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_《欢乐时光,儿童乐园——澳大利亚幼儿保育框架》简介

  【摘要】《欢乐时光,儿童乐园——澳大利亚幼儿保育框架》于2011年颁布。该《保育框架》着眼于提高幼儿的幸福感,促进幼儿发展,对幼儿保育和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实践作了具体规定。《保育框架》对我国幼儿教育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幼儿保育和教育;幸福感;目标;原则;实践
  随着国家人口、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COAG)日益认识到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2007年12月,在政府委员会的协调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与州及地方政府达成一致意见,拟在早期教育领域实行重大改革。〔1〕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制定国家质量标准,精简管理机构,建立质量等级体系等,以持续提高澳大利亚的幼儿保育和教育质量。在各级政府的通力合作下,《欢乐时光,儿童乐园——澳大利亚幼儿保育框架》(以下简称《保育框架》)于2011年8月颁布。〔2〕《保育框架》以提高幼儿的幸福感和促进幼儿发展为核心目的,全面指导全日制日托、家庭日托和课外钟点看护等机构的保育和教育工作。《保育框架》对我国幼儿教育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一、《保育框架》的内容解读
  1.核心目的
  《保育框架》虽以保育为名,却与幼儿的学习紧密相关,用以指导澳大利亚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的各方面工作。《保育框架》对幼儿保育和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实践的具体规定均以提高幼儿的幸福感,促进幼儿发展这一核心目的为依据。
  从心理学角度讲,幸福感是指个体认识到自身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界诱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3〕《保育框架》所言的幸福感以归属感、存在感与发展为核心,具体包括健康的身体,幸福、满足与成功感等。强烈的幸福感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探索欲望,促使幼儿积极与外界互动。
  《保育框架》指出,幼儿的幸福感受到如下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是健康的身体和生活方式。身体健康是幼儿获得幸福感的首要条件,是幼儿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础。身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会影响幼儿的幸福感。例如,在完成对身体协调性要求较高的活动后,幼儿能体会到挑战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幸福。此外,《保育框架》还关注幼儿的生活方式,如营养、个人卫生、休闲方式等,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幸福感,促进幼儿发展。二是恢复能力,即幼儿在接受挑战或遭遇挫折后自我恢复的能力。日益提高的恢复能力能帮助幼儿不断增强自信,减少失落感和挫败感,促使幼儿乐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感受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收获幸福。三是周围环境。幼儿生活的物质环境是否安全、舒适,是影响幼儿能否产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温暖、可信任的人际关系更是幼儿产生幸福感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良好的亲子、师幼和同伴关系能让幼儿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来自父母、教师和同伴的肯定与尊重能促使幼儿自信、自尊、自爱,从而感到幸福。
  2.目标
  为了提升幼儿的幸福感,促进幼儿发展,《保育框架》提出了五大保育和教育目标。这些目标与各年龄段的幼儿相对应。五大目标又细分为若干子目标。每个子目标都附有教育实践案例,可以为幼教工作者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
  第一,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感是归属感、存在感和自身发展的整合。幼儿只有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感受到在集体中存在的意义,并在不同的经历中体会到自身的成长时,他们才会认同自我。要使幼儿形成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教育者必须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及时为幼儿提供符合其需要的支持,确保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恢复能力得到发展。教育者要引导幼儿树立自信心,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会关心、移情和尊重。
  第二,与外部建立联系并有所贡献。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能增强幼儿的存在感,激励幼儿提高能力,进而对外部世界有所贡献。幼儿在体验了与人、环境和谐共处的愉悦之后,会更加倾向于与人合作,由此学会承担责任。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需要引导幼儿提高其对团体、社区的归属感,加深其对互惠权利的理解,认识到参与社区活动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幼儿尊重多样性,建立公平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并爱护环境。
  第三,拥有强烈的幸福感。幼儿的幸福感既包括身体感受,也包括心理感受,涉及身体、情感、社会性等多个方面,与幼儿的身体、生活方式、恢复能力和周围环境密切相关。要使幼儿拥有强烈的幸福感,教育者需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幼儿提高感受幸福的能力。
  第四,成为自信的参与式学习者。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要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让幼儿体验到快乐、控制感和成就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能促使幼儿自信地参与实践,在活动中通过探索和合作获得成功。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教育者需要引导幼儿形成诸如好奇、合作、自信、创新、热情、坚持、反思等品质,帮助幼儿学习应用诸如咨询、实验、假设、调查和探究等方法,尝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并能借助周围的资源获取学习所需的信息。
  第五,成为成功的交流者。幼儿需要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来支持他们维持与周围成人和同伴的和谐人际关系。成功的交流者能够积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问题和感受,还能在与不同的信息接受者交流时调整交流方式,以确保沟通有效。要成为成功的交流者,幼儿需要尝试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有目的的互动,接触一系列信息载体并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还要与人合作,运用一系列媒介和交流技术表达思想。
  3.原则
  教育者需要遵循如下幼儿保育和教育原则。
  第一,与幼儿建立安全、尊重和互惠的关系。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成人、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安全、尊重和互惠的关系是在幼儿保育和教育机构中培养幼儿集体意识的基础。当幼儿感到自己是安全的,受到尊重和支持时,他们才能产生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有助于幼儿形成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其积极看待自身的能力、兴趣和未来。
  第二,与幼儿家庭、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家长是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育者应该创造开放的环境,尊重所有幼儿及其家长,热情邀请家长和幼儿参与制订活动计划,以提高保育和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教育者不仅要与幼儿家庭保持密切联系,还应与社区合作,组织幼儿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促使幼儿形成公民意识。《保育框架》着重提到教育者要积极与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及其家庭合作,寻求专业人员的支持,共同确定有特殊需要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计划,从而使这些幼儿在参与和体验中更好地学习。

推荐访问:儿童乐园 澳大利亚 保育 框架