书长说,有“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之称的《红楼梦》是一部寓意深远,艺术造诣极深的绝世佳作,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小说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初读者容易混淆。而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根据其人物姓名就可以了解人物特点,名字与名字相结合也大有深意。依据“甄、贾、冷、刘”四大家族的家谱,也可以清晰地了解人物之间的脉络关系。由此可见,小姓名,大学问;小家谱,大文化。
  他说,名字是跃动在生命中的音符,是人一生都在不断塑造的自身品牌。父母对子女未来一生之关爱、厚望、殷殷爱子心全都包含在内。他强调说,其实,姓名的暗示具有极强的、不可抗拒的信息诱导力。因而在孩子越来越宝贝的今天,如何给孩子取名就成了大事。而取名自古以来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古人取名都是姓、氏、名、字、号一应俱全。
  如此繁杂的浩大工程是如何兴起发展的呢,王秘书长貌似看出了我们的质疑,微笑着继续解释道:我国的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与现代从父姓不同,当时孩子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而也都是跟随母亲姓。继而秘书长又引经据典,继续为我们解释了“氏、名、字、号”各自的具体用途及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白虎通·姓名》中的“人所以有姓者何,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继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很好地阐述了“姓”产生的原因。“氏”在性质上与“姓”相同,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姓氏合一。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姓后加一名,名字就是一个人的符号。关于“字”的记载,《礼记·典礼》上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意思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是为了让别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或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字是名含义的诠释,或者是名字内涵的发挥,字与名相辅相成。命字和命名都有着时代气息,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命字方式主要有同义反复,如最近被恶搞的杜甫,字子美,“甫”是美男子的意思;反义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愈有向上的意思;连义推想,如关羽字云长,陶潜字渊名。“号”与“名、字”有别,“名、字”由尊长代取,“号”则比较自由,可以自取称“自号”,也可由他人赠送,称“尊号、雅号”。如苏洵因家中有一口名为“老泉”的井,所以自号“老泉”。而这些“姓、氏、名、字、号”所传承的文化随时代的变迁形式稍有变化,但其内涵是永不变更的。古人的姓名载入家谱,流传后世,是家文化最实在的继承发展载体。
  
  历史长河中姓名的与时俱进
  王秘书说,随着历史长河的演变,就像繁体字的逐渐演化一样,人们的名字也逐步简单化,现代社会在给孩子命名时已经不再注意“姓、氏、名、字、号”等的运用,而是快餐化的只取“姓名”。
  这会不会淡化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面对我们的疑问,王秘书长直言,随着时代进步,姓名有所发展也是理所当然。古人的字号,是为了让生命信息更为丰富,富含更多的生命容量。而为了交流方便,现代人虽然不再冠以“字、号”,却也与时俱进地出现了QQ昵称、微博名、笔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形式。
  王秘书长强调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仅仅靠盲目的继承,而应该是跟随时代的进步批判的继承发展,他认为这些昵称、号码也是对现代人身信息的补充与丰富。
  他说,每个人的名字都蕴涵了许多美好的向往和希冀。首先,无论如何取名,都是向往吉祥、美好、平安,崇尚圣贤、文武、大山、自然的;其次取名应该避免生僻字、多音字,讲究简约而美丽。
  中国人重名这一现象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有些父母为了标新立异,给孩子取的名字非常怪异或者有些家长干脆用生僻字为孩子命名以避免重名,王秘书长说,这样做其实并不符合起名的原则。
  而说到给孩子起名时另一个比较令父母纠结的问题——是否用辈分来命名时,秘书长说,辈分规定家族纵向的血缘关系,寓意名望、寄托理想。但是一味按照辈分起名,家族中的同辈之人名字的前两个字都是一样的,这样就更加大了起名的难度,因而起名也不一定非要用辈分,只要记着自己的辈分就好。
  名字是每个人独有的美丽符号,但是,如何做到名符其实,是个一辈子都在努力的命题,姓名可以起到塑造人的作用。但是,如何实至名归却是个可能穷其一生都很难企及的大事业。
  家谱,用名字记录的历史
  历史上我国各家各姓都非常重视对家谱的修撰,一个好的名字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家谱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家族文化的传承。
  家谱记录了人类发展的足迹,《论语学而》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因为家谱的存在,我们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明确来路,才能确定去路、归途,追念前贤,谨慎从事。很多媒体总是这样称呼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叛逆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然而即使是他们中的极度叛逆者也不会擅自修改姓氏,“来路不明”是被鄙视的,没有出处,就没有敬畏,没有敬畏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家谱其实起着很好的道德教化作用。小名字中折射着国人对于“富而强、大而美”的美好向往,传达着国人的文化情感。
  谈起家谱的传承问题,王秘书长的表情凝重了许多。每一个家谱都是一个姓氏的发展史,每每看到历史上或现实中与自己同姓的大有作为的人都会非常骄傲和自豪,并且遇到同姓之人时会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这就是姓氏在华夏文明传播与弘扬过程中的另一个作用,炎黄子孙以祖先为荣,家族友善、团结,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时代在变化,形式在变化,然而永不变迁的是世代相传的百家“姓”。家谱就是人们了解过往的活化石,是一种珍贵的资料遗产。家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的断代、消失将会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一大损失。老话说,兴有余而修家谱,现在我们国力强盛,百姓安居,应该修缮家谱并使之传递后世。只是在传递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继承什么,发扬什么,改变什么。传统家谱要求只能写男性的名字,而强调男女平等的今天,女性也为家族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共献,因而我们要与时俱进,把女性的姓名也载入家谱。
  华夏文明绵延传承数千年,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可以说家谱是一部包含遗传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人口学等等的百科全书,它既强调中国个体的独立性,又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鉴于家谱的资料性价值和存在的重要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并践行家谱的修缮工作,赋予家谱新时代的精神和活力。

推荐访问:跃动 家谱 音符 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